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表示:人生的路很漫长,趁年轻时多经历些是财富
本报讯 (主任记者孙智超)“圆梦之旅”见报之后,沈城许多热心人致电本报,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和鼓励。记者随机摘录了下面几位读者的话语:
想起了我的童年
大东区的王老先生在电话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生于1930年,从小没了父亲,寡母带着我,吃了太多的苦。我现在一想起来就想哭。好不容易熬到15岁,可母亲又病逝了。但我再苦再难也不气馁,一直积极要求上进。新中国成立后,我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后来分到沈飞,一直努力工作。回忆我走过的路,就想跟孩子们说,别只看眼前困难,要把眼光放长远。”
愿实现你的梦想
杜先生年轻时曾经在葫芦岛市生活了几年。见本报报道的三个贫困生中有两个来自葫芦岛,不禁勾起了他对那个美丽小城的回忆。他来电希望能够资助一名葫芦岛的女学生。“相对男生来说,女同学的生活更加不容易。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一名女同学,实现她的梦想。另外,我现在因工作原因还经常往来葫芦岛,如果孩子需要,我愿意时常捎她回家看看,很方便。”
钱虽不多是心意
一早,李女士顶着冷风,来到报社,将200元钱交到记者手中。“我的境况也不算好,钱不多,就算给孩子个买书钱吧。”她的手很冷,眼睛中却闪动着温暖,“告诉孩子们,其实金钱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人生,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虽然现在很困难,但依然要有担当,肯分享,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色。埋头奋斗,过好自己的日子,要相信美好未来要靠自己创造。”
愿关注更多同学
还有许多读者要走了沈阳工业大学学生处张老师的电话。“我相信见报的这3个孩子一定会有人帮忙,我就不锦上添花了。听说还有其他学生也需要帮助,就让我雪中送炭去吧。”一位姓赵的女士说,“我的能力虽然不大,但我相信孩子们所在意的并非钱数的多少,而是来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一人帮一点,孩子们顺利大学毕业应该不成问题。”
老校友现身说法
一位姓乔的先生说,他于上个世纪80年代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我们学校的重点专业虽课业很重,但只要能顺利毕业,都能找到好工作,短时间内就能改善生活条件。所以现在的学弟们不要为未来的去向担忧,只要你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和优良的品行,我坚信,你们的困难只是一时的。”他希望同学们能够放下包袱,“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未来怎么样,靠自己努力。”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