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宣南会馆60年少了四分之三 专家吁按文物保护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14日08:07
  10月11日,一位居民走过胡同,隔壁就是安徽会馆。本报记者 薛珺 摄

  10月11日,中山会馆,瓜藤爬上老屋。目前,会馆正在进行修缮。本报记者 薛珺 摄

  本报讯 (记者王荟 通讯员李晨阳)作为全国会馆最为集中的西城区宣南地区,其会馆数量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了四分之三,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二。目前,宣南地区现存的101个会馆中,有大约四成有望被原址保护,免受“拆迁之苦”。

  在昨天举行的“北京西城宣南文化节”——“2010会馆保护与利用(北京)论坛”上,专家呼吁,按照文物规格对待会馆,尽快制定会馆保护规范和修缮标准,进行整体保护。

  约40处会馆有保留价值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一些位于“黄金地段”的故居、会馆被开发商的新建楼盘淹没,有的拆掉后在其他地方重建,有的被完全拆除。再加上更早时期的某些历史原因,导致宣南会馆在数十年间不断减少。

  今年,两区合并之后,新西城对宣南地区的会馆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完成了调研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历史上北京约有会馆491所,其中70%以上坐落于新西城区域内。目前宣南地区有会馆101处,有保留价值的约40处,其中14处为国家、市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为文物普查登记在册项目。94处会馆目前由居民居住,另外7处为商业、办公利用。

  未来,西城区将加大对会馆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保留价值的40处会馆有望被原址保护。

  西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会馆保护将列入北京“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此次召开会馆保护与利用论坛,就是要听取专家意见,为接下来制定更为具体的保护规划进行准备。

  专家建议别让会馆变会所

  在会馆利用方面,绝大多数专家意见较为统一,就是让更多的会馆成为公众的文化空间,而不是成为某些企业、机构的“会所”。在会馆建筑内居民腾退和会馆改造问题上,基本所有的专家都认为,资金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

  西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将会给会馆建立网上博物馆,对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会馆,将会考虑在原址进行标识以示纪念。

  交锋

  昨日论坛上,专家对会馆保护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北京大学教授岳升阳认为,应该全面提升会馆的地位,把所有的会馆都当作文物来对待,尽可能多地原址保护,尽可能多地向公众开放。而西城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李金龙则主张在一些大型的会馆附近,迁建一些小规模的会馆,形成会馆村落,进行集中展示,方便游客参观。

  西城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区图书馆馆长李金龙:

  “建会馆村落可方便参观”

  新京报:你曾对宣南会馆进行走访调查,有哪些发现?

  李金龙:我们走访的181处,可识别的是124处,其中可利用的不足50处。待拆的6处,正在拆的35处。

  新京报:对于可利用的会馆,你的设想是怎样的?

  李金龙:可以组合一个会馆村落,进行整体展示,也可以让会馆所在地的省市进行当地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展示。这个村落可以建设在一些大的会馆附近,例如中山会馆、安徽会馆,然后把一些小的会馆迁建到这里来,建设一个整体的区域。

  新京报:这样的方式有什么优势?

  李金龙:方便游客参观,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参观很多地方的会馆,领略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

  新京报:这样就会对一些会馆实行迁建,拆掉再重建还能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吗?

  李金龙:迁建首先要建立在科学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会馆最重要的是其文化历史内涵,只要把这个保留住就行了,也就是保留其文化元素,让公众可以参观、感受。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岳升阳:

  “"撮堆儿"是没辙的办法”

  新京报:为什么建议把会馆都当文物看?

  岳升阳:因为文物有文物保护法,能让会馆得到更好的保护,无论是迁建还是改造,有规范。

  新京报:你认为拆掉再建的会馆还算是原来的会馆吗?

