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海油基本掌控中国海洋石油 欲建“海上大庆”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09月21日00:47

  挺进南海更深处

  ——中国海洋石油探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钱江|广东、北京报道

  海洋深处的海是蔚蓝色的,晴朗的时候有明显的天际线,若有风云激荡,则海天一色,是云是海谁能说得清楚?当记者身着红色作业服,乘坐新型宽体直升机降落在南海深处“南海挑战”采油平台上的时候,晴空已被远抛身后,身边云起云飞,只见采油平台上的一面五星红旗破云而出,迎风飘扬,仿佛万顷海面上的一团火。

  这是记者此行考察中国海洋石油在南海深处的第一站。直升机从深圳专用直升机场腾空而起时,记者感觉到,曾久久遮掩于面前的中国海洋石油的神秘面纱,正在一层层揭开。

  “海上大庆”

  ——高投入、高产出的“海上摇钱树”

  海天苍茫,大海是中国海洋石油的“家乡”。对中国石油产业来说,海洋石油属于“新生代”,是20余年来中国石油产业发展最快的一翼。

  在今天的中国,若说到“海洋石油”,那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下称“中海油”,总部坐落在北京朝阳门桥西北角——一座略呈淡绿色造型新颖的大楼),几乎可以彼此互代,因为这个领域的产业基本上由“中海油”掌控。

  海洋石油极高投入、极高产出,建一个海上采油平台动辄投资10亿以上,另需航空、港口、船舶系统整体配套。这在当前还不是民营企业家可以进出挥洒之地。走进“中海油”总部,那里的高大空间分明传导出一种宏大的国家气派。

  开始采访的那天上午,公司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吕波简短介绍后,新闻办公室主任武文来向记者提供如下数据:

  今年,中海油将实现多年夙愿——年产石油5000万吨,建成“海上大庆”。这个产量相当于我国目前年产石油总量的1/4。

  创业28年,中海油已建立了77个油气田,2009年油气产量3925万吨油当量,可见今年的生产目标跃进了一大步。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的报告:中国海域含油盆地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油气地质资源量390亿吨。这是中海油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

  近5年来,中海油油气产量年均增长5.7%,总资产年均增长29%,上缴税费年均增长29.5%。以总资产和净资产衡量,相当于在5年中再造了3个中海油,中海油已稳固地列名于“全球500强企业”,并在今年的座次中由去年的第318位上升到第252位。500强是以营收为指标排序的,如果将这500强以净利润排序,那么中海油就会上升到第96位。而如果再以净利润除以营收得出的利润率排序,中海油排名会升至第63位。可见中国海洋石油的赢利能力。

  倒是美国的《商业周刊》另有一套评估体系,在2009年评选出全球40家最佳企业,中海油名列第16位,是中国大陆唯一上榜企业。

  年产5000万吨石油是个什么概念呢?作一个简单计算,全公司6万名员工,平均每人年生产800多吨原油。相比老大哥企业中石油(160万员工)和中石化(近100万员工),中海油员工数量不过是前者的零头。

  从高技术高投资角度来看,以目前水平计算,海洋钻井每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高达2万美元,建设一个中型海上油田投资总要在6亿美元以上,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至少数十亿美元。

  若说生产年限,陆上油田开发后期可通过水驱、聚合驱等模式继续生产若干年,甚至可以通过暂时关井等待地层压力恢复、油价攀升后继续开采。海上油田目前难以采取上述措施,生产年限比较短暂。

  尽管这样,海上油田的丰富蕴藏是诱人的。1990年以来,我国石油开采增量的一半来自海洋油田。进入21世纪,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自主修复流花油田

  ——中海油的经典故事

  深圳的直升机起降机场,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中海油。大海深处采油平台和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通常由数万吨级的油轮改装)上的作业人员,主要搭乘直升机到岗和离岗,一个飞行单程往往在一小时以上。

  记者到访的海上平台叫做“流花油田”,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勘探,几年后进行建设,投产于1996年。这里平均水深305米,由1座采油平台——南海挑战、1个FPSO——南海胜利,再加上水下井口系统构成。

