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国庆60周年庆典气象保障揭秘:将降雨止于集结前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19日09:25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她生命历程中的第一个甲子。这一天,中国在北京举行新世纪首次国庆盛大阅兵。

  世界的目光聚焦天安门广场。

  朗日晴空,是新中国盛世华章的最佳映衬。但直到此前一天,北京还是秋雨绵绵,庆典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天安门广场上空还被云雾笼罩,一个云团携风带雨又在向这里挺进,距离不超过20公里……

  一个神奇的“阴转晴”,就像是为新中国60岁华诞特意呈献。盛典时刻到来,云开雾散,碧空如洗。阳光灿烂通透,天空蔚蓝澄清,白云朵朵。十里长街鲜花如海,与整齐的军阵组合成这个秋季最绚丽的景色。

  三军浩荡,以排山倒海之势走过天安门广场。受阅部队铁流滚滚,气势如虹,空中梯队剑啸苍穹,在蓝天白云间画下矫健身姿……这一刻,中国人的豪情和荣耀激荡寰宇。

  天气的“配合”是如此恰到好处,难道真有“天公作美”?其实,是科技的推手促成了这段佳话。

  9月30日,北京有次降雨过程

  2009年9月26日,距国庆还有5天时间。当天的北京,稀稀落落地飘着小雨。秋意渐浓。

  9月26日上午10时,首都国庆60周年北京市筹委会气象服务组发出了第一份国庆日气象服务专报。

  时任市气象台台长的郭虎站在发布台前,语调一如既往的平缓,但用词明显经过斟酌,不同于平日天气预报的确定性用语,给人感觉在结论上多了些余地:“初步判断,10月1日当天,北京天气以阴到多云为主,白天风力从2到3级逐渐增大至4级左右。可以肯定的是,国庆庆典活动期间,北京出现强降雨、6级以上大风、6摄氏度以上的强降温等恶劣天气的可能性很小。”

  发布完预报,郭虎又做了句补充:“这次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趋势预报,相对的准确程度要低一些,这次会商气象观测资料用的是24日20时的观测资料,越临近各种资料越详尽,因此精细化程度也会越高。”

  从这次预报开始,市气象台开始每天发布24小时滚动国庆天气预报,并逐渐加密至逐六小时预报、逐三小时预报。

  彼时,国庆庆典各项准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会如人所愿地到来吗?

  气象部门如果是诸葛亮,就能像火烧赤壁时那样按时借来“东风”——可那毕竟只是小说家的演绎。但是气象部门又必须像草船借箭时的诸葛亮那样,“算”出到时会不会有“大雾”。

  为国庆60周年庆典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气象服务组以北京市气象台为主体,成员单位有国家气象中心、总参等军兵种气象中心、华北民航气象中心等10余家单位,几乎囊括了中国最权威的气象预报专家。

  2008年奥运会,也是这班人马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以北京的气候特点,10月金秋肯定要比“七下八上(7月下旬、8月上旬)”主汛期的天气好。经历过奥运会的大阵势,国庆60周年的气象保障应该相对容易。

  可事实并非如此。

  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伏建国说,从气象服务的要求上来讲,国庆60周年的气象保障服务比奥运会开幕式那天还要难。“国庆保障服务的时间特别长”,除了1日当天的庆典活动,从10月1日至8日,还会有游园等各类庆祝活动,“就算国庆当天也要考虑从早到晚的天气,而奥运会开幕式那天只要考虑20时至23时的天气”。

  “在服务范围上这一次也更大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只需要关注鸟巢的天气,但这次要考虑阅兵经过的长安街沿线和整个天安门地区的天气状况,“既有点也有线”。

  而且这次需要预报的气象要素也比奥运会开幕式多,伏建国说,光是风这个要素,就不光需要考虑地面风,还要考虑高空风对气球及幕布等的影响。“另一个要素是奥运会开幕式上没有预报的,那就是能见度。”

