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队在肯尼亚发现“永乐通宝”
本报讯(记者刘昊)景德镇青花瓷片、龙泉窑青瓷片、明代“永乐通宝”钱币……这些在肯尼亚马林迪市附近发现的出土遗物,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专家们兴奋不已,它们很可能是郑和船队所带物品。
肯尼亚与中国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两次到访肯尼亚。当时浩浩荡荡的船队在拉穆群岛地区靠岸。据传当时有一艘“宝船”在迷失方向后触礁沉没,幸存的中国水手上岛定居,并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今年2月,国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拉穆群岛地区水域、陆地进行考古发掘,寻找“郑和沉船”等古商船遗骸的下落。
本月,联合考古队完成了对肯尼亚马林迪市附近的曼布鲁伊村及卡提布清真寺的陆上考古工作,总计开挖探方、探沟40个,有效发掘面积为639.6平方米,探方文化层的深度达到2.7至3.25米。
在曼布鲁伊村,专家们发现了房屋基址、冶铸作坊及厕所共9座、窑炉及灶7座、卫生设施2处,灰坑8个等古代遗迹。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瓷器残片,有明清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片和龙泉窑青瓷片及福建产土龙泉瓷片;专家们还发现了明代“永乐通宝”钱币一枚,此外还有大量的玻璃珠、伊斯兰陶器、贝壳类饰品、铁器、骨器等。
参与考古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专家表示,文献的记载和明初龙泉窑官作瓷器的发现可以证明郑和到达过肯尼亚沿海地区,而“永乐通宝”也是与郑和有密切联系的文物,但目前这些判断还只是推测,尚不能下定论。因为中肯乃至中非的交流自9世纪以来就持续不断,有学者曾说“东非是中国瓷器的仓储”,我们发现的龙泉窑瓷片目前尚不能确定是明初龙泉窑的官作瓷器。
从今年开始,中方考古人员每年将赴肯工作两个月,整个合作项目将为期三年,除陆地考古外,考古队还将对肯尼亚拉穆群岛及其周边水域水下文化遗存进行科学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