  采油平台在苍茫大海中不过米粒大小,一旦出事自然会有叫天天不应的感觉。然而平台的造价是非常高昂的。以记者所到“南海挑战”采油平台和“南海胜利”FPSO而论,当年的建成投资就达8亿美元。平台上的操作者一指头按下电钮,瞬间的生产运转消耗就可能在上万元以上。因此,平台上来不得半点失误。

  中海油生产基地和现场的安全教育非常严格,记者每到一地,第一件事肯定是听取“安全注意事项”,还要更换相应的作业服。

  流花油田日产原油2万桶左右。投产当年就因7项世界第一的技术闻名海上,有“国际海洋石油皇冠上的明珠”之称。说得浅显一些,这是一个海上主力油田,一棵硕大的“海上摇钱树”。

  在采油平台上会议室里,分公司代表通过视频叙述了在这里发生的经典故事。

  流花油田投产10年后的2006年5月17日,台风“珍珠”到达南海东部海域之后,突然直角转弯,中心正面袭来,中心风力之强达到百年一遇的程度,超过了平台的设计抗台风能力。

  中海油立即根据预案撤退海上生产人员。在台风到达之前,平台所有设施关闭,所有人员搭载直升机撤离。这是中海油安全生产的理念,人的安全第一,别的损失再大也能弥补。这是自当年“渤海2号”沉船事故后,中海油人吸取的教训。

  台风过后,中海油立即派出人员对流花油田全面检查,发现油田遭受重创。储卸原油的“南海胜利”号有7根锚链被台风刮断,3根软管断裂。这艘5万吨级“大块头”仅靠剩下3根锚链系泊,它自身还装载着26万桶原油和7万桶污油。如果它失控了,就如同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游弋于南海。一旦爆炸,非但全船损毁,而且必然造成严重海洋溢油,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灾难。

  采油平台同样遭受重伤,锚链大部分被扭断,平台面临倾覆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油田被迫停产。

  这个油田停产一天就损失原油2万桶。按当时油价计算,每天即损失1000多万元。

  中海油紧急实施解脱方案,首先将巨轮模样的“南海胜利”号拖航到安全海域,同时向拥有顶尖海洋深水工程技术的平台原设计商求援,要求修复平台。没想到,修复工程的难度吓倒了原设计公司。对方开始不肯接手,后来勉强表示,如果接手,在时间、进度和工程质量上都不能保证。而且一旦发现自己做不下去,只需提前两周通知就可以撤走。

  修复工程确实难。断裂锚链和软管的打捞、修复和回接等大部分工作,都要在水下300米处实施,而且7根锚链和13.5英寸软管的打捞,在世界海洋工程史上没有先例可援。

  如果放弃流花油田,损失太大。中海油决定自己动手,修复海上平台和“南海胜利”。

  从2006年6月起,中海油全面整合资源,组成了由20多家国企、外企、民营公司组成的工程队伍。首先改装成功一艘重型吊装工程作业船,专门进行锚链和软管的打捞和修复、从300米水深处打捞出13.5英寸软管进行修复。这艘工程船改装成功,使中海油的海洋设施修复能力一下子提高了一个等级。

  经历1年零3天自主修复工程,中海油初步具备了一套应用于深水海洋工程的维修技术,建立起一支掌握深水海洋工程技术和设备操作技能的队伍,未出现一起健康安全环保事故。这一系列设计理念和实施效果均优于国外技术,属国际首创,使世界海洋石油业界感到吃惊。

  2007年8月29日,中海油宣布,经过2个多月试生产,流花油田提前一年成功复产,此举使中海油当年增加收入约40亿元,增加原油产量120万吨。这项修复工程的经验,对于中海油今后加速深水能源开发,进军国际深水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深海平台上的生活

  ——开采海洋石油的人们

  坐进宽体直升机腾空而起,飞向数千米之外的“南海胜利”。原来,采油平台钻下10条以上采油管,垂直下钻1000余米后就向不同方向的含油层伸去。形象地说,采油平台像一只章鱼的身躯,采油管道像它伸向各方的触角,从海底采出的原油都要经由平台,再通过管道输入“南海胜利”的宽大船舱。

