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中国心律学会和中国心电学会组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广东省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建立的“中国遗传性心律失常救助工程”在北京启动。贫困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将可通过这项工程申请救助,获得医疗费用部分或全部资助。
遗传性心律失常就是具有明显家族聚集性的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离子通道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心脏电活动异常的一类疾病。是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猝死的常见病因,导致猝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速、室颤,其发生特点常常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随即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包括黑曚、晕厥甚至猝死,由于这种疾病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大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严重的致死性,常使患者本人来不及就医,使救治者措手不及,即使有医生在现场如果没有除颤器也是无能为力,因而需要建立遗传性心律失常早期诊断和高危患者筛选的规范化流程。
但目前多数遗传性心律失常经有效药物治疗后,仍有近40%的患者再发心脏事件。而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ICD)是最佳治疗方式,但中国诸多贫困患者无法承担有效治疗(包括ICD)的费用,这也正是该项目所致力之事。
据了解,想获得救助的患者可通过电话(010—88325348或0754—88905482)咨询相关情况。(科技日报)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