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傅沙沙)10月18日,圆明园将迎来罹难150周年纪念日,系列纪念活动明日启动。圆明园管理处昨日表示,纪念活动仅限民间文化交流,并未邀请英法政要出席。
半年修复150件文物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介绍,纪念活动包括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展览、中外文化交流、主题晚会等4部分,一共15个项目,持续到10月31日。其中,持续修复了半年之久的150件圆明园文物将第一次展出,以瓷器和玉器为主。如青玉老人山子、“花甲联芳”玉扳指等。部分文物拟定于明年进行全国巡展。
目前,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已向游客开放,它通过当年的设计图和建筑模型再现圆明园的建造史和盛期状貌。10月18日,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将举办大型主题晚会。
西洋楼前将立雨果雕像
此前有报道称,10月18日的纪念大会将邀请英法政要出席。昨日,陈名杰表示,“没有邀请英法政要,这次定位于民间文化交流”。
“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勿忘历史、倡导和平,加强对圆明园的保护和研究。”陈名杰说,纪念活动包括多项中外文化交流,包括邀请《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作者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和《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的作者台湾历史学家汪荣祖访谈,前者用法文、英文对圆明园原始资料进行了纪实,有望为圆明园的海外寻宝提供线索。
此外,法中友好协会将向圆明园捐赠一座1∶1复制的雨果雕像。雨果是第一位痛斥英法联军恶行的法国文豪。陈名杰表示,这座雕像将被放置于西洋楼前。
看点
最早回归文物将展出 纪念活动中的“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最早回归”圆明园的文物———“柳浪闻莺”坊楣将与公众见面。昨日,圆明园文物科科长秦静介绍,这也是圆明园首次集中向游人开放流散在北京地区现已回归的珍贵石刻文物。
在圆明园研究院的小院内,“回归文物展”已开放,85件展品,第一件陈列文物便是“柳浪闻莺”坊楣,于1977年10月由北京大学捐赠,同时捐赠的还有观水法石屏风及石鼎。秦静介绍,当时圆明园管理处刚成立,北京大学在基建中发现了这块坊楣,遂联系圆明园归还。
展区内还陈列着1981年7月捐赠的绮春园流杯亭基座。来自东城区翠花胡同的谐奇趣北喷水池,两块龙头石构件则是由普通市民陈达顺捐赠。秦静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圆明园还未设管理处,园内还居住着市民,陈达顺便是其中一位,建房时使用的都是园区内的石料,两块龙头石曾是他家房屋的地基。后来,陈达顺迁至城区居住,在2007年向圆明园捐赠了这两块龙头石。
最新捐赠的一批文物是雕花石洗、方须弥座、石狮子等,由国资委石化机关服务中心捐赠,出自西城区北新华街的一座四合院。秦静介绍,这批文物也是当年市民建房时从圆明园拉走的。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