  从海底采出的原油大量含水,甚至达到90%。如果直接运往大陆,运输成本过高。“南海胜利”要做油水分离,将分离出来的水做清洁处理后排回大海;待装满了纯油,再装船运回大陆炼油厂。自投入生产以后,这里的排污水含油浓度比国家规定45PPM(PPM为体积比浓度,表示百万分之一),更进一步,达到20PPM以内。

  站在甲板上看下去,四周海水很透明,几十厘米到数米长的数十条大鱼围绕船体游来游去。这里的工人按规定不能垂钓,不然,一定大有收获。

  “南海胜利”本身没有动力不能航行,它采用先进的“单点系泊”技术,船头始终朝着潮水来向。它原本就是一条海上巨轮,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中海油员工的活动天地要比采油平台宽广一些,在船上的活动室里,已经可以放上一张乒乓球台了。

  更令人惊异的是,船台甲板上还生活着一只浑身洁白、看去颇似鹭鸶的鸟。这里的员工都非动物学家,没人叫得出它的名字,只知道它在一个风急浪高的天气落到船上,四周100公里没有岛屿,它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只好乖乖地和中海油员工们生活在一起,已经半年多了。船上还有一只鸽子,来路大致和白鸟相同。

  海上作业人员一个工作周期28天,然后离岗休息28天,如果家在数千里外,由企业支付往返飞机票。离岗在深圳上岸的第二天,你就可能回到的东北沈阳的家。生活和工作待遇支出,均由海上石油的高产出率覆盖了。

  在南海深处,记者遇到了好几位项目总监。他们各自独当一面,通常是一个10余人单位的负责人,作为深海采油人,他们怎样来到这里的?

  记者采访了一位项目总监董锦会。他是锦州人,1962年生,1985年毕业于辽宁工业学院机械专业。几年后由于原单位效益不好,他南下广州寻找新的天地。上世纪90年代初,正好中海油起步,海上油田招聘开始了,他的英语好,一试而中。接下来接受一年培训,他这才知道石油是怎么开采出来的。

  他于1995年来到深圳基地继续接受培训,一年后来到海上,直接上了“南海胜利”,从一个普通操作工逐渐晋升,2002年成为项目总监。他的家还在锦州,原先在乡下,前几年为了孩子上一个好中学搬进了锦州市。所以,一到换休的日子,他就飞往自己的家。他告诉记者:“干海上石油充满辛苦,干海上这一行,到55岁都要离开大海。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海上生活。干这个工作,使我有一个安定的家。”最后一句话应该包含这样的意思:海上作业报酬丰厚,像他这样做到总监级别的,年收入(税后)可以达到20万元出头了。

  墨西哥湾的警告

  ——BP曾向中海油紧急咨询

  开始采访的头一天,在北京总部会议室,中海油副总经理吕波告诉记者,今年4月下旬墨西哥湾发生的超量海洋原油泄露,消息传来,中海油高层决策人员立即紧急会商,首先是采取一切措施自查安全措施,严防类似事故。同时安排专人收集来自墨西哥湾的信息,吸取教训。

  当时情况不甚明了,中海油决策层认为,富有海上石油开采经验的老牌英国石油公司(BP),肯定在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程序方面出了问题,导致一个超富集油田出现了超大事故——至少是上百亿美元规模的损失。随即,他们得出了第一个判断:“这是一系列错误叠加造成的灾难性大事故。在这个事故链条中,如果有一个环节不出错,本来是可以防止出现这样大事故的。”中海油负责安全环保事务的宋立崧总经理告诉记者。

  情况确实是紧急的,当“深水地平线”平台在冲天大火中沉入墨西哥湾海底,BP公司的紧急传真也发到了中海油服务公司,要求提供关于救援能力的情况,如果需要,即驰援墨西哥湾。这是各国海洋石油公司遭遇极大事故需要国际救援的前奏。

  凡事预则立,海洋产业必然遭遇溢油挑战。开采井喷、运油船舶碰撞、管道输油泄露都会造成溢油。进入21世纪,中海油加强了溢油响应能力建设,在“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期间计划投资10亿,建造14个溢油响应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7个。

