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东莞发现91例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 暂无死亡病例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2010年10月03日23:12

  东莞发现91例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

  由蚊子传播,以发热、关节疼、局部皮疹为主要症状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粤卫信)广东省卫生厅昨晚通报,10月1日,东莞市报告万江新村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10月2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东莞市送检的15例发热病例血标本中检测到10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认定为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

  绝大多数为轻症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1日,共发现91例疑似病例。病例均为轻症病例,以发热并伴有关节痛、肌肉骨骼痛或皮疹症状为主,绝大多数已经痊愈,无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接到报告后,汪洋书记、黄华华 省长、雷于蓝副省长分别作出批示,省卫生厅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并分别于10月2日、3日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东莞。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天~4天,也可长达7天~12天。”专家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可防可控,一般症状轻,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治疗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

  专家提醒,如出现类似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要全面清除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止蚊虫叮咬措施。

  基孔肯雅热

  以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1953年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着身体的特征体态。这种传染病主要分布于冬季气温18℃以上的非洲及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蚊虫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白纹伊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热流行的主要媒介,该蚊种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

  传播途径:以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是传播基孔肯雅热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

  症状: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治疗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