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1968年下乡知青建“知青家园” 成员已过50(图)

来源:大河网
2010年09月29日14:18


1968年下乡的知青建了个“知青家园”
1968年下乡的知青建了个“知青家园”

  如果你有相同的经历,回“家”看看吧

  老知青创办“知青家园”

  “知青家园”的主要创办人叫刘建生,1949年出生,1968年下乡到河南郏县,作为河南省第一批下乡知青,他对那个年代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5年,为给知青提供一个沟通平台,他创办了《知青》杂志。2006年,刘建生参加过首届河南省知青文艺汇演后,见到了很多同年代的知青,青春岁月让人久久难以释怀。他无法掩饰激动的心情,开始精心打算,要为大家建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活动平台——“知青之家”。

  2010年5月,在多位朋友的帮助下,刘建生在华山路租了间15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筹资近万元把屋子按照上世纪60年代的样子装饰一番,摆上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品,一个“知青家园”就这样建成了。

  1963年的“学业及操行成绩表”,被老鼠咬烂了

  “知青之家”里最显眼的就是那张1963年的小学“学业及操行成绩表”和1967年的高中学生证。

  拿起成绩表,刘建生摸了摸中间烂掉的部分,平静了一会儿。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精心收藏这张成绩表。”刘建生说,以前生活条件太差,这张成绩表只能放在纸箱里。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刘建生突然发现这张珍贵的成绩表中间烂掉了一大块。“我看到纸箱子里有很多碎纸片,就猜到肯定是被老鼠咬了。”说到这段往事,刘建生又连喊了很多声“可惜”。

  现在,刘建生特意把这张珍贵的“学业及操行成绩表”复制了一份让大家参观。原版的,锁在了抽屉里。

  1969年的“学习笔记”,钢笔下水不利,毛笔描了多次

  翻开一本1969年的“学习笔记”,首页上“学习笔记”四个大字写得特别流畅,像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旁边写着他当时所在的公社名字: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

  聊起这本“学习笔记”,刘建生还有些不好意思,他说,那时候钢笔是很珍贵的物品,有钢笔的人,写字都特别讲究。

  只可惜,他的钢笔下水老是不利索,每次写字,都需要不停去蘸一下墨水。“这四个大字是写一笔,蘸一下,再写一笔,再蘸一下……”最后,刘建生发现写出来的字还是不明显,他就只好拿起毛笔,特别仔细地沿着原来钢笔字的轨迹描了数遍,“小点的字用毛笔不好描,看起来有些粗糙”。而最后的效果,既像毛笔书法,又有点钢笔字的味儿。

  “知青家园”成员已有50多人

  汤莉不是知青,自从她和当过知青的哥哥一起参加了知青的聚会后,自己也开始主动参与到“知青家园”的创办中。

  “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我觉得特有意义。”汤莉说,他们凭着共同的经历走到了一起,是一种难得的相聚和幸福,是难得的人生经历。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特别珍贵。

  “现在,经常来‘知青家园’参加活动聚会的人已经有50多个,我们欢迎所有有共同经历的人来这儿聊天,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刘建生说,国庆节假期要到了,“知青家园”很乐意为当年的知青提供一个永远免费的“家”。线索提供:王先生

  为找到当年感觉,陈丽红穿了套自己在文艺团表演《朝阳沟》扮演银环时的演出服,还特意梳了俩小辫。

  “学习笔记”。

  1963年的小学“学业及操行成绩表”中间一部分被老鼠咬烂了。

  “炼一颗红心,滚一身泥巴”、“庄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走进知青家园,每个小房间的门边上都张贴着这样的对联。

  知青家园总面积150多平方米,中间的大桌子上摆放了几本发皱的红皮日记本,旁边是一摞和知青相关的书籍。

  “看到这么多下乡时候的物品,好亲切。”为了找回当年的味道,老知青陈丽红穿了套自己在文艺团表演《朝阳沟》扮演银环时的演出服,还特意梳了俩小辫。这一打扮,时光仿佛也跟着倒流到了40多年前。晚报记者 常亮 文/图

  各个房间门都张贴着对联。

  1968年8月,郑州曾专门举行了20余万人参加的盛大欢送会,欢送71名知识青年到全国著名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插队。沿途,他们还受到了许昌、郏县等地数十万群众的夹道欢迎。(来源:郑州晚报)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