  基地在建之时,事情就来了。2004年12月28日,海南岛北部部沿海水域有油船碰撞而溢油,造成海口市近50公里海岸线污染。当地调集上万人投入清除。进入现场发现,清除溢油污染专业性很强,否则会造成很麻烦的“二次污染”。海南省立即要求中海油驰援。中海油负责安全环保部门的总经理宋立崧带队前往,严密组织,终于在2005年1月将50公里海岸线油污基本清除。这是中海油清除沿海溢油事故的成功案例。

  2008年在中国举行奥运会之际,青岛帆船赛预定海面受到大面积虎苔侵袭。这时候,中海洋新造的2艘处置溢油专用船发挥了功效,开赴青岛撒出围油栏把讨厌的虎苔远远挡住了。

  有了这两次经验,中海油加快了溢油响应基地建设。今年6月,记者到广西涠洲岛实地采访应急基地,中石油湛江分公司总经理谢玉洪在现场介绍说,已建成基地无论是在厂房、船舶还是在人员、设备等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作人员不断进行拦阻和清除溢油的演习。得知墨西哥湾事件,他们的处置溢油演练更加经常化。

  有鉴于墨西哥湾溢油事件,中海油立即采取7项措施,包括在5月底前完成对所有钻井的井控专项检查,重新修订、颁布了安全规范,重新审查重要合同,对防止井喷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不仅如此,总经理室还从上海专门招来了在建的“第六代”平台——“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负责人,专门探讨防喷器控制系统问题,以确保在平台倾覆沉没的情况下,仍能通过备用系统自动关闭水下防喷器组。

  同时,中海油加强了深水潜水装备研发,以提高深水作业能力和事故救援能力。

  有了这一系列措施,人们希望墨西哥湾事件卷起的风波,在传导到中国海疆的时候,将转化为诸多的积极因素。

  在中海油总部接受记者采访的宋立菘,是一位具时代特色的“77级大学生”。他学习石油开发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就到渤海湾海上钻井平台上工作,逐步提升为平台经理,再负责安全和管保工作,如今是中海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经理,是第4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他很有信心地对记者说:“中海油采取的应对措施正在接受实践的检验。”

  援手大连输油管泄露故事

  ——中海油溢油应急船漂亮的“处女作”

  宋立菘说的“检验”,已经包括大连刚刚发生的输油管道泄露事故了。7月16日晚18时,因“中石油一承包商操作失误”,一条输油管线突然爆炸,使大连新港油品码头陷入火海。虽然火情于次日上午被控制,但一夜之间, 超过1500吨原油流入大连新港和大窑湾港区,这是大连遭受的最严重溢油污染。

  处置海上溢油,专用船舶是关键。天算不如人算,此前,中海油投资建造3艘溢油应急专用船,分别布置在南海、东海和渤海,其中第一艘“海洋石油252”恰好于6月22日在天津港交付使用,它立即驶向大连投入应急。另一艘“253号”船恰在7月9日造成离开上海船坞,正在办理证照。“现有证照不齐怎么办?”那就在开行途中紧急办理,总之立即赶到现场围收溢油。

  大连溢油重度污染海域约12平方公里,一般污染海域约为52平方公里。总共有41艘船舶投入清除海域污染工作,中海油的两艘专用新船发挥了关键作用,两船一次出航即可围收溢油1100吨,估计在10多天中围收了海面溢油的2/3,还救出了以其他方式打捞溢油时遇险的5个人。(记者注:截至发稿时,大连海域溢油的清除工程尚未结束,目前的数据还不完整。中海油为此投入了5艘船舶,实践证明刚刚建造成的两艘处置溢油专用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有3艘环保专用船主要起辅助作用。)

  墨西哥湾和大连溢油事件深深地影响了中海油今天和明天。记者在夏日阳光下连续采访广西涠洲油气终端处理厂、广东惠州炼油厂、以及深圳大鹏湾进口液化天然气储运中心(广东LNG),每到一地,当地的中海油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会对记者说,他们严格执行着被誉为“五想五不干”的安全行为准则:一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二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三想安全工具,未配备不干;四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五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准则的宗旨就是保障安全生产。