  10月1日前后的北京已经进入秋季,由于夏天的雨水较多,给秋季造成出现大雾的机会增多,因而导致能见度可能较差,影响空军列队飞行表演的效果。在国庆35周年的庆典活动上就曾因为大雾出现了“只听飞机响,不见飞机来”的情况。

  气象风险评估早在几个月前就预测了7种在国庆60周年活动期间的高影响天气,包括降雨、雷电、雾、大风、冰雹、霾、低温。降雨可能影响整体活动,大于每秒10米的瞬间风速对阅兵现场和飞机飞行有影响,雾霾和低云可能影响飞机起降和受阅效果,雷电、冰雹就更不用说了。

  9月26日公开发布的气象服务专报,其实并不是气象服务组第一次针对国庆当日进行天气预报。在国庆日的前一周,市气象台和中央气象台的联合会商,就已经对国庆天气做了初步预测。只不过这个预报只提供给国庆庆典指挥部,是决策专报,没有公开对外发布。预报的结论与9月26日公开发布的基本一致:10月1日出现恶劣天气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两份预报发布的另一个同样的预测,还是让人捏了一把汗:9月30日,北京会有一次降雨过程。 可事实并非如此。

  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伏建国说,从气象服务的要求上来讲,国庆60周年的气象保障服务比奥运会开幕式那天还要难。“国庆保障服务的时间特别长”,除了1日当天的庆典活动,从10月1日至8日,还会有游园等各类庆祝活动,“就算国庆当天也要考虑从早到晚的天气,而奥运会开幕式那天只要考虑20时至23时的天气”。

  “在服务范围上这一次也更大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只需要关注鸟巢的天气,但这次要考虑阅兵经过的长安街沿线和整个天安门地区的天气状况,“既有点也有线”。

  而且这次需要预报的气象要素也比奥运会开幕式多,伏建国说,光是风这个要素,就不光需要考虑地面风,还要考虑高空风对气球及幕布等的影响。“另一个要素是奥运会开幕式上没有预报的,那就是能见度。”

  10月1日前后的北京已经进入秋季,由于夏天的雨水较多,给秋季造成出现大雾的机会增多,因而导致能见度可能较差,影响空军列队飞行表演的效果。在国庆35周年的庆典活动上就曾因为大雾出现了“只听飞机响,不见飞机来”的情况。

  气象风险评估早在几个月前就预测了7种在国庆60周年活动期间的高影响天气,包括降雨、雷电、雾、大风、冰雹、霾、低温。降雨可能影响整体活动,大于每秒10米的瞬间风速对阅兵现场和飞机飞行有影响,雾霾和低云可能影响飞机起降和受阅效果,雷电、冰雹就更不用说了。

  9月26日公开发布的气象服务专报,其实并不是气象服务组第一次针对国庆当日进行天气预报。在国庆日的前一周,市气象台和中央气象台的联合会商,就已经对国庆天气做了初步预测。只不过这个预报只提供给国庆庆典指挥部,是决策专报,没有公开对外发布。预报的结论与9月26日公开发布的基本一致:10月1日出现恶劣天气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两份预报发布的另一个同样的预测,还是让人捏了一把汗:9月30日,北京会有一次降雨过程。

  降雨将止于集结前

  9月28日,距国庆还有3天。上午8时,北京市气象台会商室,一派繁忙。

  北京市气象台邀请总参等军兵种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华北民航气象中心等10家气象部门的专家,针对国庆庆典期间的天气进行了大会商。这次会商,就要对国庆当日的天气进行第一次精细化预报。

  偌大的会商室,因为一下子聚集了首都气象预报领域最尖端部门的几十位专家,加上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的领导,略显拥挤,而这样的场面,已经在此前几次重大演练的保障服务中多次出现。

  主屏幕占据了整整一面墙,数值预报图表、卫星遥感图、雷达回波图等等飞快地切换着。

  为做好国庆气象监测保障工作,早在半年前,气象服务组就已经开始编织“地基、天基、空基”于一体的“天罗地网”。

  4月15日,在奥运会时启用的4部先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的基础上,加入了承德、秦皇岛两部雷达,雷达组网站数达到6个,每6分钟可更新一次北京及周边地区雷达观测信息。

