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曹禺之后再无大家 无精神痛苦难成经典话剧(图)

来源:西安晚报
2010年09月25日10:41
冯远征主演的《知己》是新排话剧中的佳作。
冯远征主演的《知己》是新排话剧中的佳作。

  昨日是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在用各种活动纪念这位话剧大师。回望百年中国话剧,曹禺是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他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同时对导演、表演产生了深刻影响,使话剧真正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只是,曾经主流的话剧如今辉煌不再,在被边缘化的同时还面对着商业大潮的冲击和产业化等新挑战。有人感叹,曹禺之前无“曹禺”,曹禺之后亦无“曹禺”。

  中国话剧走向何方?这或许是纪念曹禺百年最有意义的提问。

  话剧艺术的困守

  偌大的剧场,除却舞台中央聚集的灯光,所有观众都隐匿在黑暗中,情绪跟随剧情发展起起落落。伴奏骤然响起,舞台上的冯远征深情朗诵道:“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原本寂静的剧场开始骚动,掌声久久不息。

  这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一出古装戏《知己》,它不只是谈论友情,更有对人性的反思和现实的批判。继去年首演引起轰动之后,该剧最近再度与观众见面,不少人含泪看完并称之为精神的“饕餮大餐”。

  这样的演出场景过去并不鲜见。曾几何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等国有院团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圣殿,演出的话剧作品代表着最高雅的主流文化。以北京人艺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凭借《茶馆》《雷雨》等剧目缔造了第一次辉煌,七八十年代推出《天下第一楼》《北京大爷》等新剧目迎来又一个春天,观众漏夜排队买票,成为见证当时话剧火爆的经典画面。

  如今,除了一些经典剧目,国有院团很多新剧目的票房与口碑不尽如人意,过于强调艺术本身使观众渐渐远离话剧。体制不顺使得院团的创作与运营陷入困境,只能依靠财政支持。但即使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离社会中心,依然有一批人在坚守话剧艺术,呵护理想与信念。

  在四合院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蓬蒿剧场以演出经典小剧场话剧和实验性小剧场话剧为主,如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马丁·麦克多纳的《枕头人》、莫来·西斯格尔的《打字员》等。营业不到8个月,这里就成了文学与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

  蓬蒿剧场的主人王翔说,北京常年正式公演的小剧场不过七八处,国家级的大剧场更是屈指可数,上演剧目重复、优秀原创剧目缺乏,通俗、恶搞、泛娱乐、低级炒作的剧目占领了小剧场大半壁江山。他的小剧场只上演有内涵、有文学含量和心理含量的剧目,同时对80%以上的剧目不收场租,或采取剧组制作、剧场监制、票房分账的方式,以减轻剧组成本。做这一切,他只是为了和更多的人一起“抗拒恐惧、抗拒贫乏”。

  商业话剧风生水起

  国有院团发展受到掣肘,而一些民营剧社、戏剧工作室、独立制作人正成为搅热话剧市场的“鲇鱼”。

  就在不久前,浙江话剧团儿艺中心换牌浙话艺术剧院,并上演了改制后的第一台话剧《幸福.com》,轻松好玩的剧情让全场笑声不断。该剧导演李伯男是北京话剧圈有名的新锐,被称为中国戏剧演出市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他曾将好莱坞爱情喜剧《初恋五十次》改编成话剧《我不是女朋友的男朋友》,上演后大受欢迎,原创作品《有多少爱可以胡来》更是小剧场话剧的经典之作,在全国10多个城市共演出千余场,创下了小剧场的演出纪录。

  李伯男认为,话剧走向商业化是大势所趋。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剩男剩女”、“隐婚族”等都市白领的生活,紧扣时代与观众需求,极易获得观众共鸣。

  在上海,“白领话剧”、“悬疑话剧”近年来颇为盛行,笼络了以年轻白领为主的稳定观众群。甚至,这成了恋人们的常选活动项目,话剧本身已不重要。

  事实上,话剧商业化的探索已非一日。上世纪80年代,赖声川创立表演工作坊,一部《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让多年没有戏演的台湾剧场重获生机。上世纪90年代初,孟京辉开创了以创作者为核心的制作模式,1999年推出的《恋爱的犀牛》已在全国演了260多场,观众20万人次,光是演员就换了4拨儿。

  清新时尚、轻松幽默,且融入更多样的表演手段,商业话剧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话剧的刻板印象,让人们在繁忙压抑的工作之余开心一笑,释放身心压力,因此迅速掳获大批粉丝。

  没有精神痛苦成不了大家

  尽管商业话剧市场红火,但也被艺术派批评为肤浅庸俗。有人认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抛弃艺术追求,在廉价的笑声中放纵沉迷,这对话剧和观众都是不负责任的。

  与之相对的是,商业派批评传统话剧脱离时代,有限的经典剧目难以满足观众需求,同时也束缚了话剧艺术的发展。商业演出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年来重现话剧热,让更多人关注话剧,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绩。目前话剧并未迎来新一轮的辉煌。无论是艺术派还是商业派,都担负着同样的使命,那就是如何推动话剧更好的发展。

  9月初,北京人艺为纪念曹禺百年重排的《日出》开始在首都剧场上演,《北京人》《雷雨》《原野》随后也将与观众见面,所有人都怀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努力排戏,只是为了更好地纪念老院长曹禺。北京人艺副院长任鸣说,话剧曾经是大众艺术,现在变成了小众艺术,但它能出现经典作品,而且伟大的剧作是属于全人类的,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影视是大众消费,而话剧属于精英,就像人们光吃大排档不会满足,也希望享受大餐。

  任鸣认为,如今的话剧演出不应再追求当初的万人空巷,而在于作品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一个时代不能论出了多少文艺作品,而要看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因此国有院团要利用自身平台,以有限的资金聚集人才,创排真正有力量的作品。目前,人艺已邀请刘恒、莫言等一线作家写剧本,新戏将陆续开排。

  “不要责怪观众,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好作品拿出来,还有几个人像曹禺一样,写不出东西就睡不着觉?”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卢敏说,商业和艺术并非完全矛盾,现在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为什么这个时代出不了“曹禺”,因为大家只有物质痛苦而没有精神痛苦,没有精神痛苦的人成不了大家,这或许正是纪念曹禺百年所要反思的。

  卢敏认为,各个艺术门类都有此消彼长的阶段,如电影默片诞生后,有人说话剧要完了;电视剧走入千家万家后,有人说电影不行了。但直到现在,话剧和电影都还存在。不过,别寄希望于话剧拥有以前的辉煌,它只会在一定的空间内活着。重要的是,话剧是可以影响人一生的艺术,剧作家只有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才有可能拿出传世精品。据《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