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校园的老榕树(国泰树),相传是日本裕仁皇太子亲手栽种,早已成为成大学子的集体记忆,毕业生常在老树前合影留念。
铜象是校园常见的景观,不同时代树立不同校园铜像。图片来源:中国时报 中新网9月25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你还记得早期敲打铜钟上下课的日子?你还记得进校门口的铜像?你知道成大“国泰树”的由来?台大“傅钟”又为何只敲二十一声响?老树、铜像和校钟是台湾校园常见的景观,背后都有小故事,形成各校的特色,也成为毕业生共同怀念的回忆。
成大国泰树 大小事掺一脚 日治时期校园就很重视植树,每年的天长节(日本天皇诞辰),以及建校周年或毕业典礼,常有植树纪念活动。到了二次大战后,校园则改在三月十二日的植树节种树,老树如同学校的守护者,陪伴许多人成长。
“没有了它,在成大的记忆,彷佛就缺了一大块似的。”成大中文系毕业的陈汀惟说,成大榕园内老榕树是成大人共同的记忆,以前念书时,无论约会、活动、节庆,老榕树都是最明显的地标;甚至连上课、毕业典礼,老榕树也都会掺一脚。“如果未来的老公也是成大毕业,一定要到老榕树前拍婚纱照。”
成大的老榕树大有来头,相传日本裕仁天皇还是皇太子时来台亲手种植,后来成为成大的地标。一九九五年,老榕树不幸感染胶虫病,一度面临砍伐的命运。在前任校友中心主任叶茂荣的奔走募款下,国泰人寿特别捐款抢救这棵“国宝级”的大榕树。国泰也以该榕树作为企业的商标,因此也被称为“国泰树”,迄今仍不时派员修剪,维持企业树的外形。
孔子与蒋介石 校园铜像天王 除了老树,校园也常见铜像。日治时期校园有“两大天王”的铜像,一位是背着木柴捧书苦读的二宫尊德,另一位则是威风凛凛的骑马武士楠木正成,分别是学校教育勤学和忠诚象征。到了战后,校园铜像则大都换成孙中山、蒋介石和孔子铜像,呈现时代差异。
收藏家林于昉保有日治时期二宫尊德的雕像,他说,二宫尊德是当时勤学苦读的象征,大部分学校都立有铜像,草屯公学校还有木雕像,只是雕工类似佛像,一般学校的奖牌也有二宫尊德的雕像。
早年敲打铜钟同样是怀念的校园岁月,工友、老师几乎都“听钟办事”。一九六○年代起,各级学校普遍采用广播系统,渐渐取代钟声宏亮的铜制校钟。高龄八十三岁的桃园退休小学校长黄益仁回忆说:“台湾刚光复的那个年代,一般都市学校都靠敲打铜钟上下课,偏远乡镇学校买不起,只能拿煤油桶充当校钟。”
除了上、下课外,学校呼唤老师、校工都有不同代表钟声。黄益仁说,“一短声”表示有事要找工友帮忙;“两短声”则代表“老师集合”。每当校钟连续发出“四短声”,就代表要“上课了”;至于“三短声”则最受学生欢迎,因为就是要准备下课或放学了。
傅钟二十一响 台大鼓励沉思 台大最有名的校钟就是“傅钟”,不仅是新生、毕业生与旅客游人必拍景点,也是见证学生运动的重要地点。傅钟在上下课时发出二十一声响,这是纪念台大前校长傅斯年,因为他曾说过:“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的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傅钟声响就是提醒学生记得傅校长的教诲,鼓励学生“三省吾身”。
台大园艺系名誉教授康有德,待在台大校园超过一甲子,见证校园变迁,他说:“台大没有傅钟之前,上下课铃声都是靠防空警报器,形成独特的校园特色。”
台湾校园风貌日新又新,但新景观取代不了旧回忆。对于每个人而言,最怀念的始终还是求学时的校园景观,这是永远留在内心深处的青春时光。
(责任编辑: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