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胡锦涛多次讲话强调包容性增长 已升为执政理念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10月14日01:19

  包容性增长的三大立足点

  “包容性增长”是个新鲜概念,但实际上,“包容性增长”立足的是近几年发展观的变革,是一种发展模式认识上的精炼和升华。

  ■专栏赵海均

  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充分阐述了中国对“包容性增长”的认识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要途径。这是胡主席继去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倡导“包容性增长”以来,一年之内再次强调“包容性增长”,表明“包容性增长”理念已上升为执政理念,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词性来看,“包容性增长”是个新鲜概念,但实际上,“包容性增长”立足的是近几年发展观的变革,是一种发展模式认识上的精炼和升华。

  首先立足的是平衡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主导战略思想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于启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助推中国经济起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连续增长30多年,平均每年增速在9%以上。然而,非均衡发展机制也使得我们的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在贫富差距上,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在区域差距上,2006年人均GDP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比分别为0.66、0.45和0.40,形成了“一个中国、四个天地”;在城乡差距上,2006年与1984年相比,农村和城市之间消费水平的Theil指数从0.06增长到0.196,增加了2.2倍,而同期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Theil指数从0.025增长到0.178,增加了6.1倍。

  新的“包容性增长”概念,其前提就是要彻底摒弃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吸收平衡发展的新思想,逐步遏制缩小贫富、区域和城乡等一系列现实差距,把平衡增长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主题。

  其次立足的是公平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温总理曾说过: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有光辉。追求社会公平与追求富足安康同样是社会达到进步与稳定的前提。

  30余年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自动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进入本世纪以来,公众的社会公平感更是在减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竞争体制上的不公平。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旧体制遗留的一些因素仍一定程度干扰市场作用的发挥,造成许多不平等竞争现象。一些部门、行业甚至个别社会成员能通过垄断经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即使是那些非自然垄断部门也几乎能实现如同自然垄断部门一样的垄断。二是竞争机会上的不公平。也就是由于家庭背景、性别、天资、地区与行业差别等自己无法把握的因素所提供的机会不平等而造成的不公平。三是竞争机制上的不公平。亦即由于市场机制缺陷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可见,在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特别需要消除制度性歧视、弥补制度缺失,根据公平正义共享原则来改造事关公民基本经济社会权益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援助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来促进社会公平,并为之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新的“包容性增长”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平与合理的问题。

  最后立足的是全面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一个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虽然物质生活已比较发达,但是发展很不全面,不良现象丛生,诸如社会经济中的腐败、投机、造假等,最近社会上接二连三出现的热点和焦点事件便是问题和矛盾的集中暴露。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分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略或没有重视其他领域的发展。

  从十六四届全会开始,我们明确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战略,奠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基。新的“包容性增长”概念,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归宿就是推进中国“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根本在于“包容性增长”能够真正成为执政理念,并克服一切阻力向前推进。

(责任编辑:黄成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