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舆情要览:国家把公务员的考录视野投向普通工人和农民的消息让众多网友欢欣鼓舞,网友认为这一打破身份歧视的探索不但有利于推动公正平等,而且也将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的氛围。还有一些网友和媒体提出,工人和农民想真正进入公务员队伍,尚有四大“拦路虎”待清除。
新闻背景: 一年一度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工作即将开始,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日前接受采访,透露了2011年度的考录工作将有三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之一就是积极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这位负责人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平公正、逐步规范化与科学化,将使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网言网语: 网友 夏雨纷飞:加大基层人员考公务员的力度,从一方面说明国家重视基层人员,给大家更好的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也是给基层人员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
网友一针见血见真理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是谁评定的?难道还是领导满意领导天下?
网友 望断秋雨:公务员选录范围,应该是“有道德、有能力”的全体公民,选用手段应是“考试、考察”,考察的方法主要是“走访群众”。
媒体论道: 障碍一:限制学历 公务员招考改革请自"不限学历"始 “公务员试点招工人农民”,首要的是拆除文凭这道藩篱,不拘一格招人才。
面向全民招考不应该限制学历。修改公务员法等相关法规,只要是中国公民都可以报考,如需专业知识,则可以加专业科考试,只要他(她)能在成千上万人的竞争中考第一,那么,就是没有学历,也可以说明人家的知识水平很高,如果考的连国家划的分数线都到不了,就是他是硕士生、博士生又能怎样。不限制学历才是真正的公平。
面向全民招考有利于推进户籍改革。公务员试点招工人农民,这个提法很现实,但是很不好,不要总是人为地制造法制歧视,政策歧视,不应打上“工人”或者“农民”的标签,应为全国不同区域的“公民”,让生活在中国蓝天下的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活得有尊严,享受同等的相应权利,公民社会不应该是一句空号,和谐社会应该是以实际行动稳步推进户籍改革,让“公民”唱响神州大地。
面向全民招考有利于深化招考改革。不能不说,教育也分三六九等,比如一本,二本,三本,比如全日制,自考,函授,等等。当前的中国,很多地方的非全日制考生报考不了公务员,或者考上后录取困难重重。要让广大的农民获取大专以上文凭,虽然中国不少地方推出了一村一个大学生的雄心计划,可是那些电大等文凭,连公认难度最大的自考都不认账,招考部门会认电大等学历账吗?
面向全民招考有利于推进人才制度改革。高中毕业是卢武铉获得的最高学历,韩国没有不准他报考律师,连续考了十年以后,卢武铉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全国60人的合格名单中。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韩国一样不拘一格选人才?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底层“公民”费时费力费钱去谋取一个不适用,学不到什么知识的文凭?为什么我们要限制25—35岁的报考年龄?天才总是少数,二本有时也报考无门,那些底层“公民”千辛万苦考来的学历还能强过二本吗?不能不说,在当前状态下,人才制度成了不少地方扼杀人才的工具。
面向全民招考有利于推进高教改革。不惟学历,那么多官员还会去读硕,读博吗?还会出现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博士”就是“搏仕”的疯狂景象吗?公务员招考不唯学历,有助于让真正的科研人才投身科研,让有限的资金资助创新,加快创新,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研实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强国的梦想。
“公务员试点招工人农民”,有人说是变相优惠“工人农民”,这实在是不了解中国国情。历来公务员招考只对硕士博士开绿灯,免试放行。“工人农民”有资格参考,只能让招考制度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严格,竞争更加激烈。不要担心对“工人农民”优惠,其实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考试陪衬,就算是陪衬,广大的公民也愿意,因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权利,将会使他们看到向上的希望和上升的空间。公务员面向全民招考,请从不限学历起步,如此,改革势必前进一大步。(华声在线)
障碍二:“优秀”标准待明确 工人、农民“优秀”标准必须更加明确 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当然也是有益的尝试,然而,当真正将报考公务员的大门向工人农民敞开之时,仍然应当警惕规定成为文字游戏,将那些根本不是农民或工人身份的人加以“包装”进行炒作。
因此,首先就应当对工人、农民的真实身份进行鉴别界定,只有那些毕业之后回到农村的学生,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农民,只有那些毕业之后真正当了工人的学生,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工人。除此之外,在城市找到工作岗位的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就不是真正的农民,否则,招收农民工人为公务员就成为“一锅粥”。工人报考公务员也如此,那些已经谋得职业的城市大学生,没有在工厂当工人的,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人,只有真正在工厂内工人岗位上工作的,才算得上是工人报考公务员者。
