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玉米飘香,被誉为“江淮粮仓”的阜阳市抓紧当前晴好天气,组织机械设备和农民抢收。今秋该市330万亩玉米喜获丰收,据测产,平均单产在400公斤以上,较上年增加9.3%。(图片来源:安徽日报)
新华网合肥10月17日电(记者宋晨)“我的两千多亩地,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个别地块超600公斤。”“我种的地,亩产达到600公斤,好的已经上了700(公斤)。”“我的地,2005年亩产350公斤,2007年上400公斤,现在已经达到575公斤。”
这不是在比谁牛皮吹得响,而是安徽三位种粮大户的大实话。
安徽农业这些年天灾不断:2007年淮河大洪水、2008年罕见的低温冰冻灾害、2009年大旱、今年又持续低温阴雨。
可粮食产量特别是小麦收成,却屡创新高。
灾年里粮食照样丰收,安徽种粮能手们有秘诀。
秘诀一:“只要把种子带到田头,剩下的事,都有人替你操心” 涡阳是个小县城,在安徽省最北端。
潘永是涡阳的种粮大户,1998年起在村里包了地,专种小麦。他从年初忙活到年尾,一年到头,累得不成样,但收成就是上不去。那时即使风调雨顺,“亩产也不过五六百斤”。再加上农业税赋重,老潘也琢磨着是不是要像其他老乡那样抛荒外出打工。
可现在,老潘家的两千多亩小麦地,已经是“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个别地块达到600公斤”的高产地了。
在涡阳,像老潘这样的超高产示范户就超过了一千个。今年,涡阳177.1万亩小麦平均单产508.6公斤,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小麦单产千斤县。
小麦亩产翻了一番,老潘们的一个秘诀是参加合作社。
涡阳2008年左右出现了专业合作社,由各村的大户农民倡议筹建,其他人自主参加。根据生产需要,合作社分为小麦种植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不同类型,分别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率领,为需要帮助的老乡提供服务。
合作社里,涡阳全县260多名技术员和有经验的种粮能手,会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期,统一指导农民整地、播种、施肥、甚至除虫。用农民自己的话,在合作社里,“种、管、收全包了”。
农民只要走出第一步,肯种愿种,参加合作社,收成“肯定比单干好”。
秘诀二:“现在他们怎么指导我们,我们就怎么干” 巩向海是涡阳县高炉镇的种粮大户,照他看,搞合作社的学问其实就是两个字——“管理”,通过这种专业的组织,加强对农民种地的统筹和指导。
老巩说,在合作社里,实行“品种、配肥、深耕、机播、播期、播量"六统一"”。但光有了合作社的壳子还远远不够,把大家绑在一起干,必须得有人知道地要怎么种,怎么管。否则,管不好,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损失了。
“想种好地确实需要技术,”老巩说,“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施肥这事。原来咱地里施肥不分氮肥、磷肥什么肥,一炮轰都上去,觉得地里肥堆越多越好。”
后来老巩参加了大队组织的培训班,农技师告诉他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期,施用不同的肥料,而且施肥也不能单靠量多。
“我知道怎么施肥了。”老巩感叹,“懂了得"前氮后移",氮肥放在后边用。一亩地100斤肥,多了不行,上两个人就够了。”
科学施肥,让老巩的地亩产上去了:他家的小麦,亩产能达到600多公斤,多的能上700公斤;而且由于施肥量低了,也减少了劳动力,节省了不少人工开支。
像老巩参加的这种培训班,据他介绍,一年大队里要组织十多次。县里农委派来的高级农技师按照作物生长的规律,“到哪个季节,哪个季节来”。一到培训的日子,大队部里“挤得满满的,得有上千人”。
“科学种田实惠。现在是他们怎么指导我们,我们就怎么干。”老巩道出了高产户们的心声。
秘诀三:对大户:承包土地“方便了、便宜了、有赚头了” 阜阳市是安徽人口最多的市,被人叫做“江淮粮仓”。
阜阳市颍州区有个大忙人葛浩新,自己承包了一万多亩地。晚上八点多,天黑下雨,他地里还有20多台机器没闲着,他解释说,是在“抢种呢!”他自己忙得生了病,在家里打吊瓶,手机的电话还响个不停。
老葛今年45岁,自1998年起开始承包土地,近几年越做越大:2006年包2000亩,2008年秋种时达到10079.4亩,2009年有12000亩。
他地里全种小麦,雇了20多个固定工,100多个临时工,还任命了大队长、小队长,帮他打点。老葛管这叫“科学管理”,“要不靠我一个人管一百多号,得累垮下”。
照老葛的话,大户种地是“集约经营,高投入高产出,有规模出效益”。大户的地,怎么拿?
有的大户是找农民挨家谈下来的,像老葛那一万亩地,就分布在“7个地点、4个乡镇、8个行政村”里。但也有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来包地。
土地流转合作社,类似土地“中介”,农民以户为单位,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社,把自家经营的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由合作社居间协调,缓解“有人无田种、有田无力种”的尴尬。
巩向海说,土地合作社的好处,“除了方便,而且便宜,统一流转,还能减少了承包土地的成本,节约资金。”
除了土地变活了,包地方便了,政府对大户种地“给的照顾也多了”,帮大户提升技术,提高产量,有了“赚头”。
葛浩新的区里对于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示范效用强的大户,直接服务到田间地头。需要打井的帮着打井,需要挖沟的帮着挖沟。用老葛的话说,这是“给你干活,政府买单”,帮着大户农民把产量提上去,“原来一亩打500公斤,现在让你一亩能打600公斤”。县里的大户比较多,“等你家的地变成高产田以后,还能把机会轮给别人,大家都有机会享受”。
秘诀四:粮价稳定上涨,农民种地“有赚头” 粮袋子鼓了,农民的钱袋子究竟怎么样?
种粮能不能赚到钱?
老葛、老巩几位大户都说,最近几年,农民敢于扩大种粮规模,除了科学种田把产量提高了,还一个原因,就是“粮价在稳定上涨,农民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这些年,小麦收购价一直稳中有涨:从2007年的每斤0.73元,到2008年0.87元,2009年0.91元,再到今年的0.95元。
对这些数字,老葛张口就来。“虽然这些年人工费,化肥、柴油等农资也在涨价,但是粮价提高了,亩产提高了,总的来说,农民种地还是有赚头的。”
当问到希望今年的小麦能买到多少钱时,老葛说:“其实农民最盼的,就是粮食涨价、农资降价。可粮食涉及的面儿太广,光我们赚了不行,还得想到城里要有人该增加额外的负担了。”
“我最希望的是以后就按这个比例,稳中有升,农民别亏了,城里人也别因为粮食涨价影响了生活质量。大家都过上和谐生活。”
谈到现在种粮还有啥困难,老葛想了想,说,“前面的种、管、收都没啥问题了,但是从粮食收获到入库这个环节,还得再努力。”老葛认为:阜阳很多像他一样的种粮能手,包括合作社,都面临粮食丰收后找不到仓库和晒场的难题。
(责任编辑:李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