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广东对口支援汶川重建将全面完工 创造奇迹(图)

在汶川映秀镇,掩映在红花绿树中的安居房静候主人入住。苏仕日周运华摄
在汶川映秀镇,掩映在红花绿树中的安居房静候主人入住。苏仕日周运华摄

  新生汶川世界奇迹

  ———写在广东对口支援汶川恢复重建全面完工之际

  在汶川映秀镇,掩映在红花绿树中的安居房静候主人入住。苏仕日周运华摄

  ●南方日报记者张迪

  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条条公路通向山际……

  两年前,汶川作为“5·12”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粤川相隔千里,我们却结下不解之缘,曾经的废墟上,生命已然蓬勃:

  映秀被撕裂的大地上,一排排羌式、川西小楼安居房在缓坡上依山而建,抚慰映秀人受伤的心灵;时钟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的威州镇,豪迈的锅庄舞驱散震魔的阴霾;曾有4000多名乡亲被困的“震后孤岛”草坡乡,孩童们在平坦安全的公路上嬉闹,路两旁的树木已是郁郁葱葱。

  广东和汶川同舟共济,坚强重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援川两载,汶川从悲壮走向豪迈,73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广东已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强大动力,地震重灾区汶川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至1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将率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四川省出席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庆祝大会,考察对口支援工程。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近亿广东人与十多万汶川人一起,将共同见证汶川的新生,共同分享铸造世界奇迹的喜悦。

  两年汶川灾后援建之路,彰显广东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和改革开放排头兵本色

  “新房子我们全家都很满意,终于解决了最大的问题。”国庆黄金周,汶川漩口镇震源新村村民倪志强和家人围坐在沙发上,震后第二个春节他们是在新房里度过的。

  这座半山上的川西民居风格的村庄,红、白相间,依着山势错落有致,青石板铺成的路让整个村庄似是世外桃源。

  就在两年多前,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从距离村南不到一公里的牛圈沟喷薄而出,映秀瞬间玉碎,震感波及大半个中国,世界将目光投向中国、投向汶川地震灾区。

  前所未有的灾难,考验着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勇气和能力。

  从灾难发生的第一刻起,广东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和排头兵意识,把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作为全省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

  “要人出人、要物出物、要钱出钱、要血献血”———短短20个字,却彰显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信心。

  短短一天,捐款从200万元飙升至2000万元;不到24小时,111人的医疗队伍奔赴映秀;无法统计的志愿者,至今仍能在灾区看到身影……

  爱心不断向灾区汇集,数字也在不断刷新:

  截至今年4月,全省共接收捐赠资金和特殊党费共计59.6亿元,60支医疗和防疫卫生队伍共计1296人次支援灾区,累计派出公安干警、武警官兵1503人,广东省共接收4600多名四川灾区师生来粤复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经历生命大救援后,重建家园成为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举全国之力”———党中央、国务院在震后不到37天内发出号召,启动对口援建机制。

  从广东、浙江,从山东、江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一齐向四川灾区汇集。

  广东是唯一承担两省五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省份,任务最为艰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的充分信任,也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8年8月7日,从5000多人中选拔出的58名广东援川干部开赴汶川县城,实践广东向中央、向四川人民作出的让汶川更美好的承诺。

  灾后重建迅速展开,过程却显得异常艰难。运送材料、水泥的重型卡车在各条街道上穿梭,数万人次的工人进入岷江和群山之中狭窄的工地。

  广东援建队伍的身影最忙碌。从挥汗如雨的三伏酷暑,到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冬;从三江到漩口,从映秀到卧龙、从银杏到龙溪,处处可见援建队伍忙碌的身影,他们要在废墟上建起“诺亚方舟”式的家园。

  “这辈子没见过这么辛苦。”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冯盛宏是铁工,来自广东开平,40岁的他在建筑工地上已打拼了15年。