  岳升阳:当然不算。把这里的会馆拆了,再盖到别处,就失去了原来的地域价值。历史在提到某个重要事件或是人物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个事情是发生在某某胡同的什么会馆里,这说明这个地点也很重要,是会馆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馆离开了原地,意义就小多了。所以,尽可能地原址保护,不迁建。

  新京报:不迁建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金,因为不迁建开发商就不能盖大楼,居民的腾退也需要大量资金。

  岳升阳:北京过去有一些迁建的例子,今天来看,都是非常可惜的。北京的文物原本就散落在各处,难道非要它们集中在一个地方吗?“撮堆儿”是没辙的办法。资金方面,可以逐步运作,争取市级资金的支持,同时引入资金改造分担机制,目前来看,仅靠政府资金还是不够。

  探访

  1 安徽会馆 数年未曾露真容

  地点:西琉璃厂南侧后孙公园胡同内

  文保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传承:清同治七年至十年(1868—1871年),李鸿章兄弟修建了安徽会馆。会馆包括三个院落和一个后花园,是当时专供安徽籍的淮军将领、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场所,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中强学会所在地。

  保护方案:开发利用方向初步定为“徽州文化创意馆”,拟引进徽州文化展示及徽州菜等。

  在众多会馆、故居中,安徽会馆没有门牌号,藏身在西琉璃厂南侧后孙公园胡同内一个小岔道里,就连与其比邻多年的老街坊,也都难得一见它的真容。

  后孙公园胡同是一条保护较好的老胡同,很多民初建筑都保存得不错,经过整修,至今还住满了人,坡顶的屋檐下,依稀可见木头大梁,甚至雕花。

  而如今的安徽会馆大门其实就是一扇红色的铁门,没有任何标志,很难让人联想到当年显赫的“身世”。“里面特别大,跑都跑不过来”,一位正在擦洗摩托车的年轻人说,自己小时候偷偷溜进去过。

  “修好六七年了,但是基本上没人进去过,大门永远关着,里面有人(工作人员),但是从来不让进,外国人来了也不让进”。一位正在遛弯的大妈听说,会馆要拆迁开放,但是,小道消息传了好几年了,也没见动静。

  安徽会馆大戏楼的红色大梁,在一片青灰的平房中,显得尤其端庄、气派。业内人士介绍,安徽会馆规模大、格局完整、建筑形制保存较好,保护级别高,其戏楼为北京现存四座会馆戏楼之一。而目前,院内尚有十几户居民未腾退。

  2 中山会馆 修缮因腾退延期

  地点:珠朝街5号

  文保级别: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传承:会馆旧址原为清康熙年间刘云汉购置的一块义地,嘉庆年间义地迁移,建成香山会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朝鲜任职的香山籍官员唐绍仪回京,筹资扩建香山会馆。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香山会馆改为中山会馆。

  保护方案:预计2011年底整体修缮全部完工,拟打造成集小型戏曲演出、餐饮、住宿、娱乐及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创意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中山会馆大门非常不起眼,与胡同里任何一个院子类似,为窄窄的红漆门。门口标有“施工现场,闲人免进”。

  保存完整的中山会馆坐西朝东,分为前、中、后三进庭院,大院的周围建有跨院。馆内原建有戏台、假山亭榭、水池等,是京城会馆中规模较大的会馆之一。目前,院内大部分建筑已经修缮完毕或是正在修缮,空气中弥漫着油漆的味道。

  院内居民孙先生介绍,原来这里有近百户居民,绝大多数在2006年开始腾退时搬走了,会馆是从2007年开始修缮的。现在,包括孙先生在内的三户人家由于赔偿金额的问题,仍然在此居住。原本预计2009年上半年全部完工的修缮工程,至今还在断断续续进行中。

  “我家门口这儿,过道有一米宽。”孙先生用手比划着,然后指指旁边长着杂草、还没有整理的过道,“那边只有半米宽,住户搬走之后,拆了好多后来建的小棚,这才看着宽敞点”。

  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五六十年的孙家对于走进这个院子里参观的游客脸上常常会有的失望表情已经习以为常,孙先生说,不少人进来之后,都会觉得有点失望,觉得自己以前想象中的中山会馆不应该是这样。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