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右臂装着义肢,十分不便,但与孩子们玩起课间游戏时仍乐此不疲。(图片来源:荆楚网)
老伴经常帮刘志欢按摩酸痛的残臂。(图片来源:荆楚网) 33年,独臂教师刘志欢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奉献给了乡村的孩子们,青丝变成白发,她无怨无悔。她说:“我喜欢孩子,30多年能和孩子们一起度过,我很知足。”
9日上午,记者来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范湖小学。一间教室里,刘志欢在教孩子们认读汉语拼音。她不时放下左手上的拼音卡,转而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些什么,字迹工整而清秀。
她的同事们说,刘老师虽然仅有一只手臂,但从不要求学校给予额外关照,工作认真负责,深得同事、学生的敬重和爱戴。
初二打谷痛失右手 刘志欢今年51岁。1974年,15岁的她正上初二。一天晚上,她跟着父亲、姐姐帮生产队打谷,右臂不慎被卷进脱粒机,顿时血流如注。
家人和乡亲将她送进医院抢救。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她虽然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半截右臂。
为了不让刘志欢消沉下去,时任《长江文艺》杂志社编辑的大哥刘益善鼓励她要身残志坚,并特地将她原来的名字“刘细欢”改为“刘志欢”。
出院后,刘志欢买来字帖,每天坚持练习用左手写字。3个月后,她写出的字有模有样。第二年,家人凑钱为她的右臂装上义肢,鼓励她继续完成学业。
高中毕业走上讲台 1977年,刘志欢从范湖公社金口三学校高中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当上民办教师。
当时,她的家离学校有2公里,没有交通工具,而且都是泥巴路。每天,她都要步行往返4趟,天不亮就起床,天擦黑才回家。而且,民办教师待遇很低,以记工分的方式拿报酬,她的收入甚至远远比不上一个普通农民。尽管如此,她从不抱怨。她说,小时候看到大哥当民办教师时教村里的孩子念书,心里十分羡慕,一直梦想着当一名人民教师,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只想着尽力把它做好。
就这样,寒来暑往,刘志欢一直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1997年,经过培训、考试,她转为公办教师。2003年,她被分配到金水三村教学点工作。
在那里,她既是校长,又是唯一一名老师,负责30多个一年级和学龄前孩子的教学工作,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一肩挑。每天清晨6点左右,她就要到学校做好准备工作,放学后还要将学生们护送回家。她的丈夫李土生回忆:“那几年时间她实在是太累了,回到家里连话都懒得说,头发也全白了,只能一次次染黑。”
孩子们的“老师妈妈” 2008年,刘志欢被调到江夏区金口街范湖中学。今年该校改为范湖小学后,她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班上54名学生中,6岁以下的学龄前孩子就有33名,需要她付出更多心血。
孩子们都喜欢听刘志欢上课。她给他们讲故事,带领他们做游戏,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平时她很少当众批评学生,在课堂上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真棒!”她说,孩子们年龄虽小,但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缺少亲情,所以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需要更多鼓励。
范湖小学负责人说,刘志欢对工作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对学生奉献了全部的爱心。她所带的班级,测试合格率年年都是100%,她也多次被评为金口街优秀教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师妈妈”。她曾经教过的学生,很多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逢教师节,他们都会给刘老师寄来明信片、打来电话问候。
感激丈夫愧对孩子 1983年,刘志欢与同村的李土生结婚。为支持妻子的工作,李土生承担起照顾一双儿女和做家务的重任。孩子小时候经常生病,也总是他一个人带着孩子上医院,从不让妻子操心。每到下雨天,刘志欢的残臂就会酸痛,这时他就默默地为她按摩。27年来,夫妻俩互敬互爱,几乎没红过脸。
回顾起这么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刘志欢说:“我把心都放在了学生身上,全靠丈夫在背后支持。为了工作,我对家庭亏欠太多,对丈夫、儿女满怀愧疚。”
大哥刘益善—— “妹妹幸福,我很高兴” 刘志欢的大哥、著名作家刘益善,现为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1981年,他曾以二妹刘志欢的不幸遭遇为题,写下诗歌《那块稻场》:“……灯泡泛着昏黄的倦眼\滚滚的灰尘遮天盖地\一声撕裂心肺的喊叫\脱粒机绞进了你的袖子\脱粒机还在哐咚咚地吼\吐出了一把把带血的谷粒\我抱着昏死过去的你啊\你的一只手就这样失去……”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说,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二妹家看看,给她带些书籍。“二妹很聪明,也很忠厚,从小就喜欢看书,上学时成绩很好,当上老师后也很安心,能坚持学习,提高很快。她工作出色,生活幸福,我很高兴。”
(责任编辑:陈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