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重阳节 登高就菊花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14日12:31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树叶一茬一茬地改变着自己的颜色,处处秋高气爽,秋水宜人,菊花盛开。而九九重阳节就在这个金黄季节里。在这一个暖色调的节日里,老人 登高望远,兄弟遍插茱萸,既吃重阳糕,又饮菊花酒。唐代诗人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是一个可以入酒、入诗、入人心的节日。开封人始终把这个传统的节日当成一种赏心乐事来进行,而且进行的那样的雅致,那样的井井有条,那样的生动,那样的入情入理……

  登高

  重阳节是在阳光里的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 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再喝一点菊花酒,舒缓的节奏给人带来舒畅的感受。而这一切,皆来自一个巧合——重阳。按照阴阳学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字视为阳之极,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并重,故名曰“重阳”。而且说重阳是重九,是“宜长于久”。“九九”与“久久”同音,含“久久长寿”之意,所以时人喜爱重阳节。

  开封自古民间就有在每年重阳节有 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 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最为流行,因此重阳节也是在唐代被朝廷正式定为节日的。到了北宋时期,东京城的开封人就有了出城 登高的习俗。《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得十分具体:“都城人多出郊外 登高,入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台、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聚宴。”孟元老所说的这七个去处,有仓王庙,是城北建在一个高高的土台上的仓颉造字台;有四里桥,在西南城外,地势较高,架于蔡河之上;有梁王台即今天的禹王台,也叫古吹台,在城东南,离开封城最近;而砚台也叫宴台,在城东曹门外2.5公里处。当年这里地势高,且遍布桃林、杏林、石榴园。这几处皆是当时人们饱览秋野风光的好去处。

  如今的开封人更加会享受这个节日了,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扶老携幼,出门游玩、 登高望远、玩累了就在垂垂的柳丝下,万绿的园圃旁,以菊花为伴,罗列杯盘,畅饮饱餐……

  插茱萸 吃花糕 饮菊花酒

  由于重阳节到来之时,正是秋季收获的黄金季节,秋阳高照、五谷丰登、人心喜悦,所以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都要吃吃、喝喝、玩玩。但说来奇了,这一天,大家别的都不吃,偏偏要吃蒸豆糕;别的都不喝,偏偏要喝菊花酒;别的都不玩,偏偏要插“茱萸”。

  而插茱萸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重要且实用的原因就是茱萸原来是有药用价值的好东西。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可入药或酿酒,还可以治病。它的果实成小粒状,辛味浓,有温中、止痛、理气功效,是“六味地黄丸”的重要配料。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所以又名“避邪翁”。因此,古人坚信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所以在重阳节这天,采摘了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小囊,带在身上,流行至今。今天的开封人依然会把茱萸或佩于臂上,或做成香袋,妇女和儿童则是这些玩意的主要“载体”。

  为什么要蒸豆糕、枣糕呢?原来“糕”与“高”谐音,这一天吃“糕”,运气就会往上走,生活就会步步高。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载:“九月九日,以糖面蒸糕,上以羊肉、鸭子为丝簇,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详尽地描述了当时的重阳糕:“各以粉(麦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在民间,开封古时便有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而且讲究些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 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至今“老开封”们,依然要在这一天蒸豆糕、枣糕。

  饮用菊花酒是我们开封人古老的风俗。酒,在与重阳节相结合后,九月九日也成为传统的赏酒节。宋时重阳节饮的菊花酒,不是当年酿造的,而是在头年重阳节就酿好,专为第二年重阳节准备的。在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再采一些青翠竹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开始酿酒。酒酿成后,放至次年九月九日饮用。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治头昏、降血压,还有补肝气、安肠胃、明目之妙。

  因此,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延年益寿的“吉祥酒”和“长命酒”。重阳节饮菊花酒在开封的旧俗中,还有另外的一层含义,那就是在这一天是要把菊花酒作为祝寿的礼物,献给老年人。人们手捧菊花酒,除了敬献给自家老人外,走到街上路遇老人时,都要把菊花酒递过去。老人接过哈哈一笑,喝上两口甚是惬意。

  赏菊

  菊花因为它高洁、韵逸、色彩缤纷,形质兼美,更由于它开放在深秋、傲霜挺立,凌寒不凋,被诗人们誉为“花中君子”。它不在春天开放,也不在夏日妖娆,偏偏等到深秋百花凋零时,才傲霜怒放。因此菊花也成为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被赋予不同寻常的文化内涵。

  吟 赏菊花自古便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菊花在古今知识层中,有着极深的文化心理,成为历代骚人墨客“感物发端”、“借物喻志”的重要题材,并大量见诸于古代诗词中,我国较早写诗赞美菊花的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的“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佳句。借菊拟人,一个“瘦”字,道出了花影人魂。“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道出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心境。重阳时稻熟蟹肥,持蟹 赏菊、联句吟诗更添节日情趣。

  而开封,自古便可称得上是我国的“菊花之都”,古人称之为“汴菊”。 开封的老百姓喜爱菊花,喜欢菊花盛开的九月,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赏菊之风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唐代时, 赏菊之举蔚成大观,唐人咏菊诗无以计数。宋时,开封菊花更是名扬四海,“黄花遍国中,汴菊最为名”。北宋时,开封为国都, 赏菊之俗成为盛举。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重阳节来临时,民间有花市、赛菊,宫庭里也争插菊花枝、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茶、菊花酒,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玩 赏菊花。而宋宫中,到了重阳节,更是要摆列出千万盆菊花,供人玩赏,晚上还要点菊花灯,其热闹如同元宵灯节。

  古代的 赏菊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开封人的生活之中。老少皆宜的各种菊花展览活动,就是古代重阳节俗的演变和延续。而现在的开封,人们养菊、 赏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喜爱菊花那种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和古城丰厚的历史底蕴一起,融进了古城开封人的血液里。开封人借菊花而言志,表达自己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意志。

  花开盛世 “菊”世无双

  历经千年,菊花与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1983年5月,菊花被定位为开封市的“市花”,并在每年的10月举办菊花花会。开封以此成为以菊花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的唯一的城市,是河南省两大花会之一,成为河南省众多旅游资源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光阴荏苒,开封菊花花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7届。

  今年金秋时节的开封,更是迎来了菊花花会的盛世,第十届中国菊花展览会暨中国开封第28届菊花花会将在我市举办,届时全国21个省、自治区的63个城市将来我市参展。

  秋风起了,菊花黄了,在这个时节,聪明智慧的开封人将把我们古都开封城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布展:大街小巷、楼台庭院、墙角池边,将到处盛开着千姿百态的菊花,以花柱、花坛、花篮、花拱、花带和植物造景的形式,或满布于城市广场,或点缀于水系柳岸,或与游人争相竞艳,或与景区融为一体。

  无论是大道通衢还是街景小巷、无论是公园景区还是繁华市井、无论是湖畔桥边还是居民小区,大批来自国内的、各种菊花种植界的名贵品种将集体来汴“朝贺”这一盛事,人们将看到整座古城开封就是一座大花园,形成了“通天香阵透汴梁,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观景象,把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的菊文化升华到极点,也将令金秋开封在这脉脉的秋意之中更加迷人和闪亮…… (张辉) (来源:汴梁晚报)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