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政府29日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调控房地产市场,并表示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分析人士表示,此次新政表明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十分坚定,将有效巩固前一阶段的调控成果。
政府此次出台的政策包括:加大调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及加大住房交易市场检查力度等。
今年4月中旬以来,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并初见成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5月份环比涨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涨幅降至0.2%;6月份环比下降0.1%;7、8月份均环比持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表示,一些一线城市的房价最近出现反弹,加之楼市一直有“金九银十”的说法,国家选择这个时段出台更多的调控措施,有利于防止房价在10月份出现大幅上涨,巩固此前的调控成果。
房产调控新政策针对性加强 进一步压缩炒房空间 8月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成交迅速反弹的态势引发了人们对地产调控政策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在9月的最后两天明朗。
29日晚,国家多部委分别出台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其中明确商品住房首付比例调整至30%以上,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措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出台的新政策在4月份“国十条”的基础上再次加大了调控力度,房价上涨的动力有可能因此减退。“迷茫”的楼市在新一轮政策的影响下走势如何,更引发社会关注。详细
中央再出楼市调控重拳 利于打击外地投资投机者 国家有关部委近日分别出台措施,以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昨天,央行网站公布消息,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此前,90平米以下的首套住宅,首付款仍然最低可以享受20%的比例。财政部、国税总局、住建部昨天也联合发布通知,自10月1日起,个人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契税将下调,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详细
部委官员和专家解读房产新政: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国家有关部委29日分别出台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连线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专家,对这些措施进行解读。详细
地产调控风声紧 涉房企业鸟兽散 随着地产调控政策的进一步收紧,部分希望调控松绑的涉房上市公司也最终丢掉了幻想,纷纷撤离房地产市场。
近期,上市公司剥离地产业务的公告频频出现。仅9月份就有星湖科技、新希望、国栋建设、合肥百货等公司先后宣布与地产业务划清界线。在此之前,金种子酒、江苏吴中、华东医药、海利得、重庆路桥、爱建股份、太原刚玉等一批上市公司,也相继决定转让或出售房地产业务。详细
[1] [2][3][4][5][6]
资料图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廖英敏认为,前一轮调控引起部分买房者对市场持观望态度,积累了一批刚性需求。如果房价回调至合理的心理价位,大多数购房者还是会选择出手置业。
“目前楼市成交"回暖"初显,主要是部分新入市楼盘定价趋于合理,部分品牌企业采取更多促销手段,使一部分前期积压的住房需求有所释放。”她说。
专家指出,在这种氛围下,一些意在炒房的热钱也开始入市,市场上有人开始质疑调控效用在递减,社会心理预期开始产生微妙变化。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此次调控的核心就是要打破当前投机炒作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预期。“有的人认为房价只涨不跌,认为政府调控不敢动真格的,认为政府会托市,调控会停止等等。这些都是对市场的非理性预期。”
廖英敏说,此次新政表明了中央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的明确态度,有利于购房者更清楚地判断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控在信贷和税收方面执行了更加严格的政策。有关部委明确提出,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禁止将商业银行的消费性贷款用于购买住房。
专家指出,前两条政策由原先只在部分城市施行变为在全国推广,后一条政策则是以往没有的。此外,此前首次购买90平米以下的普通住宅还是可以首付2成的,而这次一刀切,不再允许首付3成以下的任何可能性。这些都表明政府的调控力度在加强,尺度在收紧。
[1][2] [3][4][5][6] 除了运用市场机制的手段,此次调控还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力度。住建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指出,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问责制就是对调控不力的地方政府的"紧箍咒"。加强问责力度,有助于改变地方政府单一追求土地财政的行为模式,将党和政府改善、保障民生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易宪容说。
