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第13号台风“鲇鱼” > 台风“鲇鱼”评论

评论:海峡两岸进一步合作可以从防灾减灾开始

来源:上海商报
2010年10月24日23:55

  两岸进一步合作可从防灾减灾开始

  提要:在防灾减灾领域建立沟通与合作机制,正是于两岸人民福祉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两岸当局理应摒弃顾虑,放下成见,积极推动、促成这件大好事。

  行踪飘忽、威力强大的台风“鲇鱼”游走台海,给两岸均造成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在台湾,“鲇鱼”虽仅是边缘扫过,也造成暴雨、泥石流、公路塌方,并致使至少11人死亡,26人失踪;在大陆,“鲇鱼”造成福建漳州9县80乡约63万人受灾,倒塌房屋453间,直接经济损失超15亿元,数千渔船损毁。

  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具有威胁范围大、破坏力强、防灾减灾难度大的特点。根据各国防灾减灾经验,应对这类自然灾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周边国家、地区建立共同防灾机制,进行及时、充分的灾情信息通报、交换,并在必要时相互给予支援、帮助。

  台风也好,海啸也好,都不是在同时、同地发生的,而是有先后、有次第,由近及远地扩散影响,如果相邻国家、地区灾情通报及时,就能为不少地方和民众争取到更多宝贵的预警、避险时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天灾所带来的人祸。反之,前者已罹灾祸,后者懵然不晓,结果可想而知。

  大规模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灾情监控和评估,都是全球性难题,各国、各地区依靠一己之力,很难尽在掌握,惟有集各家之力统筹协调,合力应对,才有望战胜天灾,减少损失。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由于周边各国缺乏防灾减灾的沟通协调机制,东印度洋的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等地已受灾几小时,西印度洋的毛里求斯等国却仍毫无察觉,结果被“远道而来”的海啸打了个冷不防;而2004年9月,加勒比飓风“伊万”横扫加勒比诸岛国时,由于各国汲取不久前另一个飓风过境时的教训,早已建立起跨国防灾减灾的信息交流机制,结果在周密的准备和迅速的信息通报下,各岛国的损失都较轻微。

  台湾地处台风由海向陆的要冲,“台风”之名即由此而来,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抗灾、防灾和灾后重建经验;大陆近年来技术进步迅速,且是全球屈指可数、拥有自己气象卫星的国家,两地又都饱尝台风等恶性自然灾害之苦,正所谓同病相怜,同气相求,取长补短,合则两利,具备合作防灾减灾的基础。

  近年来两岸关系有了一定发展,“三通”业已实现,经济和投资交往也日益频繁,但由于政治的、历史的种种原因,进一步的合作仿佛遇到了看不见、摸不着却确实存在的墙。而且,以往的两岸合作基本上都是条约形态的。即便是ECFA这样两利的好事,由于涉及利益分配,依然有可能被许多政治力量拿来说事。防灾减灾是人道性的使命,是超越政治纷争、思想分歧的纯公益性工作,在这个领域加强台海两岸沟通、交流与合作,既可以造福两岸民众,减少彼此人员、财产和建筑的损失,又可在最少争议、最不容易引起误会的领域加强交流,密切感情,增进两岸的互信、互动,为两地同胞的进一步交流和深化关系,打下良好的伏笔。

  我们常说,只要有利于两岸人民福祉的事,就坚决去做,在防灾减灾领域建立沟通与合作机制,正是于两岸人民福祉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两岸当局理应摒弃顾虑,放下成见,积极推动、促成这件大好事。

  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印度洋沿岸国家痛定思痛,建立了环印度洋地震海啸综合监测体制和各国信息交流的平台,参加这一体制,并经常进行防灾减灾信息交换的,包括一些关系不太好的国家,如二战后打了多次大小战争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伊万”飓风横扫加勒比海时,素来关系敌对的美国和古巴,以及古巴政府和美国在古巴所设立的关塔那摩基地间,也都进行了频繁的气象情报交换,美国向古巴提供了卫星云图和电脑分析资料,而古巴则向美国和关塔那摩当局提供了气象雷达获得的信息数据。这些彼此隔阂、敌对的国家和地区,尚能在大规模天灾面前选择合作,台海两岸同文同种,自应不后于人。

  时近深秋,台风肆虐的季节即将过去,也许此时此刻,正是两岸商讨并建立共同防灾减灾机制、甚至建立一同工作的类似联席会议机制的大好时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要各方齐心协力,也许不用很久,两岸就能在防灾减灾中获益;也许,稍久一些,两岸还可能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加强互信、互惠,彼此收获更大的融合空间。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