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荆州“愚公”私家大院开小道 已方便3万人(图)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2010年09月23日17:03

另一家住户的提醒标语,让人生畏。
另一家住户的提醒标语,让人生畏。

制图/彭翠琳
制图/彭翠琳

  阅读提示在荆州,有个叫王忠的市民,为了改变周边居民进出绕行半小时的现状,在自己的私家大院里开出了30米长的便民小道。 他将这条路命名为“奥南小道”,并自掏腰包做了块牌子,上书“奥南小道任您行”。今年3月16日,小路正式开通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多人(次)从此穿越,至今已有4万余人(次)走过这条小路。近日,王忠打算推倒其中4间房子,将弯路整平拉直。��

  特派记者史强 发自荆州

  ………………………………

  小路幽深如同地道

  昨日9时,记者冒雨赶到荆州市沙市区联合街胜利渔场王家,因为下雨和放假,经过小路的人并不太多。

  王家宅子位于胜利渔场32号,面积160多平米,不规则分布有9间房子,后院紧邻奥体中心,一道3米多高的围墙将体育馆和居民区隔离开来。

  在王家后院的围墙上,掏出了一个2米高,80厘米宽的门,上面挂着一个大大的招牌,写着“奥南小道任您行”几个大字,下方注明,通行时间是早上6时至晚上9时,自行车和摩托车绕行。

  记者走了一回小道,进大门后就开始在9间房子之间穿梭,道路时宽时窄,最窄处仅能容单人步行通过。

  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小路有两个特点:一是路口多,极易迷路,会走到房间里面去;二是不少地段没有照明设施,白天走都黑乎乎的,一些借道的居民都笑称是“钻地道”,有人还边走边哼起《地道战》的主题曲。

  据了解,这条30多米长的小路共有6处路口,加上房间众多,有点像迷宫。为了防止过路人迷路,王忠在每个路口半人高的墙壁上都用红油漆画上了指示箭头。 

  出行无门,居民绕道半小时

  小路的开辟,缘自附近居民的出行难。

  2001年,渔场的一处鱼塘上建起了市奥体中心,为了安全起见,体育馆周围建起了一道百余米的围墙。

  渔场本身居民有160余户,两边是荆州市棉纺厂、沙市棉纺厂、港务局宿舍、沙市第三医院宿舍等,常住人口在3万人以上。原来鱼塘未填平前曾有条小路,每日往返小路的居民不计其数,围墙落成后,居民们只得绕道,最少也要多花半小时。

  以前,渔场住户郑文莲的儿子在奥体双语幼儿园读书,有时候起晚了,怕孩子迟到,就带着孩子冒险从围墙上翻过去,每次都提心吊胆。附近老人因为只有体育馆这一个可以锻炼的地方,也是抱怨不断,出行问题成了大家的心病。 

  政府尝试开路,遭人泼粪

  为了解决居民的出行问题,当地政府也曾想过办法。

  像王家一样紧邻围墙的渔场住户共22户,其中有2户之间有一条狭窄的过道,勉强可以走人。2001年围墙建起后,政府就与居民协商,将过道改成一条便民小道,供过往居民使用。

  小道投入使用后不久,两家住户就抱怨无法休息,同时也觉得不安全,要求封闭通道。同时,有人还在通道上堆上垃圾,甚至泼上大粪,最终,这条小路只存在半年就被封住了。记者昨在小道旧址看到,如今小道的尽头重新砌起了一堵墙,比原来的围墙还要高出一头。

  与王家大门“任您行”的标语形成对比的是,相邻一家的大门上用绿油漆醒目写着:家有恶犬,生人免进,后果自负。

  现场再勘察,确实无路可开

  本着方便他人的想法,2009年10月份,王忠在自家后院的墙上“偷偷”开了一个小门,不料门刚做好,就被体育馆工作人员发现。当天,体育馆领导还带着派出所民警将门堵住,不许行人通过,称体育馆是市政工程,未经政府批准,任何人都无权私自开门,要求王忠立刻将墙恢复原样。

  王忠不得已照办了,但工作人员的话也给了他启发,他决定向政府求援。

  2009年11月,他联合其他21家住户,联名向市政府写信,要求在奥体中心南墙开门,方便居民出行。该信引起了市领导重视,在市长办公会上提出后,最终通过市信访办敦促市体育局解决。

  当工作人员实地勘察后却发现,除了已被砌死的小路外,其他地方都要通过居民家中,当时都没人愿意。原先2家住户也不愿再打开通道,稍有转机的事情眼看就要胎死腹中了。 

  回报社会,“愚公”主动让路

  关键时刻,王忠再次站了出来:“要是实在找不到地方,就从我家里穿过去吧!”