王军指出,此次调控跟以往相比针对性更强,如对公租房建设用地及公租房建成后占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措施都属于“精准化调控”,效果会更加明显。此外,此类更加注重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措施,对商品房价格会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
此次调控进一步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供地方面,要求各地“切实落实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和供地计划”。在信贷政策中,要求商业银行“继续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项目和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贷款需求。”此外,还要求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制定支持公租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政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通知,进一步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公租房建设用地及公租房建成后占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公租房经营管理单位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等内容。
在政府的调控之外,专家还指出,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难以承载大多数居民大户型、高档次的住房消费。“从租到买,从小到大”将成为大多数民众住房消费的常规模式。
据中国第三方调查机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30日对媒体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在贷款政策逐渐收紧的背景下,受访的购房者中仍有63.2%的群体打算通过贷款实现买房梦,其中有74.2%的80后购房者亟需购买一套房,而49.7%的60、70后购房者需要购买二套房。
调查显示,打算贷款买房的购房者占到六成以上,远超过选择全款支付的26.3%。这其中,选择商业贷款的占比最大,达一半以上,其次是公积金贷款,比商贷低9.6%,也有9.1%的购房者选择组合型贷款。这意味着,房贷政策的一举一动都与这群人休戚相关。
[1][2][3] [4][5][6]
机构称:“80后”贷款购房面积逐年下降 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分析,80后群体贷款购房平均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平均购房面积为83平方米,而至今此数据减小到72平方米,减小幅度约为8%。而80后中全款购房的平均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年80后全款购房平均面积为77平方米,而到2010年此数据猛增到124平方米,增长幅度达61%。
[1][2][3][4] [5][6]
外地人在京贷款购房政策仍未放宽 来自北京伟嘉安捷投资有限公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新的住房贷款政策下发近一个月来,外地人贷款业务咨询量与之前相比有明显上涨,涨幅近30%。但据伟嘉安捷专家介绍,目前银行对外地人贷款政策仍按照“京十二条”严格执行,对不能提供在京一年以上纳税或社保证明的外地购房人,仍无法发放贷款。
伟嘉安捷专家分析,银行目前对外地人贷款未放宽,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据统计,在住房贷款政策未收紧前,外地购房人群占到总购房人群的7成左右,而其中不乏存在名下已有多套住房,再贷款购房炒短线的人群。在北京房价虚高的态势下,对于外地人炒高了北京房价这一说法也是不无道理的。专家认为,银行之所以仍未放宽对外地人贷款政策,一是对于不能提供在京一年以上纳税或社保证明的外地贷款人,银行不能判定其购房真实用途,也无从考核其真实的还款能力,无法保障该笔贷款发放后是否正常收回。二是银行对外地购房人的这一贷款限制,有利于有效地控制外地籍炒房人群,从房地产需求上达到挤压房价泡沫的目的。
第二,防范银行自身资金风险。专家指出,2010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房地产市场也成为政策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之一。虽然个人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但银行在赢利的同时更侧重于向自身资金风险控制。因此,之所以对外地人在京贷款限制诸多,主要是从发放贷款人群上进行区分,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主样会更加有利于银行控制自身信贷结构,防范自身资金风险,也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信贷市场环境,提高银行风险自控能力。
[1][2][3][4][5] [6]
三类人群贷款购房省钱全攻略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最近北京的房屋贷款收紧政策频出,在月薪增长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时下,购房人有没有什么省钱高招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专业贷款代理机构“伟嘉安捷”的专家,专家分析认为,有三类刚需的购房人可以考虑这些省钱的贷款“高招”:
首次购房人群
典型案例:小沈是山东人,毕业后一直留京工作,现就职于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工作,月薪15000元,收入稳定。小沈目前一直租房居住,月租金2000元,小沈打算以后定居北京,他觉得一直租房居住不是回事,所以准备在城区内淘一套小户型房屋,但是小沈现在手头积蓄加上父母的资助也只有100万元,难以实现全款购房,只能使用银行贷款,他自己有着中长期的提前还款计划,小沈想知道在贷款方式中有没有省钱妙招。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