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西昌9月29日消息(记者吕锡成)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29日下午宣布,嫦娥二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第二次会议研究决定,嫦娥二号任务拟于9月30日开始加注火箭推进剂,10月1日至3日择机实施卫星发射。近日,记者围绕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择机实施发射的时间节点有哪几个?
根据西昌卫星发射场专家透露,经过测算,目前选定的“嫦娥二号”发射窗口有3个。如果10月1日发射,会在18时59分57秒;如果10月2日发射,将是20点43分;如果是10月3日发射,就要在22点27分。三天的窗口时间不一样,而且中间都相差大约1小时44分。
这是根据卫星需要的运行轨道等等因素来测算的,并且三个不同的时间,就需要3套不同的软件来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如果10月3号没有能够发射,就必须推到半年以后了。
而来自“嫦娥二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的最新消息,目前,嫦娥二号任务各系统状态良好,已经准备在明天(9月30日),开始给搭载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加注火箭推进剂,其它各项准备工作也进展顺利。届时,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三号丙火箭将腾空而起,把嫦娥二号卫星直接送到地月转移轨道入口。
嫦娥二号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主要目的是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后续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嫦娥一号月球科学探测。
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有哪些突破?
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实施落月任务的先导星,是“开路先锋”。它原本是“嫦娥一号”任务的备份星,考虑到二期工程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和实施难度大,最后被改造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嫦娥二号”,主要是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任务架桥铺路。
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嫦娥二号”将实现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深空测控体制;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验证100公里乘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试验全新的着陆相机,以及验证大幅提高的数据传输能力;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相比“嫦娥一号”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嫦娥二号”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嫦娥一号”用了近14天时间进入工作轨道,而“嫦娥二号”只要7天就可以做到。
当“嫦娥二号”被送入奔月轨道后,它的绕月飞行轨道将由“嫦娥一号”时的200公里高度降低到100公里,有时甚至降到15公里,以便把月球看得更清楚。为此,科研人员为它安装了我国新研制的分辨率为10米的CCD相机,使它获取更多的科学探测数据。而“嫦娥一号”当年装载的是120米分辨率的相机。
除了加强拍摄设备外,在地月转移轨道,还为“嫦娥二号”配置了一个小相机,这在“嫦娥一号”时是没有的。同时,“嫦娥二号”的数据传输速率,也由“嫦娥一号”的每秒3兆翻倍为每秒6兆,还将进行每秒12兆的传播速率试验,这意味着,月球上发生的一切动态,都可以更快地传回地球。
另据记者了解,与发射“嫦娥一号”的3号平台不同的是,此次发射“嫦娥二号”的2号平台使用了一项黄色升降台技术,这是中国航天专家的又一发明和创新。
为什么再次选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
我国目前拥有酒泉、太原、西昌3个航天发射场,“嫦娥二号”卫星之所以再次选择在西昌实施发射,首先是因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发射“嫦娥一号”的宝贵经验。在2007年,曾经成功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圆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奔月梦想。
此外,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专家介绍,之所以再次选择西昌,更主要的是因为,“嫦娥二号”卫星是目前我国所发射的卫星中到达地最远的一颗,对火箭的推力以及姿态控制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这就需要选用大推力的“长三丙火箭”,将它直接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而在我国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丙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此次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捆绑有两个助推器,起飞重量345吨,以发射重量约为2480公斤的“嫦娥二号”卫星。
另据了解,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嫦娥二号发射,在成功发射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后,发射场系统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了改造,包括更新测量雷达、更新遥测系统、改造光学仪器、优化加注系统等在内的技术改进达上百项。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的可靠性和整体发射能力。
