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三成海派中医流派已经失传 仅能从文献中觅踪影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10月21日05:37

  三成海派中医流派已经失传

  作者 早报记者 肖蓓

  最新调查情况显示,54家海派中医流派中,如今保留较好,仍然活跃在临床第一线的有26家。

  石氏伤科、陆氏针灸、顾氏外科、朱氏妇科、魏氏伤科……海派中医历来以流派纷呈、学术张扬为特色,在清末至民国期间逐步形成内外妇儿伤骨针推等各科流派数十家。

  最新调查情况显示,54家海派中医流派中,如今保留较好,仍然活跃在临床第一线的有26家,11个曾经名震一时的海派中医流派正濒临断代失传,另外17个流派则已失传。

  如何拯救即将失传的海派中医流派?记者昨日从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传承发展处了解到,上海计划在今年年底推进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3年计划,预计在3年内建立10个海派中医传承基地。对于濒临失传的海派中医流派,将尽早整理恢复,并通过政策扶持、培养传人等方法使其后继有人。

  不少中医流派

  仅能从文献中觅踪影

  上海开埠以来,来自江浙等地的中医闯荡上海滩,在这里各逞家技,落地生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派中医流派,已有140多年历史的石氏伤科就是其中之一。石氏伤科由石兰亭先生创立,于1870年由无锡迁至上海,至第三代石筱山、石幼山已名震沪上,誉及江南,有“江南伤科第一家”之称。如今石氏伤科第四代、第五代传人遍布海内外,成长为当地骨伤专业的领军人才与业务骨干。

  2007年,以石仰山先生为主传承的“石氏伤科”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石氏伤科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医流派成功发展的典范。近日,近百名石氏伤科的海内外传人在沪齐聚一堂,召开石幼山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石氏伤科学术思想研讨会,研讨石氏伤科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像石氏伤科发展传承这样好的海派中医流派如今已是屈指可数。谈起海派中医的发展,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方松春不禁感慨,“在西医的冲击下,各科海派中医流派能够发挥各家之长求生存发展传承至今,必须有真本事。令人惋惜的是,不少名震一时的海派中医流派,由于没有出色的继承人而濒临失传,或者已经失传,只能从文献资料中追溯踪影。”

  11家流派濒临断代

  17家已无传人

  为了摸清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现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根据上世纪60年代上海市中医学会和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对本市中医流派和老中医名家的调查情况,对解放初期至“文革”前在本市存在的各科中医流派的承续情况,做了一个初步摸底。

  调查显示,上海中医流派共有54家,目前情况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目前尚有传人的流派共有26家,以石氏伤科、陆氏针灸、顾氏外科、朱氏妇科、魏氏伤科、董氏儿科、丁氏内科等为代表,其中,石氏伤科、陆氏针灸是仅有的两个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派。这类流派仍有学术继承人,医学活动还有传人延续,但多数代表性继承人已经年老,面临传承方面的危机。此外,目前仍有传人的流派中,以家族中直系子弟作为传人的渐渐稀少,除少数流派仍有中年传承者,多数流派的传人为门人弟子。

  第二种濒临断代的流派共有11家,比如姚氏眼科、陈氏妇科、恽氏内科、徐氏儿科等,这类流派的直系传人已无,门人情况亦不清楚。

  第三种已经断代的流派共有17家,目前已经没有传人、学术无法继承,比如费氏内科、王氏内科、沈氏外科、佟氏伤科、秦氏伤科等。

  院校教育应与

  中医师承教育相结合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传承发展处处长张怀琼认为,一些中医流派的失传与临床疗效有关系,大部分断代主要是没有很好的传人。由于传统中医流派大多只传直系子女,而有些子女并没有子承父业,有的子女不如学生做得好,有的传人出国了,一些流派就逐渐衰落了。

  另一方面,千百年来,中医流派都是通过师承教育为主传承的,自上世纪50年代,现代中医以院校教育为主体,虽打破了中医师承教育的门第局限,但相对忽视了师承教育,使用统一教材,也模糊了中医流派的特色。因此,院校教育应与师承相结合。为此,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师承和学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开办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请全国及上海的名老中医来作导师,亲自带学生上门诊、学习经典著作。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