另外,应对“优秀”二字须作出明确界定。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社区、企业、村委,在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身上并不需要打上优秀与否的标签,然而,当这些具有一定学历的工人农民需要报考公务员时,“优秀”这两个字就成为权钱交易的内容。开一个“优秀工人”或者“优秀农民”的证明需要多少钱?需要向当权的厂官村官行多少贿?换句话说就是要防止出现在农民工人报考公务员时的权钱交易作假现象,既是新内容又是老问题,极容易滋生腐败。(重庆晨报/李振忠)
障碍三:国考内容、形式待改变 给工农“国考”机会,尚须清除政策障碍 国家把公务员的考录视野投向普通工人和农民,降低招录的身份门槛,无疑是一件顺应民心的大好事,也是公务员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然,要想让优秀工人、农民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还得清除一些政策上的障碍。要改变国考形式与内容。公务员招录中,要针对不同的岗位需要,设计不同的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才可能给高中(职中)毕业的优秀工人、农民以真正的机会。否则,如果考察还是强调卷面成绩,重视知识超过重视能力与经验,那么,与博士、硕士、学士同场竞技,高中(职中)毕业生们很难有脱颖而出的机会。(红网]/钱桂林)
国考“向下看”,还应有跟进措施 这的确是个好消息。特别是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有了更为宽广的成长进步台阶,这也预示着国家公务员来源结构,将面临着一次新的变化。
在高兴之余,却有点担心,村(社区)干部、工人、农民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是,在参加考试的应考方面,却不是行家里手,毫无疑问,肯定要逊色于久经考场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如果以相同分数来录取,这个政策的美好初衷就会烟消云散,流于形式。但现在,又不能随便开加分这个口子,怎么办呢?我以为,“向下看”固然好,还应有跟进措施。
要从考试内容上加以区别。一种题考到底,一碗水端平了,虽然貌似公平,其实也是最大的不公,因为,干实际工作的,在考试方面永远不是刚刚院校毕业者的对手。因此,在考题设置上就要加以区别,对村(社区)干部、工人、农民考生,就考基层工作,把他们熟悉的,以后在工作中容易遇到,必须处理的事务、公文,作为他们的考试内容,这样,既符合情理,也有针对性,也可避免“太高、太远、太空”大试题带来的考试眩晕。同时,也避免了在学生考生面前的知识“亏欠”。
要从课考走向实考。有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筹莫展,为什么,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智慧。这就是常说的高分低能,或者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说起来样样精通,干起来一样不行。在我党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惨剧。一些从苏联回来的“留洋”派,开口闭口就是马克思主义,言必巴黎公社,武装起义,攻打冬宫,他们既不了解中国国情,也不了解敌人的力量,盲目搞堡垒战,致使红军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因此,与其把考试停留在课桌上,侃侃而谈,不如将进入复试的人拉到农村、工厂、社区,面对经济发展,产品销售,产业结构调整,居民矛盾等一个个现实问题,让他们观察、思考、然后,限定时间交出自己的处理答案。这样,也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行伍。”自古到今,有能力、有办法、有水平、有成就的人物,许多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们了解民情,知悉民意,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怎么与老百姓打交道,说什么样的话,老百姓才乐于接受,因此,扩大录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不应该是权宜之举,而应该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人才政策。
万丈高楼平地起,今天的基层干部,就是明天各级领导的后备军,因此,必须从工厂来,从农村来,从社区来,这样,才有可能防止不了解群众,不了解基层的干部的产生,从而杜绝“瞎指挥”、“乱放炮”。”(蔡正奋)
障碍四:隐性歧视待消除 打破身份歧视还要警惕隐性歧视 农民可以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无疑是一则令人鼓舞的好消息。这一打破身份歧视的探索不但有利于推动公正平等,而且也将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的氛围。
工人、农民可以报考公务员,固然是一种打破身份歧视的进步,但这一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要警惕隐性歧视现象的出现。歧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歧视,公开提出种种限制;另一种是隐性歧视,虽然不公开说,但背后执行的却是歧视标准。在大学生招聘会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多招聘单位虽然不明说不要女生,但在录用时却将女生拒之门外。这实际上就是把显性歧视变成了隐性歧视。在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一定要防止隐性歧视现象出现。招录公务员,关键在“录”。要允许工人、农民报考公务员,更要在录取的过程中确保公正公平,这样才能使公务员考试在通往公正公平的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河北日报/李忠志) (来源:半月谈网)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