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景德镇成功复烧失传数百年明代葫芦窑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22日15:07
  新华网南昌10月22日电(记者 刘欢 沈洋 李兴文)已失传300多年的明代葫芦窑22日在中国瓷都景德镇开窑,窑工们从窑炉里搬出一件件烧制精良的瓷器。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景德镇的陶瓷考古专家,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说,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见证,在葫芦窑烧制的陶瓷瓷化程度、釉色的光彩和青花的花色都达到了明代葫芦窑的烧成质量,釉面很温润、浑厚,这表明葫芦窑复烧非常成功。

  葫芦窑是明朝景德镇的典型瓷窑,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一直沿用到明朝末年,先后持续使用了300多年。

  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顾问、83岁的老专家余恂铨说,葫芦窑因其外形像葫芦而得名,这种窑炉两端高、中间低,具有热利用高的特点,非常适合青花、高温颜色釉,特别是仿古瓷的烧制。

  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顾问团主持人周荣林介绍说,葫芦窑综合了宋元时期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它容量比馒头窑大,可装烧更多瓷坯;它比龙窑短,更便于观察烧成气氛和窑炉温度。

  但是,清代以来,由于海内外对瓷器的需求量大增,容积较小的葫芦窑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镇窑取代葫芦窑成为景德镇的主要瓷窑。

  “葫芦窑在景德镇使用了300多年,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现在传世的很多明代珍品陶瓷都是经葫芦窑烧成的。”周荣林说,“但是,现代人只能从史料上了解葫芦窑,看不到实实在在的葫芦窑,这不能说是一大遗憾。” 为了保护和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向世界传播中国瓷都陶瓷文化,景德镇市文化局决定启动明代葫芦窑复烧工程。因为曾成功复烧景德镇清代镇窑,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就肩负起这项使命。

  今年1月,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管理处组织专家多方收集历史资料,数次到湖田古瓷窑址、御窑厂遗址和丽阳乡瓷器山明代窑址遗址实地进行考察,并组织研讨会予以论证,最终复现了明代葫芦窑原貌。

  7月,明代葫芦窑窑房在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建造,景德镇古柴窑独门传人、68岁的余云山为明代葫芦窑挛窑。“挛窑”是瓷业俗语,指的是砌窑和补窑。景德镇目前仅有两位“挛窑”师傅,年龄都在65岁以上。

  余云山说,他们依据明代葫芦窑遗址遗存、《天工开物》的明代葫芦窑插图及说明文字进行挛窑。他说,挛窑使用的窑砖和挛窑泥均为传统材料,并运用传统技艺专门制作,充分体现了“用科学精神传承瓷都文化遗产”的原则和理念。

  周荣林说,这次修复的葫芦窑依照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葫芦窑的型制营造,窑炉长9.2米,每次可烧40担瓷坯,容积为镇窑的八分之一。

  余恂铨告诉记者,共有300多件陶瓷放在葫芦窑中烧成,主要是青花、高温颜色釉和仿古瓷,最大的是一件60厘米高的青花尊。19日上午开始点火,烧成时间约18小时。

  特意从台湾来到景德镇,并为明代葫芦窑复烧点火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处长蔡玫芬说,她是被葫芦窑吸引到景德镇来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陶瓷珍品有很多是葫芦窑烧制的,能亲眼目睹葫芦窑复烧成功非常高兴,”蔡玫芬说,“景德镇的有识之士探索古代陶瓷烧制方式的精神应该得到鼓励。”

  此次重建的葫芦窑还成功再现了明代景德镇特有瓷窑烧成实景,是一座让人们了解明代陶瓷生产的活的博物馆。同时,通过复烧葫芦窑,葫芦窑的挛窑技艺、烧成工艺也在动态生产中得到传承。

  20日举行的2010年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仿古瓷受到热捧。由景德镇华弘陶瓷企业有限公司制作的仿清代青花缠枝莲如意双耳尊以52万元人民币成交,而另一件仿清代的粉彩山水福桶尊成交价高达15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本次艺术陶瓷拍卖会的最高价。

  业内专家认为,按照明代挛窑技艺营造的葫芦窑非常适合烧制明代仿古瓷,在仿古瓷日益受到热捧的今天,复烧明代葫芦窑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中国瓷都景德镇具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历代典型瓷窑包括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和清代镇窑。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说,他们还将择机复烧元代馒头窑和宋代龙窑,创造历代典型瓷窑跨越时空、同燃窑火的盛况。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