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辉煌十一五 共话新蓝图 > 建言“十二五”评论

“十二五”规划三重解读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2010年10月22日23:51
  编者按/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与以往若干个五年规划相比,这一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有哪些新的思路和方向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上期本报以“十二五”规划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为题,约请政府经济政策智囊对有关话题进行解读,本期将对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以及相应市场机会做进一步分析,敬请读者关注。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以往历次调整意义有何不同?提高国内消费需求的现实路径在哪里?此次规划的思路是否从国富转向民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就此表达了他的观点。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义何在?

  经济结构要调整,不是一般性的调整,而是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即要求全党全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推行这一重大的转变。

  《中国经营报》:“十二五”规划中哪些是最值得关注的新提法、新内容?

  张文魁: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并在五年内取得重要进展,是这次全会的一个新提法。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就是把结构调整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以前从来没有提到这样的高度,也就是说,结构调整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从现实层面上讲,转变增长方式说了二十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说,1994年正式提出“转变增长方式”,后来再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用词换来换去,但总的来说都是转变方式,大家也不知道怎么转变,觉得比较空,这次是很明确地要集中到经济结构调整上来。第二,经济结构要调整,不是一般性的调整,而是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就像当年讲的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一样,即要求全党全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推行这一重大的转变。

  《中国经营报》:那战略性调整又意味着什么呢?

  张文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意味着经济增长由原来过多地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逐步转向内需拉动,特别是国内消费拉动。过去多年,尤其是2004到2008年,中国经济年增长率都是10%以上,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第二,应该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实现突破。消费需求怎样才能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因素呢?归根到底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消费需要钱,所以在收入分配上,国家应该会力度比较大,以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同时也会有惠及民生的实质性行动。第三,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会有比较大的进步,一般制造业要提升水平,更要发展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新兴产业,这类新兴产业我们与发达国家往往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还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优势,比如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等。第四,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方面的调整,既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又要推进新型城市化,特别是让符合条件又有意愿的农村人口更多、更好的转成城市居民,走新型城市化之路。

  提高消费需求的现实路径在哪里?

  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他们的消费意欲就会提高,购买力就会增强,而且这样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更能体现社会公平。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十二五”规划里没有再直接提到GDP,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这种考核方式没有了,那么对地方经济发展怎么准确衡量?

  张文魁:实际上“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时,还是有GDP指标的,但相对过去几个五年计划,这一次有关GDP增速的指标显然有所淡化。第一,GDP正常增长速度已经很快,“保八”比较容易了,不需要特别使劲了。第二,也是有意强化结构调整的意义,弱化GDP增长本身的意义,结构调整是一个首要的战略性任务,相比之下,GDP增长只要维持稳定的水平就行了。

  其实在四川等地已经明确提出不考核GDP了,至于地方官员政绩如何考核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要看看中央能不能采用新的标准,比如社会发展水平、入学率等等。我认为靠GDP指标来考核官员,本身就是很可笑的。国外都是看选票,官员获选上台要公布一个施政纲领,到任期届满时,百姓看你做没做到当时的承诺,做到了再给你选票连任,没做到就选下去。GDP只是一个简单的指标,国家淡化这一指标的意义,并非把这个指标取消了,只是以后可能不再只有单一的GDP指标,还有别的指标。

  《中国经营报》:“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明确目标,但如何实施似乎还没有清晰的路径,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方法和措施?

  张文魁:常言道“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目标怎么落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比如说,提高消费需求要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的切入点,这就涉及到最大的问题:钱从哪里来?提高普通居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实际该如何操作?到现在为止,我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可行的政策措施。公务员加工资当然没问题,事业单位加工资也没问题,国家都可以发,但大多数企业员工的收入怎么提高?提高的话,市场能不能接受?这都不能不考虑。否则最后还是投资和外需起主要拉动作用,消费需求并没有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也一样,战略新兴产业可能规模上去了,但并不一定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一些“硬件”像GDP增长等相对容易实现,但“软件”如收入分配等仍是难题。我认为,只要政府真正去干,还是大有可为的。老百姓之所以存钱,就因为对未来养老、医疗、教育等不确定性支出的担忧。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他们的消费意欲就会提高,购买力就会增强,而且这样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更能体现社会公平。以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实力,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是肯不肯做的问题。

  转型思路是否从国富转向民富?

  “十二五”规划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实就是从国富到民富的思路转变,如果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让经济增长惠及于民,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中国经营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出现哪些新的市场机会?

  张文魁:无论制造业的改造提升,还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推进现代能源产业和海洋经济,都会带来很多的机会。“十二五”期间服务业也会大发展,比如说这次就有一个新亮点,把文化产业提高到未来支柱产业的地位,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较低,只有40%上下,而工业比重很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大力加强服务业,改变工业与服务业比重失调的现象,这一过程中会涌现很多好的投资机会。

  《中国经营报》:但地方政府发展服务业远没有发展工业那样冲动。

  张文魁:这个很好理解,工业能收多少税收,服务业才能收多少税?比如办一份报纸每年才交多少税?一个大的工业企业年产值不下百亿,税收就可能是10亿元。服务业主要是富民,而工业是富国。政府以前首先想到的是富国,所以重点发展大的工业项目,这样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都会高。但很多人没能享受到这种收益。比如投资修路,那些包工头们会受惠,普通百姓得到的直接好处有限。

  “十二五”规划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实就是从国富到民富的思路转变,如果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让经济增长惠及于民,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如今,国有企业每年利润一万多亿,国家还是有很多资源可以办这些实事的。我想今后的居民收入分配上,第一要公平增益,第二要更多照顾基层和弱势群体。“十一五”规划今年收尾,“十二五”规划明年开局,大家还是寄予很多期望的,希望这些新的规划思路,都能得到贯彻落实吧。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