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警惕功利化教育将人才引向歧途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9月17日23:28
  9月17日,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60周年校庆主要活动之一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等专家在发言中一齐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眼下弥漫整个社会以及教育界的功利化心态,认为这是阻碍中国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可以在今后国际竞争中具有持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

  浮躁功利,危害学生成长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教授说,今年6月底,该校邀请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女士来校做演讲。演讲之后的互动环节,好几位学生一再追问让女士:出生于贫穷的海地、移民加拿大仅10多年就担任总督,她有什么成功秘诀?

  “这样的问题,粗听没什么,仔细想想,就暴露出了急功近利、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的想法。”

  杨玉良还透露说,学校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做学术演讲,时常会有学生冲上前请名家在已经写好的推荐信上签名,以便申请国外名校。“像这样不惜投机、只求成功的学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当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让人放心。”

  杨玉良认为,当前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心态,与当前教育一味注重知识传授,轻忽人的根本德行培养,教师心态功利、浮躁,缺少“身正为范”的自觉自律有关。他批评说,某些学者满足于一场演讲收入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再将当地吃请、参观过程中获得的某些案例移用到另一场演讲中,外行听来效果不错,内行听来只是夸夸其谈。有些教师除了与个人科研有关的文献外,少有时间读书,布置给学生的学习资料,自己并未查证、读透,以至学生抄袭也无从发现。有些不仅做不到学问起点高于学生,连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也不具备。如此师道,必然危害学生的成长。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也将“诚信品质”列为当代高中学生培养中最重要的基本素养之一。除了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环境影响之外,教育者自身的某些弄虚作假行为也时常带给学生不良示范。比如学校为了应付教育督导、检查而准备多套单机表;家长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而写事实虚假的请假条;社会为学生“过关”而出具的“水分”的社会实践证明,等等。

  “诚信教育不在于讲了多少大道理,更加重要的在于教育者用什么样的行为,影响了受教育者。以虚伪行为教导诚信,结出的只能是虚伪的果实。”徐淀芳举了自己听的的一常课为例。那堂课上,老师请学生连续观察记录家中几个月的用水量。一个农民工子女诚实地回答说,家里几个月用水量都一样,水表不转。结果引来教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哄笑。“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应用,未尽到育人职责,先对孩子的诚实给予肯定,再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一问题。这个孩子很可能从中得出结论,以后再也不讲真话了。”徐淀芳说。

  缺少了兴趣激情和意志力的人,能走多远

  “每周一早上7点,我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们。十五六岁的年龄,正是最青春灿烂、天马行空的时候,他们却时常一脸沉重,没精打采的。想想等待着他们的一周五天生活,每天在教室里从早坐到晚,面对的就是一道道题目、一份份试卷;从高一到高三,所有人生活单调划一,只为了考大学。想想都沉重,怎么能兴奋开心?”从复旦大学招办主任转任复旦附中校长才一年时间的郑方贤这样描述在复旦附中推行课程改革的初衷。

  外部功利性动机过强,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在徐淀芳看来,也是阻碍中国学生成才的一大病症。

  国外专家曾进行一项调查,发现中国的中学生选择大学专业时,绝大部分都是听从父母意见或者教师建议,很少基于个人兴趣。而国外学生正好相反。这些专家断言,中国学生在今后的国际部争中将缺乏持久的竞争力和创新动力。毕竟,兴趣与激情,才是带领人们克服困难、主动学习、不断前进的最强劲能量。

  同样,缺少坚强的意志力,缺少做事的持续性和抗挫折能力,也是影响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在国家教委连续数年的学业质量监测中,上海学生成绩都名列前茅。但在相关调查问卷中,上海学生的学业负担压力感也是最重的。徐淀芳认为,上海学生学业负担和身心压力未必真比其他省市更重。只是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了青少年的心灵脆弱、不堪重负和不敢面对挫折压力的心理现象。来自家长和社会的过度溺爱,甚至使孩子缺失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长成了“温室中的花朵”。

  “在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勇气等方面,教育应有对策,尤其是要设计一些长期性研究项目,各种学军、学农、学工等社会实践活动都不能走过场。”徐淀芳建议。

  “超越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根本

  从今年9月起,复旦附中新高一年级的学生只需要每天上午学习国家规定的语数外物化史地等课程,下午至晚上的时间,被更多留给了体育、艺术类课程和尊重个人兴趣的自主学习和拓展活动,旨在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科学素养和文化教养。每周一、三下午,来自复旦大学的教授为学生开设数理逻辑、圣经选读等选修课。学校在国内率先将每班人数从原来的45人减少到35人,目的在“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多关注”。他们要求学生全部住宿,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多上课,而是希望能让教育延伸到他们的整个生活。

  “不论是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还是哪个公司、行业招聘人才,真正录用的其实是那些综合素质良好、"怎么看都舒服"的人,而不是只具有什么特长——超越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根本。”

  复旦附中还要求,凡进校3年以上、4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在相邻的复旦大学选修一门课程。目的主要不在于学到专业知识,更为了让中学老师感受大学文化,逐渐摆脱多数人出身于应试教育体系的“先天不足”,对中学教学带来启发和影响。

  “这所学样有学生会弹琴,那所学校有支足球队,水平再高,不过是三五十人一台戏,成绩再高也只是专门请了一批人,并不代表整个学校。”郑方贤认为,这样做是将素质教育、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的急功近利式理解。

  “多些对人的关注,立足人的终身发展,更多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者的需要出设计课程,鼓励社会实践。”是杨玉良、徐淀芳等专家共同认可的培养创新人才之道。

  联系本文记者

  姜泓冰

  [留言][博客][微博]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