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高校官场化让“总督学”堕落成“总掮客”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0年10月21日02:16
  吉林省原“总督学”于兴昌受贿案于日前宣判。这位一度在吉林省教育界位高权重的正厅级“学官”,几年来累计受贿159笔、近千万元,其中除了一笔帮人拿地收取122万元之外,其余皆是受人请托,在高校干部提拔、考试录取、转校、调换专业等事项上出面干预并收受贿赂。这位本该对全省教育系统负有监督之责的“总督学”,却堕落成了省高校系统内专长于利益勾兑的“总掮客”,最终被判无期徒刑,荒唐而又荒诞。追根溯源,高校治理结构的行政化、科层化,校园文化的官场化加市场化,则是最重要的成因。

  归纳法院判决和媒体报道披露的细节,于兴昌收受贿赂集中于2002年到2009年落马期间,虽然在此期间于兴昌并未一直担任省总督学,但其始终处于省高教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等关键岗位,对省内高校厅级干部的提拔任用等事项,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

  如果说于兴昌的腐败方式与一般的腐败案有所区别,则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于兴昌作为“掮客”收取请托者的贿赂之后,并没有向有关高校的相关人员直接输送利益(至少在法院的判决和媒体的报道中均没有提及),而是以一个电话、一个招呼便解决了问题。对此,于兴昌理解为高校领导买他的“面子”,局外人则一眼看穿,看似基于人情面子的帮忙背后,是隐性的利益交换。

  近年来,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已成老生常谈,但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却迟迟不见减弱的迹象。高校校长不仅依然被套上不同级别,而且依然由相应级别的教育主管部门行政任命,校长以下的各级专业或非专业的院系领导,也不得不循着行政化的科层结构谋求升迁。

  高校管理行政化最显著的危害之一,就是高校管理者的非学术化和高校管理结构的官僚化。即使偶有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那样仍然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校长,但能够经受高度官僚化体制的磨炼而仍然保持这份理想的,毕竟难得,否则“根叔”的一番杂糅了网络语言和媒体“热词”的毕业演讲,也不至于被学生们惊为天籁之音。而更可能的后果却是,高校各级管理者在层阶分明且由“上级”一手掌握的行政化体系中,日渐汲汲于官位层阶和与此相应的权力、待遇、生计,却日渐消磨了对教育的理想和激情。而教育理想和激情的丧失,则必然带来高校管理者的犬儒心理和投机心理,当教育在教育者心中不再神圣时,教育资源就和其他各种资源一样,成了可以用于交换的筹码。中国教育界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除了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现实之外,某些掌握教育资源的教育管理者们,刻意利用手中掌握的教育资源,人为营造出一个交易谋私的地下“教育市场”,也是重要的原因。

  在于兴昌涉及的150多起受贿事项中,如考试录取、校内转系等事项,就是这个地下教育市场中用于交换的商品。这些本来在正当渠道内可以得到正常解决的问题,却被各级“学官”们垄断为用于利益勾兑的商品,于兴昌收受学生家长的贿赂、高校官员们买于兴昌的“面子”,他们“出售”的却是学生们本该享有的正当权利。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庸俗化和地下市场化,不仅腐蚀了于兴昌这样的干部,更严重恶化了教育秩序和高校文化,侵害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

  高校去行政化看似千头万绪,但其最根本的一条,在于尽快斩断教育行政权力对高校管理的直接介入。如果于兴昌手中没有对高校官员的评估、选拔、任用权力,他在高校领导那里自然也就没有了那么大的“面子”,也就没有了作为“总掮客”的筹码。

  把高校的管理权交还给高校,固然也未必一定能够彻底根除腐败,但把权力交给与学校休戚与共的校长和时刻监督着校长的教授、学生,总比交给少数几个不受监督的“学官”为好,这是最普通的道理,根本无须论证。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