  草坡乡重建代表了广东援建队伍的勇气。在频发的泥石流灾害面前,汕头工作组的队员们半年未曾离开。

  “5+2”:5天正常上班,双休日也上。

  “白+黑”:24小时无休、不分昼夜。

  “3班倒”:机器不停,人员轮番休息。

  不推不揽,不怨不怠,不计得失———广东援建队伍干劲十足,义无反顾。

  2009年,尽管广东遇到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困难,“但我们完成恢复重建工作的决心不变、目标不变、力度不减。”

  仅仅两年,广东质量、广东速度、广东理念铸就汶川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一个城市援建另一个城市,在其他国家是不太容易看到的,”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智能结构技术亚太研究中心主席比利·佛洛依德·斯宾塞感慨于中国“大家庭”的力量,“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对广东援建工作感到骄傲。”

  对口援建,见证中国力量,重建奇迹的诞生,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10年1—8月,汶川记录下一系列数字:

  汶川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29亿元,同比增长66.8%;

  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增长99.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19亿元,增长2.4%;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增长18.8%;

  接待海内外游客102.23万人次,增长48.5%;实现旅游收入3.4亿元,增长1.5倍。

  “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两年帮扶重建,汶川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力更生,顽强不息。

  两年汶川灾后援建之路,广东坚持实践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重建思路

  废墟上重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复杂。千里驰援,“一市帮一乡镇”,又如何构筑灾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民生优先”是灾后重建的“指南针”。

  在广东确定的82亿元对口支援建设资金中,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城乡饮用水等民生工程的比重高达80%。

  “广东援建在民生上投入最大,突出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完全符合四川灾区实际情况!”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感动地说。

  “广东对口援建汶川,中山对口援建漩口。”漩口镇赵家坪村村民郭金全还在琢磨“对口援建”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中山工作组组长黄永林就到了村里了解受灾情况。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访农户、查灾情,援建干部走遍汶川13个乡镇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绘蓝图、备材料,援建队伍将汶川当成自己的家乡。

  安居才能乐业。“5·12”特大地震造成汶川全县13700余户农房倒塌,3800余户遭严重损毁。农房重建成为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广东安排约22亿元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社会捐助、广东侨胞捐助、群众自筹……爱心迅速向汶川汇聚,一座座崭新的住房在废墟上坚强地生长起来。

  更让郭金全和村民们想不到的是,原以为遥遥无期的家,在震后第3个月就开始重建了;震后第6个月,赵家坪238户村民齐齐搬进了新房。

  教育是灾区的希望之火。

  矗立在岷江岸边,汶川一中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米的超级学校,奇迹般地在灾后79天封顶,规模相当于半个国家大剧院,支撑起学校每一寸钢筋混凝土的是广东不惜代价的投资———2.6亿元。

  仅用365天,1.4万名汶川学生搬进高质量、现代化的新校园。

  2009年8月27日———广东援建第380天,省长黄华华把我省援建的16所学校项目整体移交给汶川县。

  “这次广东援建汶川交付使用的16所学校,规划设计水平高、建设质量一流,是援建工程的典范,对汶川、阿坝州乃至四川全省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四川省省长蒋巨峰高度赞誉。

  交钥匙当天上午,羌族老人胡绍伦带着两个孙女参观汶川一小“五星级”新校园后竖起大拇指说,对新学校“不是满意,而是非常满意”。

  2009年12月3日———广东援建的第484天,省委书记汪洋代表广东,把总投资30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钥匙正式交付汶川。

  “仅用不到500天时间,全面完成了农村居民住房、医疗卫生设施等‘十大民生工程’,建成了放心工程、满意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创造了恢复重建的‘广东速度’,生动诠释了‘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精神’”。刘奇葆不吝赞美之词。

  ———医院开到了家门口,汶川乡亲们不再为看病备受周折。

  ———村村通水泥路,半年不下山、一脚泥巴一脚水的烦恼成为历史。

  ———海拔2000米的千年羌寨萝卜寨人世代过着背水生活,江门工作组到海拔近3000米的大山深处找水,清甜的高山泉水经过上万米的管道流入各家各户。

  ———绵虒镇路边,一个川西风格建筑汶川福利院里,每当暖洋洋的阳光洒进花园时,石凳上总是坐满了晒太阳的老人。他们是来自汶川各地的孤寡老人,生活失去依靠的他们,如今在福利院里种菜、跳锅庄舞,生活好“巴适”。

  ……

  两年汶川灾后援建之路,见证了广东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前进的坚实步伐

  “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援建,被誉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赈灾模式。然而,广东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经验如何在西部的重灾区运用?

