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旺盛从不午休 每天做10个俯卧撑
通讯员贾树敏 燕赵都市网记者程建辉 文、图
与人和善、安享天伦、乐守田园,再多的奉献都无怨言,生怕给别人添一点麻烦……80岁刘振华是典型的“中国式”老人,从1930年出生到现在,她历经故土沦丧,同胞离散,举家迁徙的心酸坎坷;她也品味过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儿孙绕膝的幸福和满足。无论悲欣,刘奶奶如今正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实现着幸福晚年的美好愿景。
奇特体质惹人叹
金秋十月,河北廊坊某老年公寓花园还是草木葱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生活在这里的八旬老人刘振华和姐妹们在花园里散步,秋风拂过,带来一股草木清香,令人神清气爽……
刘振华是个爱干净、做事有条理的老人。虽已80高龄,但耳聪目明,身板儿笔直,肌肉紧实,说起话来也是逻辑清晰,思维敏捷,与六十几岁的人比起来她也是个精干人儿。
刘振华天生一个奇人,精力旺盛从不午休,每天早早起床还坚持做10个俯卧撑。更为奇特的是,医疗器械量不出她的脉搏和血压,但身体状况特别好,从不得病。她曾在北京中苏友好医院请教过苏联医学专家,据称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令人不解的是,刘振华幼时患淋巴结核,身体羸弱,药不离口,后来却不治自愈,身体也越来越好,到了晚年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精神状态都好得起不得了,谁见谁说这真是一个奇人!
一生都为追梦人
刘振华1930年出生在山西平遥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孔祥熙的学生,在国民党中央银行三等分行任系长。1938年,平遥被日本人占领后,母亲带着三儿两女生活在沦陷区,父亲在国统区,一条封锁线,亲人们天各一方,音讯全无。二哥年仅14岁便由一个远房叔叔带走了。后来才知道是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地下组织,做了一名小小通讯员。刘振华只记得二哥走后仅回来过一次,他手里还高举着一只蝴蝶风筝,蹦蹦跳跳地回家来,站在门槛上撂下一句话,就又扭身走了。他说:“这次是回来执行任务,将来要被送到后方进行集训。”年幼的哥哥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哥哥的话仍在耳边,人却不知身在何方……
经历了无数变故,1950年刘振华全家在北京安顿下来,20岁那年,刘振华考入北京第五女中,三年后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管理系。虽金榜题名却与大学无缘。她还没来得及迈进大学校门,就又响应组织号召,留在女中任教,一干就是10年,随后她随爱人被组织派往成都工作、学习,因工作成绩突出,年年都被评为优秀。
兄弟姐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各自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大剧。2009年,和她共同走过50年风雨的老伴辞世了,成都就剩下房子和刘振华一个人,女儿也已年过六旬,回到北京去抱外孙了。 “是时候该回到北方去了……”落叶归根,在南方待了三十多年,刘振华想念北方了。
平遥的家已经败落,回不去了。 在廊坊工作的妹妹将刘振华接了来,她选择了老年公寓安度晚年。
让生命再播芬芳
刘振华指着床头戴学士帽的漂亮女孩说,那是她孙女留学伦敦时的照片,现在孙女在北京某大型企业任职,工作出色,还经常出国。拥有最高学历,读书读到“头儿”,编写一本权威的《中国教育学》读本,这是她最大的愿望,而考上了中国人大却没能迈进校门,无疑是她今生最大的憾事。她希望儿孙们能为她完成心愿,孙女没有让她失望,孙女婿是北京某大学博士生导师,这让她倍感欣慰。
老奶奶家三代独女,如何会有孙女?原来刘奶奶把女儿当作儿子一样来养,有了外孙女,不叫姥姥叫奶奶,刘振华也欣然接受这样的称呼,孩子们欣逢盛世,事业如日中天,爱情美满幸福。谈到这些,刘振华十分自豪。
虽然孝悌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但具体到每个家庭、每个人,并不完全是一种理想。“我们家三辈都是独女,只能‘ 养女防老’。以我和我女儿这种年龄的人,再加上一个出生不久的小宝宝都让外孙女一人来照顾的话,抛开房子、经济条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说,如果有这么多人来牵扯她的精力,那么她就会一事无成,我们不能那样做。”刘振华不能忍受整天呆坐在家里,每天只是等孩子们下班回来弄饭给她吃。
刘振华很认同养老社会化是中国未来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欣然住进了廊坊市某老年公寓,有滋有味地过起了新生活。一日三餐准时准点,有专门的营养师搭配膳食,生活起居都有专人负责,每天在休息时间找棋友、球友一起下下棋,打打球,到了晚上就参加歌咏队的活动,老人们学唱《洪湖水浪打浪》、《难忘今宵》、《国际歌》等歌曲。每天晚上音乐室里,老人们像小学生一样像模像样学唱歌,唱得准的、走调的、忘记歌词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笑声一片。
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我从来不敢认为因为年迈而要懈怠,长寿还要健康活着是我现在的目标,我能做的就是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好好生活,保重身体。”在老人看来,活在当下,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没有给孩子们带去负累,自己也活出了尊严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