  9月14日,中国气象局启动了风云二号C、D星双星加密观测,每15分钟可更新一次气象卫星云图,实现了对天气系统连续变化情况、发生发展过程的宏观、实时监控。

  同一天,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院在天安门附近安装了全天空成像仪、红外测云仪、激光云高仪、大气电场仪等设备,对天安门上空云量、云高、云厚产品及天安门附近电场强度等进行监测,为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9月26日,北京、天津、河北张家口、河北邢台、河北乐亭、山西太原、内蒙古赤峰、山东济南探空站启动加密探空工作。

  还有2116个自动气象站、6部风廓线仪、40部地基GPS/MET、18个道面监测站、3部闪电定位仪……

  对主屏幕上不断闪现的各种数字预报结果,孙继松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孙继松说,天气是一个大气物理过程,但和其它的物理变化不同,大气物理是不能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的。在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太多的规律在起着作用。没有哪两次天气是完全相同的。

  在数学中,“1+1”永远等于2,但在天气变化的物理过程中,“1+1”往往不等于2。进行天气预报是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模糊计算的过程。计算机和各种气象平台只会“1+1=2”地数字化推演预报,“它们转不过这个弯儿来”。

  数字预报的结果同雷达回波图和卫星云图一样,只是预报员做判断的一个参考,结论必须由预报员靠经验作出判断。

  10家气象服务组成员单位的预报员们轮流发布各自的预报结果。

  9月30日夜间有雨的结论是高度一致的。这样统一的预报结果,几乎宣告了降雨的必然,雨量也由最初预报的小雨增加到阵雨级别。而分歧恰恰在最重要的节点——雨会何时停。

  国庆阅兵和游行的队伍将在10月1日凌晨4时集结。这是降雨会不会造成影响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参与大会商的10家单位,有6家预报雨会在4时前结束,另外四家则认为降雨将持续到7时。

  谁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每一份预报都是严谨推断,分歧产生,必然是争论、激辩……

  这是一个早已被众位专家所熟悉的过程。每一次大会商,几乎都是要经历几番吵吵嚷嚷。

  降雨将止于集结前

  9月28日,距国庆还有3天。上午8时,北京市气象台会商室,一派繁忙。

  北京市气象台邀请总参等军兵种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华北民航气象中心等10家气象部门的专家,针对国庆庆典期间的天气进行了大会商。这次会商,就要对国庆当日的天气进行第一次精细化预报。

  偌大的会商室,因为一下子聚集了首都气象预报领域最尖端部门的几十位专家,加上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的领导,略显拥挤,而这样的场面,已经在此前几次重大演练的保障服务中多次出现。

  主屏幕占据了整整一面墙,数值预报图表、卫星遥感图、雷达回波图等等飞快地切换着。

  为做好国庆气象监测保障工作,早在半年前,气象服务组就已经开始编织“地基、天基、空基”于一体的“天罗地网”。

  4月15日,在奥运会时启用的4部先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的基础上,加入了承德、秦皇岛两部雷达,雷达组网站数达到6个,每6分钟可更新一次北京及周边地区雷达观测信息。

  9月14日,中国气象局启动了风云二号C、D星双星加密观测,每15分钟可更新一次气象卫星云图,实现了对天气系统连续变化情况、发生发展过程的宏观、实时监控。

  同一天,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院在天安门附近安装了全天空成像仪、红外测云仪、激光云高仪、大气电场仪等设备,对天安门上空云量、云高、云厚产品及天安门附近电场强度等进行监测,为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9月26日,北京、天津、河北张家口、河北邢台、河北乐亭、山西太原、内蒙古赤峰、山东济南探空站启动加密探空工作。

  还有2116个自动气象站、6部风廓线仪、40部地基GPS/MET、18个道面监测站、3部闪电定位仪……

  对主屏幕上不断闪现的各种数字预报结果,孙继松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孙继松说,天气是一个大气物理过程,但和其它的物理变化不同,大气物理是不能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的。在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太多的规律在起着作用。没有哪两次天气是完全相同的。

