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央行“十二五”有望扩权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职责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10月19日01:08

  央行“十二五”将扩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上海报道

  “即便是回到平稳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也需要更加保持谨慎,也需要在情况一旦发生变化时,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重点以及使用的工具能够适时切换,从而作出应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9月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如此表述对中央银行政策目标调整的观点。

  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什么?在金融危机之前,包括美联储在内的欧美国家央行选择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单一制的目标。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这一提法频繁见诸于报端,各国央行及其下属机构所制定的政策被要求符合多目标制效果。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海共同举办“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级研讨会。中国人民银行一位内部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此次会议重要议题涉及中国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要求下监管目标和具体方式的讨论,调整央行监管职责或将纳入‘十二五’和更长远的规划。”

  下一个五年的央行新职责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指金融监管当局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以整个金融体系为监管对象,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加强监管。

  今年8月以来,伴随着英美等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出台,中国央行加强了对国内金融监管体系调整的迫切性警示。

  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称,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当前应把握国际趋势并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将宏观审慎管理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及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组合,实现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协调和补充。

  该表述被外界解读为,央行将在“十二五”期间强化其在宏观审慎监管上的职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顾问朱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后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均已明确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监管责任和框架的同时,必须赋予央行集中和处理日常系统性风险管理的责任,这是对央行重大的改革。”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了以抑制通胀预期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的多目标政策职能。

  朱民坦言,金融监管改革已从美国到英国,会迅速向全球推广,将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的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似乎也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联合举行“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级研讨会的初衷。

  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欧美主要金融大国已开始筑建监管大坝,同时在人民币升值及中国央行加息的预期诱惑下,逐利的国际金融资本将纷涌中国,后者的金融监管体系如不防备,极可能受到冲击。这在一些国际金融大鳄的表态中已可看出端倪。

  “下个十年甚至二十年,我会选择亚洲,我会选择中国。”国际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在9月上海举行的一次论坛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除了经济增长潜力原因之外,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地区已经或正将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将极大降低金融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的潜在机会。”言外之意,非常明显。

  中国央行对此并非视而不见。9月末,周小川在上海表示,在宏观层面,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现行金融监管制度在保证金融体系稳定方面的不足,因此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危机后国际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

  欧美金融改革“学中国”?

  宏观审慎管理的具体形式是什么?

  渣打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研究部主管李籁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金融危机之后,很多西方学者提出了金融监管‘向亚洲学习’的口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重大冲击主要原因是‘监管太死’,目前全球正在探索新的宏观审慎监管正是要在‘监管太少’与‘监管太多’之间寻找平衡。”

  今年6月,英国政府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拆分了原有监管机构和职能。今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正式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使得“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消费者免受金融欺诈”成为主要目标。紧随其后,今年9月,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通过了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为建立欧洲新金融监管系统奠定基础。

  为了履行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责,上述改革均涉及金融机构改革。例如,英国将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将把对宏观经济审慎监管的权利逐渐交给英格兰银行,只负责监管微观经济,并成立三个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负责金融稳定、日常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欧盟成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和欧洲金融监督系统(ESFS),分别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金融系统改革一定程度上也效仿了中国“一行三会”的模式。

  在新的监管框架下,欧盟拟建立4个机构,其中在微观层面上将新设3个监管局,分别负责对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在宏观层面上,将设立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负责监管欧洲金融市场。

  央行权力将扩张

  目前,新机构的成立只是各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第一步,如何推进这一项工作成为瞩目的焦点。在各国的改革中,中央银行被赋予了更多的监管权力,包括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以及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

  在宏观审慎监管实施的具体方法上,周小川认为,除了要用好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具有逆周期调节效果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抑制经济过度波动之外,还有必要引入一些逆周期调节的创新手段,如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制度和动态损失准备制度等。

  “逆周期调节”简言之就是收缩金融杠杆,这会让那些仍有投资冲动的地方政府和投资者难受。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银行业将率先受到“逆周期监管”的冲击。此前,银监会已经要求银行将信贷类理财产品由表外并入表内、解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加强监管。

  巴塞尔新协议也如影随形。今年年末,巴塞尔委员会公布资本监管改革最终方案,对此9月17日中国银监会已经表态将适时出台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总体框架和路线图。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向记者表示,根据“巴塞尔协议Ⅲ”,除了资本充足率之外,中国银监会准备引进动态拨备和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作为资本监管的重要补充。

  渣打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研究部主管李籁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亚洲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高,因此受到‘巴塞尔协议Ⅲ’影响不大,目前也无需从市场融资。但是该新协议会对银行业加强监管是不言而喻的,这对于仍然处于粗放型信贷发放模式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影响是深远的。”

  据悉,银监会已经初步制定了强化监管方案,包括了建立全面覆盖的金融体制,将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等纳入监管范畴;重视逆周期的监管,弱化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严格监管“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等方面措施。  

(责任编辑:黄成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