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10月23日电 (杨亚非 周长征 徐金波)30多年前,长江水利委员会曾两度组织江源考察,探清了长江的正源,改写了世界江河的排序。30多年后,长江水利人再次踏上江源之路,重新审视这大江之根,将从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地理、冰川、气象、地质、江源区地球空间信息变迁等九个方面揭示江源的发展变迁。
22日,考察队在长江委主任蔡其华率领下,一行24人自武汉赶赴西宁。蔡其华表示, 早在1976年和1978年,长江委曾先后两次组织开展江源考察,弄清了江源区的基本情况,确立了长江的源头,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成果,为长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变迁,江源区的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自然和各种人为因素使江源区局部水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生物多样性有所消减。通过开展江源综合考察,对江源区水文、气象、地质、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观测和研究,进一步了解江源现状,揭示江源区水系、冰川、水资源、覆被、水生态、水环境等的变化规律,探查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对于加强江源保护和流域管理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次考察将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深入开展长江源头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和气候效应的探查与研究,进一步增强对江源基本情况的认识和环境变化的了解,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正确处理需求与承载能力、近期与长远之间等治江工作中的重大关系,科学提出江源地区水土资源保护的目标、标准、技术路线和方法,明确今后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努力推进水资源及以水体为重点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为维护健康长江、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对策。
本次江源考察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江源区干支流有关断面进行水位、流量等监测,基本掌握江源地区水资源现状,并通过与历史监测结果对比,分析人类活动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江源区水资源量的影响;根据江源区干支流水文站测验资料、以往调查成果和本次水文测验资料,分析江源区水资源量的演变趋势;调查江源区水、陆域生物及其生境等,全面掌握江源区生物资源现状、生态环境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等;对水质、底质等进行监测调查,了解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人类活动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环境的影响,探查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了解掌握江源区自然地理条件、自然灾害等情况,分析各区域自然要素和组合规律、生态环境现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反映生态环境的新变化,为制定治理对策提供依据;考察了解冰川的特点、形成机理以及分布状况,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提取冰川分布数据和变化趋势;通过对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的观测,了解江源区的气候特征,提出气象观测报告;掌握江源区地质环境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地质环境随气候变化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地质依据与建议;利用3S技术,采集、收集江源区历史和近期地形资料、卫星影像,结合其他专业资料,开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揭示江源区水系分布、冰川分布、覆被覆盖变化规律等,开展江源区地球空间信息变迁监测与研究。
据悉,考察队将由西宁转格尔木,稍作休整后,过沱沱河、尕尔曲、雁石坪,到雀莫湖大本营,最终抵达江源。考察历时约10天,共有长江委和青海省有关部门和单位约90人参加。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