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往深圳罗湖与香港的列车,每天运载数以千计的公干人士往返深港两地。深圳特区报驻香港记者 刘秋伟 摄
2007年10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研究显示,香港与内地每天跨境上班的人数达到33100人,以从事较高技能的职业者为主,其中70.9%到深圳上班。
2010年9月20日,香港规划署公布一项最新调查显示,2009年香港与内地有44600人跨境上班,较2007年增加11500人。相比起1999年的7500人,10年间更是翻了近6倍。
本文所采访的黄伟明和陈少泓,就是居于香港,在深圳上班,每天乘公交车穿梭深港两地的经理级人士之一。在他们看来,随着深港合作密切,交通便利,两地来回跑已很平常,而且深圳发展前景看好,空间更大,港人选择到深圳发展,相信会越来越多。
口述
黄伟明(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物流运营中心副总经理)
陈少泓(珠江传讯总经理)
看重的不是钱而是未来 黄伟明:我是2009年9月正式从香港“跳槽”到深圳上班的,至今刚好一年。
当时,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准备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物流运营中心,在前海有一个新项目,正在招人,机缘巧合,我就到了这家国企。
我原来在香港一家日资公司做第三方物流,做了十年,常跑内地,那时真的是在“跑”,从香港跑到深圳出差;而现在是“驻”,从香港到深圳,长驻深圳上班。虽然现在的待遇同原来差不多,但我看重的不是钱,而是未来。
在深圳,我始终觉得可发展空间会大很多,仅从前海来看,要发展成为深港合作共建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香港已很成熟,而成熟就意味着可以上升的空间有限,而深圳有很多东西都没成熟,发展空间比香港大。
【记者点评】
前海被外界视为深港未来的“福地”。未来可在10分钟内抵达深港两地机场,到达香港中环也只需半小时,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是深圳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新市级中心区,发展潜力巨大。它不但成为深港合作的新领域,也将成为深圳推动第二轮创业以实现加快发展、再创特区新辉煌的战略抉择。
深圳市长许勤曾表示,到2020年,前海的区域经济总量将会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正是由于对这块15平方公里土地的憧憬,不少港企及港人,早已把目光投向这块珠三角未来的“曼哈顿”。
来往深圳罗湖与香港的列车,每天运载数以千计的公干人士往返深港两地。深圳特区报驻香港记者 刘秋伟 摄
便利交通使深港趋向“同城化” 黄伟明:经常有人问我,在香港居住,到深圳上班,天天来回跑,累不累?我觉得便利的交通已使深港基本趋向同城化。
我住香港元朗,每天早上7时10分出门,从深圳罗湖或福田口岸过关,8点半上班,到深圳后还有时间吃早餐,交通很方便;下午6点钟下班,7点半钟基本可以回到家,同太太一起吃晚饭。我以前在香港尖沙咀上班,时间差不多,只不过现在要多转几趟车而已。
陈少泓:我以前曾在香港媒体当过记者,2001年自己创办了公司。我一直以来都在香港生活,自从成立了公司后,同深圳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因为要同时处理深圳和香港两地的业务,所以在2005年,就在深圳设了办事处。
刚开始时,每周跨境一次,随着业务的扩展,来往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从每周两三次,到干脆搬到了深圳居住,周末或有事时才回香港。福田口岸和深圳湾口岸开通后,深港基本上已经趋向同城化了,我现在在深圳居住,随时可以回香港,都很方便。就比如说,深圳福田口岸或罗湖口岸到香港上水,也就一个站的路程,几分钟就可以到了。深圳环境又好,在这里居住,何乐而不为?