  在数学中,“1+1”永远等于2,但在天气变化的物理过程中,“1+1”往往不等于2。进行天气预报是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模糊计算的过程。计算机和各种气象平台只会“1+1=2”地数字化推演预报,“它们转不过这个弯儿来”。

  数字预报的结果同雷达回波图和卫星云图一样,只是预报员做判断的一个参考,结论必须由预报员靠经验作出判断。

  10家气象服务组成员单位的预报员们轮流发布各自的预报结果。

  9月30日夜间有雨的结论是高度一致的。这样统一的预报结果,几乎宣告了降雨的必然,雨量也由最初预报的小雨增加到阵雨级别。而分歧恰恰在最重要的节点——雨会何时停。

  国庆阅兵和游行的队伍将在10月1日凌晨4时集结。这是降雨会不会造成影响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参与大会商的10家单位,有6家预报雨会在4时前结束,另外四家则认为降雨将持续到7时。

  谁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每一份预报都是严谨推断,分歧产生,必然是争论、激辩……

  这是一个早已被众位专家所熟悉的过程。每一次大会商,几乎都是要经历几番吵吵嚷嚷。 “气象预报真神了。”参加合练的人们赞叹。

  但气象服务组的专家们却不会因为那次预报的精确而有丝毫轻松。他们面对的天气,是一个从不停止变化、也永远不会重复的对手。下一个预报,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自然是国庆当日的天气预报。

  9月6日的演练,实际上也是气象保障服务对国庆当日天气预报的一次预演。所不同的是,“你不能指望国庆庆典因天气预报而改期举行,国庆日的预报是没有错误宽容度的,必须万无一失。”孙继松说。

  然而,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这也是举世公认的一个客观事实。国庆气象保障服务就是要在这个不可能中预测出可能。

  这一次,雨还会那么听话吗?

  9月29日开始,气象服务专报加密至逐6小时预报。9月30日又升级到逐3小时预报。

  北京市气象台会商室里,天气大会商一轮接着一轮,几乎感觉不到间断,变成了一个连续24小时的漫长大会。

  数十位预报员一再放大每一处细节,缜密分析天气趋势的变化,降水的起止时间被争论了无数次,从开始时的6小时跨度,渐渐精确到3小时、2小时、1小时——达到了天气预报的极限。

  预报结论也一次次被修正着,可最新的预报又给人们心头蒙上了一丝阴影:降雨的最后截止时间拖到了10月1日4时到7时——正是大批人员集结的时间。

  雨,似乎有意要添些小麻烦了。

  天气会商室位于北京市气象台的十楼,七楼就是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指挥中心。人影作业小组组长张蔷9月30日一早就盯在了办公桌前,须臾不敢离开。但她却是头顶上正在召开的天气会商的最忠实听众。

  张蔷的任务,就是要努力确保让天气能够“听话”。 “气象预报真神了。”参加合练的人们赞叹。

  但气象服务组的专家们却不会因为那次预报的精确而有丝毫轻松。他们面对的天气,是一个从不停止变化、也永远不会重复的对手。下一个预报,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自然是国庆当日的天气预报。

  9月6日的演练,实际上也是气象保障服务对国庆当日天气预报的一次预演。所不同的是,“你不能指望国庆庆典因天气预报而改期举行,国庆日的预报是没有错误宽容度的,必须万无一失。”孙继松说。

  然而,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这也是举世公认的一个客观事实。国庆气象保障服务就是要在这个不可能中预测出可能。

  这一次,雨还会那么听话吗?