在这同时,酒泉和太原这两个发射中心都处于高纬度地区,而西昌地区纬度低,在北纬28度,海拔高、四面环山,年平均温差小,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成昆铁路经过这里,青山机场能起降各种大型飞机,交通运输便利,是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的理想场所。
此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曾经将57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是国内唯一能够发射低温燃料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月球探测卫星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各项软硬件已与国际接轨,跃居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之列。
“嫦娥二号”奔月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由于在许多关键技术方面都要进行原始创新,此次“嫦娥二号”任务更加艰巨,风险性更大。
据卫星测控专家介绍,此次“嫦娥二号”卫星无绕月变轨过程,直飞月球,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当“长三丙”运载火箭把“嫦娥二号”送进奔月轨道的起点时,这一点的位置、速度、方向都要事先精准测算好,而且要必须使它达到预定的要求,偏差不能太大。偏差如果大了以后,修正就特别困难了。如果到时候速度控制不好,“嫦娥二号”就很可能捕获不到,造成丢失,或者落到月球,撞到月球上了,把握起来难度相当大。
特别是“嫦娥二号”演练“嫦娥三号”软着陆前15千米×100千米椭圆轨道时,这是探月卫星首次如此近地接近月表。由于卫星降轨成功后,正好是在月球背面,我们的测控够不着,只能靠卫星自主变轨。地面如果控制不好,测控精度达不到,卫星就有可能掉到月球表面。所以,此次任务对地面测控要求很高,必须快速、精确地进行测量控制。在这一点上,比“嫦娥一号”时要困难。毕竟“嫦娥二号”在整个轨道中飞行的时间很短。
此外,据相关专家介绍,在“嫦娥二号”卫星执行任务过程中,主要有三点风险:一是发射时火箭能否将卫星精确送入奔月轨道;二是卫星到达月球时能否被月球顺利捕获;三是能否顺利降到距月球15公里的轨道上。尤其是在“嫦娥二号”随火箭升空一个小时左右时,卫星的帆板和翼展是否能正常打开,比较关键。如果打不开,调整起来非常困难,将严重影响后面的奔月进程。如果能顺利打开,以后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
当然,尽管在以上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难题,但是,参与“嫦娥二号”工程的各系统和全体参研人员,始终叫响“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口号,一直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开展工作,力争圆满完成任务。
怎样避免公布的“月球表面图”不再出现问题
2007年12月份,围绕有关部门公布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回的月球表面图,曾引起一场小小的风波。
据介绍,当时公布的第一幅月球表面图质量是非常高的,经过专家评审,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于表面图是由19轨数据拼接而成的。一轨一轨的数据,就像是西瓜皮的花纹,一条一条的。如果拼接没有问题的话,每一条花纹必须是吻合的。可是,当年在拼接过程中,客观上由于月球上的参照点或基准点非常少。另外,也是为了尽快向全国人民汇报“嫦娥一号”的成果,尽早公布月球表面图,结果,把两轨数据中本来应该重叠的那一部分内容,没有重叠好,形成了“瑕疵”。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但是,被人发现并报道出去以后,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月球表面图的质疑。后来,地面应用系统的科研人员立刻进行了纠正。
据“嫦娥”二号地面应用系统的负责人解释说,“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是靠得住的,是过得硬的,只是在后期制作里面出现了问题。在此次“嫦娥二号”任务中,他们将注意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在工作中,细致认真地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完成好每一个步骤,争取在在向社会公布月球表面图时,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这位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从目前的准备工作情况来看,可以保证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嫦娥二号”为什么没有搭载音乐和歌曲
为了歌颂伟大的祖国,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三年前,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升空时,搭载了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0首曲目。并且在卫星到达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进行了播放。这一举措让不少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从“嫦娥二号”卫星系统专家那里了解到,此次“嫦娥二号”任务,将不再搭载任何歌曲和音乐。这主要是因为,卫星上的有效载荷是固定的,有限的,搭载了这个,就搭载不了那个,空间非常宝贵。考虑到要搭载科学研究价值更大的、国家需求更紧迫的项目,所以此次就不再搭载歌曲了。
(责任编辑: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