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北马让我始料未及,一是遭遇了举办30年来最恶劣的天气,全程大风大雨低温,全身几被冻僵,眼前一片模糊;二是从本欲放弃到越跑越快像“骑”着“嫦娥二号”进了3小时,跌宕起伏,极富有戏剧性。
“如遭恶劣天气,或将放弃北马” 10月23日,我在博客中如是写道:“天气预报说,明天大降温,6到14度,5-6级西北风,小雨。北京的五六级风不同于海边城市,那是相当的厉害。要想在这样的天气中跑出好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明天将视情况决定参赛与否。”
北马本来是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举行。但是今年因故推迟一周,从17日改到24日。天有不测风云,已进入深秋的风云更是难测。一周后,迎来了大降温、大风大雨和比赛成绩的大幅下降。
想放弃北马,还有一个原因——后期训练不佳。9月份,训练一度达到高潮,继夺取单位运动会1500米冠军后,万米跑到38分54秒,半程85分56秒,均速4分04秒,28公里116分05秒,均速4分08秒多;然而,10月份开始走下坡路,30公里最快才2小时07分31秒,均速4分15秒。最后一周,在北戴河培训,跑步时间被大量压缩,速度也越来越不行,最后一次跑3000米居然用了12分15秒,几乎让我对自身实力产生怀疑。
23日中午,老婆陪我去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领了参赛物品,见了N多跑友。“照目前来看,进300希望不大,但进310又绰绰有余,10分钟的差距其实很大很大。”我写道。恰逢30年一遇之天气,更有了托辞。
“跑还是不跑?”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大马后,训练了半年,即使在最闷热的三伏天,也没跑休,掉下的汗水足以汇成细流,浇灌无数草木。
仓促上阵,起跑2公里损失1分钟 思想转变源于当天的《新京报》。据称,今夜雨,明天晴,下午才起大风。其实,我最怕的是大风,平素遇到大风多半跑休。看了这则详细的天气预报,我有了点底气,开始做好比赛的准备。
24日清晨4点多,撩开窗帘,发现外面小雨淅沥,但树叶纹丝不动。6点15起床,穿上阿迪达斯中华区送给我的装备——红色田径背心、马鞋,爱世克斯短裤,再披上在亚洲田径锦标赛上采访时发的一次性雨衣。6点40,小跑出门,招来多少惊异的目光。
在天安门东地铁站旁的厕所遇到李宁跑友堂副堂主飞鸿。解决完问题,挤进茫茫人群。来得有点晚,在离起跑线大约三四十米的地方,挤不进了。往年,我的位置都比这个靠前。表面上就那么几十米,实际上每跑1米都要付出一两秒的时间。
更严重的是,我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往届都是8点专业运动员起跑,8点15分业余运动员起跑。我想当然认为本届也是如此。但没想到,本届改成了8点统一起跑。因此,当枪声响起时,我还在悠闲地想象着专业运动员疾驰的身影。
人群开始向前漂移,我以为移到专业运动员起跑线的地方就会停下。但是,我错了,人群在继续移动,且有加快的趋势!此时,我的高明305还没有打开,红牛还没来得及喝,雨衣也没撕掉,但战斗已经打响了!
就这样,仓促上阵,边跑边喝了一罐红牛,扔了一罐红牛,三下两下将雨衣撕下,把高明305打开。阴雨天气,高明305搜索卫星信号比较慢,那就慢跑等着吧。好在,经过天安门城楼时,信号来了。
不过,失去了起跑点的计时,又在人海中错过了1公里路牌,直到2公里才计时,这时已经耗掉9分34秒。如果正常起跑,顶多花8分30秒,这就意味着损失了1分钟!对于分秒必争的比赛,这个数字并不小,为此,我后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栉风沐雨跑,跟着兔子行 前几公里基本属于肉搏战,前后左右都是人,溅起的水四处飞散,貌似在障碍跑中的水坑中前进。头是湿的,刚开始还用手擦拭额头上和嘴上的雨水,但永远都抹不完,后来麻木了,索性不抹了。眼睛里湿漉漉的,眼镜的镜片自始至终都是模糊的,像雾里看花。鞋子也晚节不保,就像光脚泡在水里。
乱战,到处是乱战!谈不上配速,谈不上匀速,能跑多少心里没底,用了多少时间,当时也只知道个大概,后面的数据都是回去后根据高明305和打印的终点成绩推算出来的。我只知道,2公里后渐渐加速,第三公里跑到4分20秒,第一个5公里居然用时22分54秒!