  9月29日开始,气象服务专报加密至逐6小时预报。9月30日又升级到逐3小时预报。

  北京市气象台会商室里,天气大会商一轮接着一轮,几乎感觉不到间断,变成了一个连续24小时的漫长大会。

  数十位预报员一再放大每一处细节,缜密分析天气趋势的变化,降水的起止时间被争论了无数次,从开始时的6小时跨度,渐渐精确到3小时、2小时、1小时——达到了天气预报的极限。

  预报结论也一次次被修正着,可最新的预报又给人们心头蒙上了一丝阴影:降雨的最后截止时间拖到了10月1日4时到7时——正是大批人员集结的时间。

  雨,似乎有意要添些小麻烦了。

  天气会商室位于北京市气象台的十楼,七楼就是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指挥中心。人影作业小组组长张蔷9月30日一早就盯在了办公桌前,须臾不敢离开。但她却是头顶上正在召开的天气会商的最忠实听众。

  张蔷的任务,就是要努力确保让天气能够“听话”。

  三道防线

  9月30日早晨,天气阴。从西北方向缓缓向北京移动的冷空气,前锋已经到达北京。雨还没有落下,倒是给北京的秋晨蒙上了一层雾霾。这样的天气,让人难免替第二天就要举行的国庆庆典心生忧虑。

  张蔷的办公桌上,堆着一摞气象服务专报,面前的电脑,闪烁着最新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根据预报,人影作业小组已经嗅到了一丝天气的“挑衅”意味。

  6时,张蔷向内蒙古、山西人影中心和飞机基地发出指令:开始人工增雨作业。

  两架飞机得令而起,钻入云层之中,将一根根燃烧的碘化银烟条投放在云雾之中。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设备是飞机和火箭弹,与军事战斗甚为相像,只不过对手是变幻无穷的天气系统。而张蔷的言谈话语也颇有指挥若定的将军风采:“那个天气系统不过是小股部队,我们启用第一道防线,只是削弱它,让它到北京时能按时收住。”

  张蔷帐下的人影作业小组由600多人组成,“统领”着18架飞机和180多架火箭发射架,配备着6000枚火箭弹。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大队人马布置了环环相扣的 三道防线。

  第一道距天安门90至120公里,主要在河北境内;

  第二道距天安门40至60公里,分布在北京、天津周边;

  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距天安门15至20公里。

  三道防线各有分工,层层护卫着天安门上空。在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出没最多的正西、西北和西南三个方向,更是重兵把守。

  第一道防线靠飞机和火箭弹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张蔷介绍,人工增雨是通过人工在云层中播撒碘化银、液氮、干冰等催化剂,催生出大量的人工冰晶。每个冰晶就是一个“雨核”,凝结水汽,膨大成水滴。一旦水滴大到空气浮力无法托举,就会形成降雨落下。

  通俗地讲,在第一道防线的距离上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也就是把云层中的水汽先“压榨”出来。在当地是增强了降雨,而对云系移动方向上的北京来说,就是削弱了降雨的强度。

  当天的气象服务专报已经比较精确地预报,北京在9月30日晚上会有阵雨,降雨将在10月1日4时左右结束,基本不会对国庆庆典造成影响。在第一道防线让雨多下、早下,也就是确保这个天气系统不会“支援”北京上空,保证9月30日的降雨“服从预报听指挥”,也就可保国庆庆典天气无虞。

  张蔷说,人工增雨在国际上和我国已经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式,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干旱的北京地区,经常要实施这样的作业,技术、方法早已是轻车熟路。

  到了第二道、第 三道防线,距离天安门已经很近,再人工增雨就无异于“火上浇油”了,要实施的是消云减雨作业。

  “天要下雨,让它多下点儿容易,拦着不让下可就难了。”张蔷说。这项技术是近几年才取得的突破。科研项目负责人恰恰就是张蔷。她说,那是拜北京奥运会所赐。

  奥运遗产

  针对消云减雨的研究,源于奥运会开幕式的气象保障。

  “一听说北京奥运会定在2008年8月8日开幕,我们搞气象的个个"头大"。”张蔷笑着说,“这个日子正赶上北京"七下八上"的主汛期,降雨多且不说,还易发强对流天气、极端天气,正是最"麻烦"的时候。”