  援建之初,三江乡没有一间完好无损的房子,没有一条完好无损的道路,没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景区;水磨镇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厂有60多家,山清水秀的山谷,终日被烟尘所笼罩;威州镇严重受损城镇房屋占全县房屋的90%,草坡乡、耿达乡地质灾害频发、交通通讯中断……

  广东援建者也曾感到“一腔热情,一头雾水”。

  “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科学重建的要求。

  “有些项目要快,有些东西却急不得。”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陈茂辉说,“灾后重建,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

  闯出一条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广东规划先行,举全省之力,集世界之智,“不求最快,但求最好”。

  佛山工作组冒着耽误工期的风险,放眼全球寻找水磨“模板”,重构西羌“桃花源”。

  广州工作组聘请抗震技术和规划专家何镜堂院士、周福霖院士、童庆禧院士为对口援建高级技术顾问,打造数字威州。

  惠州工作组在规划中提升“水乡藏寨”特色、发展旅游和新型特色农业,保护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质,倾力打造经济造血功能。

  东莞援建映秀总体规划邀请了贝聿铭、安德鲁、吴良镛、何镜堂等6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参与。经过从地方到中央反复考量后,2009年5月9日,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通过。

  8级抗震、9级设防,规划蓝图上的数字和线条,现实中精确到每一寸基础和墙面的垂直度和平整度。

  “援建工程的质量要体现广东水平,使支援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汪洋多次强调。

  “要突出抓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努力打造对口援建的精品工程。”黄华华考察援建工程时再三叮咛。

  “别的工地按天计算量,我们是按小时算的。”汶川一中项目组配备了176名管理人员,是一般工程的两倍多,从开工到竣工,未离开过工地。

  28根螺纹钢筋,每根直径36毫米。按照常规,这样的钢筋混凝土柱子能建20多层的楼房,但在汶川,只建到3层。

  “你们是用心在建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汶川灾区时对广东援建者如此称赞。

  闯出一条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从输血到造血,汶川灾后重建不单是原地起立,而是原地“起跳”。

  “两三年的援建结束后,当地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何镜堂院士的话代表了人们对灾区重建后发展的期望。

  ———承接粤港澳台及沿海发达地区优势产业转移的广东—汶川工业园,力争到2013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

  ———三江藏家风情园、水磨禅寿老街、中山农家乐……安居兼及旅游,广东援建者做得用心;绵虒“大禹故里”、龙溪“最后的羌人谷”、耿达“熊猫家园”……广东援建者竭尽全力;广东兰花草坡盛开,汶川更加美丽。

  项目建设、产业合作、智力支持、精神家园重建。

  对口重建中,广东闯出一条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留给汶川人民无数感动。

  渔子溪上“纪念地”静等对逝者的思念和抗震救灾信念的注入;群山掩映、波涛汹涌的岷江边,一座座房屋正待入住。

  广州—威州、珠海—绵虒、汕头—草坡、佛山—水磨、惠州—三江、东莞—映秀、中山—漩口、江门—雁门、湛江—龙溪、茂名—银杏、肇庆—克枯、潮州—耿达、揭阳—卧龙。这些地域相隔千里,是重建让他们心手相连,密不可分。

  穗威大桥、佛缘路……每一条新修的建筑工程,见证广东援建队伍73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创造废墟上奇迹的勇气。

  重树信心,重拾希望———焕然一新的汶川正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侯俊杰)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