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六户打工家庭异地义捐遗体器官 13人获新生(图)

来源:金黔在线
2010年10月19日09:20
苗苗终于看到皮球了
苗苗终于看到皮球了

两个小盲人植上了莫郭斌的角膜
两个小盲人植上了莫郭斌的角膜

移植手术出院后的合影
移植手术出院后的合影

  6户在浙江的贵州打工家庭义捐遗体器官,让13位浙江人获新生,浙江社会反响热烈,网友发帖表达敬意——浙江:敬礼,贵州打工者10月18日上午,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场特别的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发布会上,所有参会者默哀一分钟,深切悼念浙江省首位大器官捐献者、因车祸去世的冯周发。

  冯周发,来自贵州农村,在杭州市萧山区一家工厂当保安,家境贫寒。

  人们默哀,为的是这位平凡的贵州人,车祸去世后,家人捐献了他的器官,他的肝脏、肾脏使3位病情严重的浙江人重获新生。

  冯周发也由此成为浙江省首位大器官捐献者。

  当冯周发的妻子、儿女泣不成声出现在现场时,人们纷纷落泪……

  “从他们的衣着一眼就看出,这家人并不宽裕。但是物质的匮乏并未影响他们精神的富足,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深深感动着我们浙江人!”参加发布会的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王方说。

  而感动浙江的贵州人,并非仅有冯周发一人。

  发布会前一天,10月17日,在金黔在线贵州社区志愿者之家,ID名为“敬礼贵州”的网友发表了《感动浙江的贵州人--冯周发》的帖子。

  敬礼贵州的真名是朱强荣,浙江省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总队副总队长。

  帖子中不仅提到了冯周发,还饱含深情地写道:“这几年来,我们杭州人被一个个来自革命老区贵州公民的爱心所感动着。在我面前5个贵州孩子,罗山杰、许玉蓉、莫郭斌、杨骏贤、刘成的父母亲,都在亲爱的儿女去世后无偿的捐献了他们的角膜。他们都非常的善良朴实,这些新杭州人的壮举值得我们浙江人学习。孩子们的名字将永远的留在浙江人的心中!即将建成的捐献者纪念陵园将永远刻着他们的名字!”

  这5个在浙江打工的贵州家庭的孩子,让10个人重见光明。

  5个贵州孩子和冯周发与他们的家人一起,用爱心和奉献诠释了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平凡保安冯周发,浙江省首位大器官捐献者,让三位重症患者获新生

  8月27日的《萧山日报》刊登了一条小消息,内容是一位名叫冯周发的贵州人被一辆面包车撞死,肇事车辆逃逸至今未有下落……

  消息中的冯周发正是捐献器官的冯周发。

  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的冯周发今年40岁,他和妻子及一双儿女来浙江已经十来年了。

  此前,冯周发在萧山区一家工厂当保安,妻子王芬因病已在家休养一年多了,一双儿女也在工厂打工。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说不上富裕,但收入稳定,一家人也很满足。

  “冯哥人很善良,生前就常说,老了(遵义话,意为死去)之后,要把器官捐了,可以救人命也是好事。”冯周发的妻妹夫马小强告诉记者,这也是他们愿意将冯周发的器官捐献出来的主要原因。

  但老家的父母会不会同意呢?

  王芬心里没谱。

  马小强却对朱强荣说:“老人家心肠很好,应该会同意的。”因为两位老人年迈体弱,马小强提议到贵州去征求两老的意见。

  去之前,王芬还是给老人打了电话,试着提了一下捐献的事。

  老人没有说话,听筒里传来低低的啜泣声。

  过了一会,冯周发的父亲开口了,只有一句话:“发发心好,他肯定也是觉得该这样做的,就这样做吧。” 然后,老人很快挂断了电话。握着听筒,听着“嘟嘟嘟”的断线声,王芬的眼泪不断地涌出,再涌出……

  尽管家里经济状况不好,但从头到尾,冯周发的家人都没有提任何经济要求。

  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能保持冯周发遗体的整洁,尽量让他能有个好的遗容告别人世。