赛会安排了红色气球的300兔子,但早跑到前面去了。李宁跑友堂没有300的兔子,只有310的。人群中,兔子之一阿贵戴着头巾,拿着旗帜,很敬业地按照4分20多秒的速度跑进。那会,我压根儿不敢想300,就跟在他后面,也不靠前,倒也轻松。第二个5公里用时20分50秒,10公里共用时43分44秒。
一两公里后,我们追上其他几只兔子。“你可以跑快点!”阿贵说。我感觉身体有劲,步履轻松,就逸出队伍。一会,撵上最后一只孤独的兔子段小华,“他们都在后面”,我告诉小华,他于是减速。李宁跑友堂的高手们都当兔子去了,咱只能另择枝桠。
越跑越快,不放弃最后一线希望 途中,相继和几位跑半程的小姑娘同跑,一问,是体校的。“好冷!”一位小姑娘说。她问我配速,我说4分15秒左右吧,并让她坚持几公里,16公里后再加速。不过,她体能有限,慢慢掉了下去。
接着,撵上了堂主刘永成,他能跑到这个速度令我意外,因为他受伤后一直没恢复过来;还撵上了跑吧的平凡的世界,我们去年在北马中同跑过好几公里;有一位跑友追上来问:“你是荒城吧?我是王江普,能看到你太高兴了!”他常在我博客上留言、鼓励。
就这样,第三个5公里用时20分46秒,15公里共用时64分30秒;第四个5公里用时21分,20公里共用时85分30秒;第五个5公里用时21分30秒,25公里共用时107分,其中半程用时90分07秒;第六个5公里用时21分,30公里共用时128分。
“能进3小时吗?”直到这时,我仍然持怀疑态度。按照常理,30公里如果不能跑到126分,进三基本无望。今年大马30公里的速度与这惊人的一致,结果跑到了3小时04分42秒。不过,我没有放弃,争取跑好每一公里,并尽量将其控制在4分16秒以内。
在漫长的赛道上,继续和跑友们相遇。追上一位穿蓝色套服的小伙子,他叫了我一声,原来是新百伦的签约者刘可讯。接着,和跑吧的一位高个跑友交替争先。第二次相遇时,得知他是齐都跑吧的鹿军。“稳住这速度,就能进三!”我说。
其实心里没底,谁能保证后程不掉速?35公里到40公里,那可是有名的鬼门关。
跑友的鼓励,就是最好的兴奋剂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恶劣。风力在加大,尤其向北行进时,顶着风,速度明显下降,好几公里都在4分16秒的边缘徘徊。而不逆风时,一般能跑到4分10秒左右。雨越下越大,小雨成了中雨。
赛道上有好几座桥,我上桥时略为减速,下桥时就加速跑,以将上桥的时间弥补过来。同时,像训练时那样,每公里快跑两三百步,并默数步子。下雨的唯一好处是出汗不多,补给次数自然减少,估计也就三次,节省了不少时间。
32公里用时136分36秒,仅比大马快20秒。“顶过这几公里就好了!”鹿军有时给我递水,有时给我领跑,还谈到了我常用的倒金字塔跑。这又激发了我的自信,让我想起练倒金字塔跑时越跑越快、所向披靡的场景。
最后几公里,我开始采取倒计时的办法。即将进入奥森时,赶上新百伦的另一高手乐跑者,这倒是意外的惊喜。此前,我曾在他博客留言:“小心被我追上。”没想到成为现实,呵呵。更没想到的是,著名的千里马、仅头顶上留着一簇短发的马亮武也被我追上。