  这个最“麻烦”气象保障任务中最麻烦的一个项目,恰恰指派给了北京市人影办。2002年,北京市人影办接到了人工消云减雨作业科研项目的课题。

  彼时,我国对人工消云减雨的研究还很少,世界上也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只有俄罗斯曾进行过这方面的试验,据说在莫斯科红场阅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北京市人影办请来了俄罗斯专家,在人工消云减雨的理论上确实得到了不少帮助,但是俄罗斯专家介绍的方法,却非我国能够适用。

  张蔷介绍,人工消云减雨的作业对象也是云,要破坏或抑制云的生成和发展,让它不能形成降水或减少降水。在作业原理上要根据冷云和暖云区别对待。冷云、暖云的分界线就是0摄氏度。

  “你肯定猜不到俄罗斯用来对付暖云的催化剂是什么。”张蔷对记者说,“就是最常见的建筑用水泥。”

  她进一步解释说,暖云是一个上升云系,要破坏它的结构,播撒的催化剂首先要吸湿效果好,把水汽凝固住;第二要能沉降,压制上升气流,这样就把暖云冲散了。

  “水泥在这两方面的效果都很好,另外,盐也可以。但是这两种东西都对环境有不良影响,跟我们"绿色奥运"的承诺不符,当时就被我们放弃了。”

  市人影办多次试验,用硅藻土(一种生物成因的硅质沉积岩,有良好的吸附作用)、膨润土(一种吸附效果良好的含水粘土矿)成功替代了水泥。

  而消除冷云的催化剂,和人工增雨的催化剂相同,都是碘化银。所不同的就是使用量。

  张蔷介绍,碘化银的晶体微粒能够形成雨核,适量播撒能促进雨滴形成,催雨增雨,但是超量播撒后,这些晶体微粒就互相“争抢”水汽,反倒把微小的水滴进一步分化、气化,云也就消散了。

  现在解释这些原理,其实并不算复杂,但真正实施有效地消云减雨,催化剂使用量、作业时机的把握、作业部位的选择……历时7年、无数次的试验之后,才能说有了一定的把握。

  “奥运会开幕式前,我们对10毫米以下孤立的、局地的、发展不太强的降雨云团的消减效果进行了多次试验。”张蔷说,而奥运会开幕式的实战考验,甚至超过了他们理论上的作业能力。

  天气好像故意在和人“斗法”,2008年8月8日一大早,轻雾就笼罩了北京部分地区。河套地区形成的降雨云系不断加强,并向北京进发。气象台发出“午后北京会有阵雨或雷阵雨”的预报。

  14时15分,两架飞机分别在北京西北部和西部上游地区针对降雨云层进行消云减雨播撒催化剂作业。

  但降雨云团仍在从西北和西南向北京步步逼近,大有黑云压城之势,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给第二、三道防线下达命令,组织火箭进行拦截。

  海淀区人影办工程师郑宏业当时就是一个作业点的操作手,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晚的紧张情景:“那火箭弹打得一发接着一发。我们作业点的60发备弹一会儿就打没了。指挥部还在下指令,"打打打"。几个没有作业任务的发射点一路飞车给我们送弹药。”

  最危急时,降雨已经落到了五棵松体育场,海淀区大部分地区也有雨点落下。

  但直到开幕式结束,国家主体育场“鸟巢”滴雨未下。人影作业小组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

  事后,张蔷看到8月8日晚的降雨统计,惊得倒吸一口凉气——北京大部分地区的降雨超过了30毫米。“那次可真是险中求胜。”

  时间转过一年,在奥运会开幕式气象保障取得成功战例的人影作业小组,又担负起国庆60周年气象保

  障任务。这一次,他们可以说成竹在胸,但是季节不同的作业条件还是让他们心里“打鼓”。天气情况不同,可借鉴的现成的经验并不是很多,需要“顺势而为”。

  先前的奥运保障方案几乎是现成的,只是针对国庆气候特点稍作修改,包括三道防线设防的设置都沿用下来。而重点火箭作业点的备弹量提高了一倍,达到了120发。

  炮打降雨云团

  人影指挥中心。

  张蔷办公桌上的电话尖利地叫了起来。楼上的会商室向她紧急通报了刚刚发现的降雨云团。

  此时的张蔷,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那个黄色色块,也被这个毫无征兆就忽然出现的降雨云团吓了一跳。

