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展现故宫文物大流迁长篇纪实文学《承载》面世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10月09日18:25
  中广网北京10月9日消息(记者朱园园) 一部记载故宫文物在抗日战争中万里大流迁的长篇纪实文学《承载》,9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了首发式和研讨会。

  今年是抗战胜利65周年,又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该书的出版,既是对抗日战争的纪念,也是为故宫博物院送上的一份生日礼物。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外迁这段历史,虽然有许多当事人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写了一些回忆录和文章,但几乎都是零星的、片断式的追忆,缺乏全面的、详尽的记述。长篇纪实文学《承载》首次全景式地展示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九·一八”事件爆发,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风声鹤唳。为了保护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为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物珍宝免遭损毁,故宫博物院毅然决定实施故宫文物南迁。1933年2月5日,承载着文化使命,承载着民族重托,承载着千年文明,承载着稀世珍宝,一列满载2118箱文物的火车离开北平,急速向南行驶,拉开“文化抗日”、“文物长征”的序幕。之后,又运出4批,共计13427箱。这些故宫文物先运抵上海,后运到南京。“七七事变”后,存放在南京的故宫文物又被迫分南、中、北三路踏了遥遥无期、万里迢迢的西迁之路,先后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历经了日机轰炸、土匪拦截、敌特跟踪以及激流冲击、山道险峻、生活困苦等艰难险阻,使故宫文物没有一件被战火焚毁,没有一件在途中损坏和丢失。在故宫文物南迁、西迁过程中,以马衡、易培基、徐森玉为首的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抱着“文化之根在,中国不会亡”的信念,立下“文物在人在,文物亡人亡”的誓言,在另一个战场上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他们用心血和生命保护着珍贵的故宫文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时代壮歌!

  该书的内容得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充分肯定。郑欣淼院长说:“回顾抗战时期文物南迁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故宫文物的安危是和中华民族共命运的,是和中华民族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章剑华先生的《承载》,回顾了前辈保护故宫瑰宝的史实,是全景式记述文物南迁的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纪实文学作品。”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则认为:“在故宫文物南迁过程中,南京是一座具有特别意义的城市,文物数次在我院朝天宫库房汇聚、分散。在艰辛的南迁路上,虽然一路危急,但是故宫人与中博人临危不乱,保护文物、科学研究、开办展览,均井然有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章剑华先生的《承载》,真实地再现了保护故宫文物的那些人、那些事,引发了我们对先辈们的怀念和景仰,增强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时代责任感。” 在首发式和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对该书给予较高评价,他说:“发生在60多年前的故宫文物南迁,是文化抗日的壮歌,文物长征的奇迹。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全面、客观地记述下来,慎补了一个空白,既写出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也体现了当今文化人的应有的使命。”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在介绍该书的出版情况时说:“无论是解读历史、品味掌史、探奇揭秘、寻觅逸事,还是只想简简单单读一个精彩好看的纪实文学,《承载》都是上佳的选择。”

  该书作者章剑华在研讨会上谈了自己的创作经过和体会。他说:“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对故宫文物在抗战中辗转外迁的历史时有耳闻,日积月累,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逐渐感到,这段历史、这个事件,其难度、其艰苦卓越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其意义,决不亚于战场上的拼杀与流血。这促使我想更多地了解和深入地研究这段历史。于是我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向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院长请教,采访当年参与故宫文物外迁的老人,与老一辈的故宫人的后代进行交流;利用出差的机会走访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当年故宫文物外迁的部分路线和贮存地;多次到朝天宫库房察看当年的南迁文物和原有的包装箱等。在此基础上,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写作这部长篇纪实文学,试图全景式地还原和展示这段鲜为人知却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虽然是采取纪实文学的笔法,但我尽量依据真实的史料,力图做到主要事实、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真实性。当然,为了避免过去记述中“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文中有些还原、想象和虚构的内容,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属于纪实文学允许的范围之内。”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