  于是,朱强荣他们为冯周发买了一套西服,并请国家一级化妆师为他整理遗容……

  5个贵州孩子,年纪最小的仅有76天生命,捐献的眼角膜让10个人重见光明

  冯周发的家人愿意捐出遗体器官的另一个原因,是受了贵州老乡刘文江的感染。冯周发的家人是在医院里结识刘文江的。刘文江15个月的儿子刘成因病去世,悲痛欲绝的夫妻俩决定将儿子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帮助更多的人。

  9月12日,15个月大的刘成小小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贵州老乡们的陪伴下,刘文江夫妇见证了医生将孩子眼角膜取走的全过程。

  小小的刘成还未来得及感受生命的美丽,却用他的眼角膜,为另一个陌生的生命,呈现了世界的美丽。

  15个月的小刘成为两名浙江人带来了光明。

  仅仅存活76天的杨骏贤,同样用他的眼角膜,让两名浙江孩子看见小鸟、天空以及色彩斑斓的世界。

  2010年7月15日,出生76天的杨骏贤因病医治无效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

  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他年轻的妈妈李姣,鼓胀的乳头还滴着奶水,孩子却再也不能张开小嘴吸允妈妈甘甜的乳汁了。

  “妈妈李姣,整个身子都贴在墙上,坐都坐不住。但手里,却紧紧地攥着儿子的眼角膜捐赠证书。爸爸杨再顺,靠墙站着,身上还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下午是直接从单位赶来医院的。他们出生才76天的儿子杨骏贤,已经静静地躺在眼科手术台上了。面对这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年轻夫妇,记者不知道该怎么采访,大家都默默无语……”对当时的情形,《今日早报》记者黄轶涵至今仍是历历在目。

  杨再顺是贵州人,在杭萧钢构做气割工。

  今年4月30日,妻子李姣生下了儿子杨骏贤。家里已经有个5岁的女儿了,再生个儿子,儿女双全。小夫妻觉得,这辈子都满足了。

  “没想到孩子会这么小就走了。”杨再顺说。

  在医院里,杨再顺碰到一位病友,儿子也得了不治之症。两人在聊天时,这位病友说,要是他儿子不行了,他就把儿子的眼角膜捐出来,帮助别人。

  杨再顺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于是,在孩子还剩一口气时,站在重症监护室门口,杨再顺问医生:“看看我儿子身上有什么还能用的,我想捐出来,帮帮别人。”

  医生说孩子太小,器官都衰竭了,只有眼角膜可以用。

  “那就捐眼角膜吧。”杨再顺说。

  当晚,浙江省儿保眼科医生戴琦给杨骏贤做了摘取眼角膜手术。

  孩子的眼睛很小,戴琦特别小心,没有伤到孩子的一根睫毛。

  医生说,杨骏贤的眼角膜特别晶莹剔透,因为孩子的眼睛,本来就天真、无邪、透明。  

  “新杭州人”,浙江人用这个称呼表达对贵州打工者的尊敬和亲热

  令35岁的义乌人陈秋芳重见光明的,也是这样一双晶莹剔透的贵州孩子的眼睛。

  这个贵州孩子就是两岁半的罗山杰。

  接受角膜移植后,因眼疾而失明数十年的陈秋芳在得知角膜捐献者仅有2岁多时,十分激动,表示一定要和孩子父母见上一面。

  罗山杰的父母在打工,还要供养远在贵州老家的双亲,为了给罗山杰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债。山杰去世时,夫妻俩甚至没有钱为她买下一个骨灰盒。

  尽管经济如此窘迫,在与受捐者见面时,山杰的父母从未要求过任何的经济补偿。

  他们的状况经当地媒体披露后,热心地浙江人纷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光帮两夫妻寻工作,有的还来网上给山杰设了灵堂,最后殡仪馆还送了只骨灰盒来,而两夫妻的暂住地九堡村委,还答应把山杰安葬在村里的公墓。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杰的妈妈感动地说,感谢浙江的好心人,把她安置在这里,也等于说她就是杭州本地人了。有这么多人的好心人关心,觉得心里面很温暖……

  这份温暖,冯周发、小刘成、罗山杰、许玉蓉、莫郭斌、杨骏贤的家人都感受到,在西南方的贵州,他们家乡的亲人,同样感受着这来自远方的温暖。

  作者: 文 /贵州日报记者 王琳 高发强 / 图 朱强荣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