  6台多普勒气象雷达,每6分钟就刷新一次北京上空的云层监测数据。气象预报平台上的雷达回波图,用不同的色块标识着云层信息。上一次刷新,满屏幕几乎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色块,那代表着不会有降雨的“安全”云团。

  再往前的每一次刷新,都印证着天气系统又向着好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几乎就在转瞬之间,一个代表着很可能降雨的黄色色块出现了,变化之快极为反常,被发现时,它就已经处在第二道防线的上空。

  距离国庆庆典开始只有不到4个小时了。按照这个云团的发展和移动速度,压过来就可能到达城区,说不准会在庆典过程中就到达天安门广场上空。

  没时间犹豫了,张蔷与在场专家紧急讨论了一下,果断下达命令:“打掉它!”

  但是,人工消雨的命令却不是马上就能发出。云团所在的区域,是执行国庆空中安保任务的空军飞机飞行空域。要发射火箭弹先要申请空域,确认净空。

  就在张蔷紧张地联系空军之时,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附近的一个临时火箭作业点,蜷在汽车驾驶室里刚刚睡着的郑宏业被雨滴落在汽车玻璃上的声音惊醒了。

  雨已经时大时小地下了大半夜,直到10月1日凌晨2时才算停。作业点的几个人在雨中焦急地等了几个小时也未得到指令。看见雨停了,才或在帐篷、或钻进汽车,放心地准备睡上一会儿。

  “怎么又下上了?”郑宏业满心忧虑地嘟囔。同样是个“老气象”的他很清楚这个时间、这个位置的降雨可能造成的影响。他马上叫醒几个同事:“这回要动真章了!”

  果然,7时30分许,作业空域确认了净空。郑宏业的步话机里传来了海淀区人影办主任李如清的指令:“方向270度到290度,仰角73度,20发急射。”

  李如清管辖的是分布在海淀和门头沟区的7个火箭作业点,属于第三道防线的一个分区。而待到空域申请下来时,飞快移动的降雨云团已经让第二道防线鞭长莫及,直接开始冲击最后一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也只有7个作业点的“火力”范围能够打到这个云团。

  最后一道防线,成败在此一举。张蔷下达作业指令时,甚至在标准的指令用语之外,加上了非常情绪化的一句狠话:“往死里锤!”

  郑宏业等7个人依令而行。所有的技术动作已不知演练过多少遍,调整发射架瞄准、装弹、发射,一次三发;方向微调,瞄准、再装弹、发射……不到3分钟,20发火箭弹带着啸音,接连射向那片笼罩大地的乌云。

  半小时过去,雷达回波图上的黄斑还是没有去除掉。“再进行一次!”张蔷又发出了指令。

  从7时30分至9时,7个作业点共实施了4个波次的人工消云减雨作业,432枚火箭弹,在最后一道防线前生生把那个“顶风作乱”的降雨云团给打没了。

  “其实,第三个波次实施完,雷达回波就已经显示那个云团安全了。但既然已经开打了,干脆就打个彻底。”张蔷说,“把这个最后一股乱云消灭干净,才真正是万无一失。”

  2009年10月1日早7时,天安门广场。

  天还是蒙着一层灰暗的云,东边初升的太阳躲在云背后,朦朦胧胧的只能看见个轮廓——仍算不上一个好天气。

  8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预报:今天北京天气多云转晴,阅兵期间天安门地区能见度大于10公里,对国庆阅兵活动及空中梯队飞行没有影响。

  人们还来不及留意乌云是如何消失的,9时许,一个晴朗朗的天空就呈现在眼前。蓝天、白云,金灿灿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快得就像是舞台切换了背景。

  是的,这一天,这里是全体中国人的舞台。60年激情岁月,一甲子光辉历程,在完美的天气映衬下,尽情呈现。本报记者 董少东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