  从这个意义上说,墨西哥湾和大连溢油事故,从“倒逼”角度提升了中海油增强安全环保意识,推动他们强化装备设备。

  “981号”:南海更深处的希望之星

  ——中国建造的世界最先进的第6代钻井平台

  第一次走进中海油总部的时候,武运来主任信心饱满地引领记者去一楼大厅参观“中海油的骄傲”——在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洋石油981号”采油平台模型。

  这个平台“身高”136米,“体重”3万吨。是我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6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此次在墨西哥湾溢油大火中沉入海底的是第5代平台)。它已于今年2月26日在在上海顺利出坞。它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平台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平台上电缆总长度650公里,相当于围绕北京四环路的10圈。平台总造价约60亿元,计划在2011年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

  正是墨西哥湾溢油事件,使得这座新平台的建造负责人应召入京,商量进一步改进平台的安全控制系统,确保万无一失。

  为什么如此关注“981号”?因为它身系中海油的未来。

  我国的海洋油气田起步于渤海,接着东海跟上,然后逐步加强南海,那里是下一步开发的重点。

  目前,中海油在南海的石油开发仍然围绕珠江口盆地、琼东南、莺歌海等地区展开。这一海域普遍水深300米左右。中海油开采者会在明天走向南海深处,在那里的深水勘探和开采作业,需要像“981号”这样的新一代平台。

  世界发展到今天,全球石油产量的1/3强来自海洋,在辽阔的海洋上,目前全世界共有1.4万个海上采油平台。预计到2015年,海洋石油所占比例可能达到45%。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海油无疑是后起之秀,正在加快发展步伐。

  揭开面纱,中国海洋石油的远景原来是那么美丽深邃。

  海洋石油981号

  2010年2月26日,中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经10个月紧张有序的坞内搭载总装,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

  这座平台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自重超过3万吨;从船底到钻井架顶高度为136米,相当于45层的高楼;电缆总长度超过800公里,相当于上海至北京的直线距离。在主甲板前部布置可容纳约160人的居住区,甲板室顶部配备有包含完整消防系统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可起降Sikorsky S-92型直升机,堪称海洋工程领域的“航空母舰”。

  进军南海,

  中海油还要做什么?

  董秀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油气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对外进口依赖程度逐年提高,因此确保油气资源安全稳定供应已经成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其中立足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大庆、胜利油田等东部主力油田的产量一直相对稳定,但是这些油田目前大多数处于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原油含水率高,自然递减严重,勘探开发难度增加,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量增长潜力已经十分有限。

  随着东部油田的石油产量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要保证石油的稳产增产,必须要找到新的油气资源接替区,其中海洋就是我国未来油气工业长期发展和油气资源接替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海上石油产量一直稳步增长,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6.7%升至2009年的11%。在2009年我国重大产能建设的20个以上项目中,除西部地区项目外,其余项目主要集中在渤海和南海海域。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在渤海、珠江口、北部湾、琼东南、莺歌海、东海、南黄海等七个含油气盆地,发现了16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地质储量分别为原油14.91亿吨、天然气4460亿立方米、合计油当量18.47亿吨,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原油3.53亿吨、天然气2830亿立方米。

  根据专家推测,我国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我国海域。经专家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天然气资源量为50万亿方,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根据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地化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及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南海北部勘测结果显示,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

  由于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存在着领海纠纷和争议,因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南海发现石油以来,周边国家纷纷进行勘探开发。其中,越南的青龙、白虎和大熊油田年产量均在500万吨以上,马来西亚的南海石油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我国已经落在东南亚国家的后面,需要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层面上加以高度重视,应该鼓励石油公司全面进军南海。国家在近年来,已经调整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政策,及时修订相关法规,允许除中海油以外的其他石油公司进入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作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领军企业,中海油要实现建成“深海大庆”,到2020年在南海深水区建成年产5000万吨油气当量能力的战略目标,依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技术问题。尽管在今年6月,中海油宣布深海作业舰队即将成形,但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油气公司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预计在继续强化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将继续与先进的外国石油公司合作。

  二是风险问题。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作业环境和条件十分复杂,生产成本也比陆上油气勘探开发大,同时油价变化跌宕起伏,因此存在比较明显的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这需要建立更加科学、严明的风险防范机制。

