新华网广州9月17日电(记者梁钢华)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继去年在西沙群岛永兴岛附近海域建成海洋观测浮标网络后,日前又将一套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成功投放于南海北部某海域,这标志着我国遍布南海腹地的海洋实时观测体系已基本成形。
据了解,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日前在执行第7个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将一套分为海面、水下观测单元的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成功投放于南海北部某海域。此系统的海面观测单元主要测量要素有阳光辐照度和风速、风向、相对温湿度和大气压的气象要素,水下观测单元分几层,分别测量各层中上下两个方向的光谱辐照度。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这套光学浮标采用光纤光谱、浮标、自动化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海面、水下光辐射的连续实时观测,将可为海洋生物、光学和物理过程的多学科联合研究提供时间序列数据,为南海水色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提供连续观测数据。该系统与之前多个开放航次投放的沉积物捕获器等载荷一起,负责监测南海北部西边界流以及岛礁地理环境对海洋生态的重要影响,最终建成南海北部海洋环境时间序列站。
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目的建设将为南海海洋科学联合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在同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至此,我国已建成了包括光学浮标体、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岛礁边缘波浪潮位观测系统、岛上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座底式观测系统和多学科观测沉积物捕获器系统等多个载体的南海实时观测体系,充分实现了海下环境多元化参数信息的获取,为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气候变化研究、生物资源变动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等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