黄伟明:现在有很多港人在香港居住,到深圳上班,而且我觉得按趋势来看,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深圳工作。我在香港工作时,经常听客人谈论什么时候把公司的业务搬到内地去做。一方面是因为深圳比香港的办公场地租金便宜,人力成本低;另一方面是深港交通越来越方便,而且深圳离工厂近,货物运到深圳码头比运到香港码头的路程短,码头的一些基本费用也比香港便宜。而正在建设的高铁将使深港来往更密切,往返时间更短。交通不成问题了,深港两地跑已是一个大趋势。
【记者点评】
香港回归后,深港两地交往更是日益密切,2004年,深圳市政府代表团首度率团出访香港,金融、跨境基建、环境保护、教育医疗领域的合作、深度合作如同雨后春笋般萌发。“一小时优质生活圈”,已成为不少港人热议的一个问题,于是乎,他们选择了到深圳工作、居住、上学、置业,或是居于深圳回港工作等等,形式多种多样。而且,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港人正在迅速增加。
来往深圳罗湖与香港的列车,每天运载数以千计的公干人士往返深港两地。深圳特区报驻香港记者 刘秋伟 摄
深港人才交流带来商机 陈少泓:我之所以在深圳开设办事处,也是看中了深港两地交通的便利,但更重要的是,随着深港同城化,两地高级人才互相交流越来越多,深圳在职人士跨境修读香港硕士课程也渐成趋势。
所以,我公司现在主要就是专注于高端教育以及高端消费两大范畴,帮香港的一些大学院校在国内推广硕士课程等等。比如说,今年1月10日,我们公司与启德教育在深圳首次举办了香港教育博览会,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五所院校的13个院系招生负责人与有意留学的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这是香港学府首次组团参加在深圳举行的课程介绍会,反响相当不错。
其实,港人到深圳投资置业的不少,有成功也有失败。做我这行的应该不算很多,但我却非常看好这个市场,因为城市要发展,经济要腾飞,必然离不开高级人才的培训与交流。
【记者点评】
香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而深圳则在短短的30年间,迅速发展成中国新兴的经济中心之一。伴随着深港两地合作的日益密切与深入,两地人才的互相交流也渐入佳境。香港人才多样化,在管理和技术上人才辈出,可向内地人力市场提供高层次、国际化优秀人才资源,港人到内地上班有着一定优势;而深圳经过30年发展,经济迅速腾飞,需要大量先进人才进驻,需要更多先进的创新开发能力出现。因此,双方的人才交流,必然会向更健康、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和推进,也为深港合作带来新的活力。
来往深圳罗湖与香港的列车,每天运载数以千计的公干人士往返深港两地。深圳特区报驻香港记者 刘秋伟 摄
香港高薪族 跨境上班人数剧增 越来越多的香港打工一族,把目光瞄准了一河之隔的深圳。据香港规划署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每天穿梭香港与内地上班的4万多名港人,当中有多达14000人属于经理、行政人员及专业人员级别,人数较10年前调查的1300人足足增长10倍多。
香港规划署发起的“2009年跨境旅运统计调查”,是这个系列的第6次调查。这次调查的其中一项重点内容是,经常跨境旅客的特征。有不少人为着不同目的而经常往来内地及香港,他们的数目在过去十年显著上升。1999年,估计有36万多名经常跨境人士,而到了2009年,这个数目已达到70多万人。在这些经常跨境人士中,包括了跨境上班、跨境求学、经常跨境公干、经常跨境休闲、回家探亲等不同目的的人群。
跨境上班一族的数目,从1999年的7500人,上升到2003年的30000人,2009年达到44600人,10年间翻了6倍。其中,有24200人居于内地(居于深圳的有23700人,占97.9%),这些人士中,有23.4%是经理、行政人员及专业人员,19.5%是辅助专业人员;有20400人居于香港,当中有42.5%是经理、行政人员及专业人士。
记者对此人数做了个比较后发现,跨境上班人士中,属于经理、行政人员及专业人员的人士所占的比例显著上升,也即是说,越来越多高薪族加入跨境上班人士行列中。1999年,居于内地及香港的这类人士分别只有700人和600人,而到了2009年,居于内地及香港的这类人数已分别剧升至5500人和8500人,十年间增加了十倍多。
随着经常穿梭内地与香港的上班人士增加,调查也发现,跨境私家车及旅游巴士行程数目迅速增长;其中私家车行程从2007年的平均每天14100架次,上升至去年的16700架次,增加18%,行程数目更是首次超越货车及货柜车。
这次调查还发现,平均每天1万多架次的香港跨境私家车行程中,最常见的行程目的是公干,占50.9%,其次是休闲和上班,分别占28.3%和10.7%;而平均每天1000架次的内地跨境私家车行程中,最常见的行程目的也是公干,占35.3%,其次是上班,占27.1%。由此可见,由于来往两地交通越来越便利,加上过关手续简化,上班人士穿梭两地工作已越来越普遍。(刘秋伟)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