奥森弯道过多,随时要调整速度。脚有点发热,腿部肌肉僵硬,可能局部有拉伤。手被冻僵,摁高明305都费劲,后来干脆停留在即时配速那一页。但是,都跑到这个份上了,成败在此一举,那是全然不能松懈的!再苦再累也要撑!我不大提倡毅力和意志,认为那是体能透支后采取的非常措施,会伤身体,但这次靠的就是这个。
第七个5公里用时21分09秒,35公里共用时149分09秒;第八个5公里用时21分33秒,40公里共用时170分42秒。
在中央景观大道上,实力强悍的鹿军已加速离去。我跟在上海跑友老吴的后面,展开最后2.195公里的角逐。速度提到4分10秒以内,2公里用时8分19秒。最后200米跑进田径场,冲刺!我超越老吴后又被他反超,并快我一个身位撞线。这200米用时43秒。跑跑颠颠、鹿军等先到终点的跑吧兄弟们围上来,向我祝贺。
打印的成绩显示:2小时59分43秒!多悬啊。实际上,我高明305的计时并不准确,比大赛时间快,估计提前鸣枪了。这也让我在赛时产生错觉,认为后几公里进三的时间比较宽裕,保住4分20秒即可。好在每一公里我都没有懈怠,紧赶慢赶,赶了个巧。
多年后,也不会忘记这次马拉松 恶劣天气曾拖垮德军,导致希特勒重蹈拿破仑覆辙。“天气肯定成为了赛后人们谈论的焦点,今年的北京马拉松可以说是北京马拉松历史上最恶劣的天气环境,不但天冷,而且中雨,让运动员耗费了不少的体力。最终跑出的成绩是北京马拉松历史上仅次于1995年的第二最差成绩。”有媒体如此报道。
往年的北京马拉松男子组冠军的成绩多半在2小时08分多,而本届赛事的男子组冠军斯拉杰跑了2小时15分45秒,他说:“我本希望今天可以跑出更好的成绩来,但是除了下雨之外,我的腿也很疼,所以最后能获得冠军我就已经很满意了。”亚军泰斯也说:“我为比赛进行了很多的准备,希望有好成绩,但是对于这种天气我无能为力,我们只能接受现实。”
对于我的意外进三,北京业余马拉松高手赵全明说:“训练得好,想不进三都不行。”真正的马拉松战士能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能面对各种极端天气。零下20度时,我在海拔2000多米的兰州市区第一高峰兰山上踏雪奔跑;多次在骤雨中训练,浑身冰凉,汗水与雨水根本分不清;虽然不大喜欢在风中跑,但在冬训时的京城,总避免不了逆风飞扬。
艰苦训练是一切的基础。北马前40天,我跑过9次半程以上距离,其中30公里以上3次,最长的一次是陪老婆慢跑了19公里后再中速跑17公里,共计36公里。倒金字塔跑、5000米重复跑等速度训练更是不计其数。
前段时间看过一部电影,叫《冰峰168小时》。它真实讲述了来自英国的两名登山者的遭遇:乔·辛普森不慎跌下冰山陡坡,摔断右腿,下面是万丈深渊,向上无法攀爬。同伴西蒙·耶茨用救生绳拉住他长达数小时,但无力回天,且极可能一起坠亡,无奈只得割断绳索。乔·辛普森掉进了一个狭窄的冰缝,危机重重。但他凭借难以想象的求生本能,一步步爬出冰缝,终于逃出生天。
极端环境如果不能避免,那就只能去适应。我很庆幸,战胜了惰性,反抗了绝望,完成了一次精神和肉体的洗礼。多年后,即使老去,也将铭记这次特殊的比赛——第三十届北京马拉松、我的第九次全程马拉松。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