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评论:硕士农民工打不破制度壁垒 只是群体缩影

来源:河北青年报
2010年09月21日11:08

  “硕士农民工”是群体生态的缩影

  滕振国3次高考落榜,打工16年后以38岁“高龄”考取重庆师大公费硕士研究生,但找工作屡次受挫。8月13日,滕振国接过厦门某职业学院的一纸聘书。同月21日,他抵厦任教。9月4日,他辞职离开厦门……(20日《厦门商报》)

  滕振国这个一度成为新闻人物的“硕士农民工”,入职不到一月就做出惊人举动,令人瞠目。对此,滕振国的理由是:儿子和母亲无人照料、厦门住房昂贵等。但也有人质疑说,一向在外打工的滕振国夫妻为何来了厦门后,这些原因突然变得突出?于是就有人猜测,他离开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媒体的宣传,让他觉得,自己应有更高报酬。

  滕振国究竟因何辞职,那终归是滕先生的私事。相比于他的“人生故事”,我们更应关注和思考的是“滕振国现象”背后所透射出来的东西。

  “知识改变命运”,我们信仰了很多年。相信正是有了这种信念,滕振国才会“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果是在数十年前,一纸硕士证书,肯定能改变滕振国的命运,但现在不能。在高等教育扩招和就业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下,不要说滕振国这种超龄硕士生,就是年富力强的“海归”找工作也不易。时代变了,他坚守的信仰居然成了“杯具”。

  解读滕振国的信仰“杯具”,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变得“杯具”和脆弱,但事实上,“知识改变命运”仍然只能是大多数人向上流动的主要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

  社会阶层间本应有一条不断流动循环的 “河流”,但现实却因户籍、收入分配、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制度壁垒,正在让这条“河流”固化,阶层之间的流动极为困难。因此,“硕士农民工”既不是励志模范,更不是什么“被社会遗忘的可怜虫”。想要改变命运的激情努力与无力改变命运的冰冷现实,不过是一个群体生态的缩影罢了。(陈一舟)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