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妮(中)刚到杭州,和浙大校友合影 |
10月17日,83岁的李丹妮回到母校浙江大学,浙大校友总会赠送了她1946年入学浙江大学时的档案复印本,灵峰山庄则为这位9月份刚刚结婚的蜜月期的老校友准备了独具中国风格的大红床单和被套,并为她送上了25朵鲜艳的红玫瑰,代表着“祝你幸福”。
这位在浙大和法国里昂都很有名的“Madame LI”是位中法混血儿,今年9月她从法国回来,在厦门披上了婚纱,嫁给了当年的浙大校友、现今已经82岁的袁迪宝。她和袁迪宝的这段情感,非常传奇,一度跨越了半个世纪,被誉为中法版的“山楂树之恋”。
大学生对话浪漫“奶奶”
“做人永远不能失望。”在一场特意安排的座谈会上,李丹妮面对浙大一群足以做她孙子、孙女的年轻人如是说。丹妮左右手的无名指上,各套着一枚戒指,她说这是今年结婚后新添置的,她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有学生问这位异国“奶奶”,之前的50年苦么?她否认了。她说,那不是一段哀怨的日子,有期待,也很充实。
1953年,刚从浙江大学外文系毕业的俄文老师李丹妮,在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前身)认识了比她小一岁袁迪宝,两人互相爱慕。但当时袁迪宝已有妻室,所以他们只把这段感情埋藏在心中。1956年,李丹妮随父到法国。起初,他们还用信件互相联系着,后来彻底中断了。此后近三十年,他们彼此不知道对方的情况,而这几十年,李丹妮孑然一身。
5封信投石问路续前缘
今年春节,在子女的劝说下,已经丧妻多年的袁迪宝老人鼓起勇气,花了几个晚上,写了相同内容的5封信,寄向法国曾经熟悉的地址。
今年5月,袁迪宝真的收到了从法国寄来的回信,里面是3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夹着一张李丹妮的彩照。那一瞬间,这头的袁迪宝端详着照片上的人,看着那熟悉的中文笔迹,难掩纵横的老泪;大洋彼岸的另一头,李丹妮揣着袁迪宝的信,一直呆呆地坐在自家的院子里,直到今天,她还说:“我感觉我在做梦。”
很快,这对一生都在敬仰这份简朴感情的老人,终于在今年9月牵手结婚。如今他们住在袁迪宝的老家厦门,过着李丹妮口中所形容的“温和、幸福的日子”。
混血儿担起中法交流桥梁
李丹妮说,作为混血儿,自己小时候挨了不少白眼,被同龄的孩子喊了很多年绰号,每天放学回家都大哭。丹妮的妈妈告诉她:“孩子不要哭,混血儿很好啊。你看,你爸爸是中国人,这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你妈妈呢,是法国人,又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你是难得的一座桥梁啊!”李丹妮一辈子都没有忘记母亲的这段话,也一辈子都在实践母亲所说的“桥梁”的作用。
李丹妮的平淡和充实,源自一所学校,叫中法大学,在法国里昂。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有个中法大学,在法国里昂则有个中法大学海外部。中法政府当时很支持这个计划,中国的年轻人很需要通过这所大学有赴法学习的机会。但随着战争袭来,40年代由于没有经济支撑,中法大学接收中国留学生的项目终止了。
后来,中法大学重建,成为中国学生赴法求学的通道。因为懂中文,又深谙中国的情况,她担任中法大学秘书,李丹妮跟中国再次建立起联系。
李丹妮包揽了中国学生赴法国留学的全部具体事务的处理,如收护照、买机票、办居留证和医疗保险等。因为李丹妮为中法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努力,法国政府授予了李丹妮骑士勋章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