  三是政治问题。众所周知,尽管我国对南海海域具有无可置疑的固有领海主权。但与部分东南亚周边国家存在领海主权争议和纠纷,国际关系异常复杂,预计国家通过外交努力很难在短期内加以解决,这是制约中海油大举进军南海的重要因素。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一个中海油,不够

  孔志国

  近年来,世界许多知名油气企业已达成共识:由于陆地和浅水石油勘探程度较高,其油气产量已接近峰值。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新增油气储量逐渐转向广阔的深水水域,近年全球获得的重大油气勘探发现中,有近50%来自深水海域,深水海域探明油气储量约为1000亿吨油当量。在全球100多个进行海上油气勘探的国家中,有50多个国家正在对深海进行勘探。

  企业层面,英国国家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石油、道达尔等一些著名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更是身体力行,引领了一股深海勘探开发的潮流。其中,壳牌公司居世界前列,从1993年起,已建立了6个深水勘探中心,开发和运营了17个深水油田,现在80%的油气产量来自墨西哥湾。

  而对于中国来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近海油气总体勘探程度较低,处于早中期阶段,开发利用更是才起步不久,近海石油探明率只有26.4%,天然气探明率为10.9%便是强有力的证明。近海油气开发尚是如此,深海油气开发,便可想而知了。

  依据中海油总公司的规划,2010年,整个公司的石油采集量为5000万吨,2015年南海深水区总产量达到2500万吨油当量,2020年南海总产量5000万吨油当量。与之相较,壳牌2009年石油产量接近1.6亿吨,按照前面提到的油气生产来源结构,2020年中海油的深海石油采集总量还不及2009年壳牌公司深海石油产量的一半。中国海洋油气开发与世界榜样的距离,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面对国内的巨量海洋油气资源,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多在海外的海洋石油开发相比,国内公司在地域上天然占优。不过,想把海洋油气资源的自然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比如,黄海、东海、南海海域,我国与相关邻国之间都存在权益争端;由于我国海洋石油开发起步晚,无论是在人才储备、风险防范还是管理模式上,都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应对;一度,我国在海洋油气勘探装备方面甚至都无法自给,完全依赖进口,等等。

  最近几年,我国深远海石油勘探能力进步明显,这或许是中海油意欲在南海有关区块建立“水上大庆”的雄心所在。这家业绩卓著的公司拳拳报国之心让人钦佩,取得的成就也让人欣喜。不过,纵使如此,需要认识到,如欲在海洋石油开发领域有所作为,在南海油气勘探开发中后来居上,单靠一个中海油是不行的,甚至,单单靠拿到海洋油气开发权的三大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不够。

  因为在其间,中国要考虑的,不仅要看自己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还要看自己的竞争对手已经跑到了什么地方。

  还有,即使在南海,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都在我国领海进行大规模开采,在已发现的油气构造上已钻了1000多口井,现在年产石油超过5000万吨。单以越南来说,1981年-2002年便从我国南沙海域开采了1亿吨石油、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获利250亿美元。我们在南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能力何时才能赶上这些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不如我国的邻国们?

  1982年在蒙特哥湾获得通过,1994年开始实施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鼓励的是对海洋的和平利用以及针对海洋资源的和平竞争。对开发能力强的国家来讲,公海上的海洋资源才是最诱人的。作为全人类共同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总面积超过2.5亿平方公里,这其中的资源,一半属于申请到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国家、地区或者单位。可以设想,其中蕴藏油气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会有多少。

  可惜的是,我国在2001年才申请到了7.5万平方公里的此类专属勘探开发区。具体到我国周边争议海域,同样的逻辑也在实质上发生着作用,我们始终在宣示着自己对主权海域的神圣地位,可是,那些没有法定权利的国家正在抢占、勘探、开发我主权海域的油气资源也是事实。出于对和平的尊重,我们采取的是搁置争议、合作开发的路线,至少在近期内不会改变。

  不难看出,当下,中国的海洋石油开发需要的是整体突破,谋求对发达国家、世界先进油气巨头的赶超。在中海油独力支撑,中石油、中石化对海洋油气业务倾注的力度不够的现状之下,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海洋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权,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谋划下,向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资金开放。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执行主任)

(责任编辑:张庆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