  王忠的临时决定,当时也引起了妻子李冬梅和母亲叶运芝的反对:“为什么这要自告奋勇?”

  作出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王忠心中一直想回报社会。

  47岁的王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招工进入沙市棉纺厂后,一直得到组织的特别照顾和培养,才成为厂武装部的干事。

  1992年12月,他进行了心脏室间隔修补手术,心口处至今有一道30多厘米长的“蜈蚣疤”,从此也丧失了劳动能力,长期病退。当时绝大部分的手术费都是单位出的,病退后,他还每月都能领到生活费,这让他一直心存感激。

  1995年,妻子所供职的工厂倒闭,靠着政府的扶持政策,一家人和亲戚在大兴路开了家副食店,生意红火,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问题,现在女儿也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

  人生的遭遇让他对政府和社会心存感激,一直想找机会回报社会。当王忠将自己的心声告诉妻子和母亲时,大家都心软了。

  奥体中心负责人得知王忠的想法后,也为他的深明大义所感动。

  今年3月16日,由奥体中心出资,在王家后院上凿出了一道2米高、80厘米宽的门。 

  老母亲成了义务守门人

  路开出来了,因为没有约束,一些人图方便,骑着车子就钻进来了,结果导致交通阻塞。更让人头疼的是,随着天气的炎热,不少人早上四五点就早早叫门,晚上转钟还不回家。

  为了规范使用,今年5月份,王忠又自掏700元,定做了一块大招牌,注明通行时间和要求,同时也给路命名为“奥南小道”。

  王忠说,以前没有招牌时,很多人看到是个民宅,以为是陷阱,都不敢走,“挂个牌子就是要告诉市民,这是一条可以放心走的便民路”。

  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位借道的居民,大家都反映“很方便”,也很感激王家的善举。

  自从小路开通后,王忠68岁的老母亲叶运芝就成了守门人。她每天早上6点前就要起床开门,晚上10点多才关门睡觉,为此老人还专门买了闹钟。

  叶运芝独自一人住在家里,又有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发起病来疼得直打滚,平时有些小病小痛她几乎不去医院,都是在家硬挺。“我要是不在家,这条路就通不了。”叶运芝说。  

  为了路面平整,还想再推4间房

  叶运芝主要靠出租房子赚点租金,最红火时,家里住了8家租户,大家都图这里安静。但自从王忠决定开路以来,租户们陆陆续续都搬走了。

  四川人潘小敏是目前仅剩的一家租户,但她表示,自己也要搬走,房子已经找好了,只等天一晴就搬。

  她说,自己当初选择租这里,一是房租便宜,更主要的是看中这里安静、安全。当初房东决定开路,8家租户都表示了反对,但都没有用,路通后,确实有些人的物品失踪,大家担心安全,这才决定搬走。

  叶运芝也承认,路通后,确实有租户反映晾晒的衣物不见了,同时她自己的一些物品也被人顺手拿走,只是所幸没有丢失现金和贵重物品,“他们搬走我也能理解”。

  租户的流失给叶运芝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每月少收入近500元,这在当地算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每晚,为了方便行人,叶运芝还要将沿途的灯全部打开,电费也是笔额外的开支。

  在附近住户及朋友眼里,王家人都是“傻子”,几乎每个熟人知道后都忍不住要找他们问个为什么,叶老太笑称自己的外号就叫“十万个为什么”。

  王忠说,自己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很多人反映路难走,他准备筹款将路面平整,同时将路拉直,而这至少要推倒4间房。

  有朋友担心,万一到时候拆迁了,少了4间房损失就不小,王忠笑称,还没有想那么多,先让大家走得舒服点算了。  

  “愚公”渴望理解

  看到居民们方便了,王忠一家都很高兴,但他们的举动也招来不少人的误解和不尊重。

  叶运芝就曾遇到过多起尴尬事。

  有人公然牵着宠物狗穿堂入室,沿途留下不少粪便,叶运芝上前劝阻,却遭到对方辱骂;有人不顾劝阻,坚持要骑车穿过去,还说“只要是人能走的,自行车也一定能走”。

  最让一家人郁闷的是,很多人不明就里,发生矛盾时还挖苦他们拿了政府的补贴,“有些话说得很难听,有时候觉得坚持下去没意思!”

  街办驻渔场负责人陈安桂证实,王家开的路确实没有拿过街道或部门的补助,纯属自发行为,她对于王家人的举动也深表钦佩。陈安桂说,为了减轻王家的负担,街道已经多次将情况反映上去,近期准备再次反映,希望能早日彻底解决问题。

  (线索提供人周先生获奖金200元)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