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产业化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然途径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0年09月27日06:05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人杰地灵。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历史最早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绵延贯通了上下五千年。文脉清晰,框架完整,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极远。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我省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72人,省级非遗项目301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28人。

  然而,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状却非常严峻: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正处于岌岌可危、濒临消亡的状态。二是保护机制严重滞后,亟待完善。三是片面开发、无序开发问题严重。目前,虽然政府与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工程投资不少,但成效甚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等待援助中慢慢凋零。许多专家强烈呼吁,必须更新理念、改进措施,尽快抢救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同,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关注“物”的本身,是对物的保管、保存与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注的重点,是附着在“物”本身及背后的文化信息,最终的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发掘它的文化底蕴,使其转化为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即产业化,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措施和必然途径。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取材于我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首映3天票房就达2300万美元,成为美国影坛的一大奇迹,同时也让我国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走向世界,花木兰的传说在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山东潍坊,抓住制作风筝传统技艺,持续发展了10多年,现在地区产值已经从50亿元发展到500亿元,传统技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具体表现为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日本为20%,我国目前只有3%,而我省还不足3%。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文化产业具有逆势上扬的个性和反向调节的功能,是最具自主创新性和活力的产业,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应该突出发展的产业。山西既是全国知名的煤炭资源大省,也是文化资源大省。长期以来,我省依靠煤炭一条腿走路,既蒙其利、又受其害。在单一的能源经济结构遭遇不可避免的发展瓶颈后,提出了“文化强省”的重大转型发展战略。日前,袁纯清书记在省内调研时明确指出:“山西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是有条件、有基础、有空间的,是大有可为的。文化产业应该成为山西发展的一翼,更应该成为转型发展的先头部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则是 “一翼”与“先头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实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呢?

  第一,要整合资源,产生聚合效应。在继续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用性”“稀缺性”和“组合性”元素提炼,形成原创能力强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组合。也就是说,不仅要搞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量,更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最佳方式对其进行优化配置、激活资源,产生聚合效应,形成产业的完整链条,实现管理、开发、保护一体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展寻找新的生存价值和发展空间。

  第二,要立足创意,打造高端品牌。创意是文化产业不竭的生命动力。资源优势不等于产业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也不等同于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多姿多彩的文化创意来挖掘,并根据当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消费心理不断创新,不断赋予新的鲜活的灵魂。只有立足创意才能打造出高端文化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品牌效应作为无形资产价值推动产业发展。

  第三,要广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培养、留住、引进大批专业人才,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口传心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子承父业、招收学徒、建立学校等方式培养传承人至关重要。同时,需要造就具有文化创新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既了解文化规律、熟悉意识形态工作,又了解市场规律,懂经营、精策划,善于将文化资源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的创意人才。还需要拥有精通高科技的专门人才,运用动漫、电影等手段,对我省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的非遗表演艺术进行全新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发展特色演出业,还可以使许多濒临绝境的艺术得以再生。

  第四,要积聚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一个产业从兴起到形成,需要充足的资金来做后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更是如此。必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财政在文化领域的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重大非物质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支持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基地的建设。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此外,随着我省煤炭资源大幅整合,省内“煤老板”约有1400亿元的资金从煤炭领域退出,急需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要想办法将这部分资金吸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上来。

  第五,要科学规划,强化统一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发展,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努力营造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心协力、齐头推进。

  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避免唯利是图、置长远保护而不顾的短视行为,杜绝无节制、无计划的商业化滥用。这样,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能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尚连山(作者单位:中共朔州市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