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地质条件优越
水库蓄水是否会引发地震是一个敏感话题,也是三峡工程蓄水175米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读者对三峡工程的抗震情况有一些好奇与疑惑,9月7日,记者在三峡工地专访了水工结构抗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先生。
陈厚群院士说,三峡大坝的抗震是很安全的。第一,三峡大坝坝址所在的黄陵地块地质上是很稳定的,坝区的基本烈度定为Ⅵ度,地质条件很好。第二,三峡工程的设防标准很高,虽然坝区的基本烈度定为Ⅵ度,大坝是按Ⅶ度设防的,因为三峡工程很重要,三峡大坝抗震设防标准比规定还高。第三,按照设计标准,对三峡大坝的抗震安全性进行了很详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75米的正常水位时,遇到设计地震,三峡大坝是安全的。这个结果经过审查,得到批准。最近中国工程院对三峡工程进行的阶段性评估,也肯定当时对设防标准的论证和工程抗震设计都是合理的。所以,蓄水到175米,三峡工程的抗震安全也是有保证的。
三峡坝址的地震地质条件是相当优越的,三峡大坝抗震设防标准留有充分的安全裕度,同时,由于三峡工程的重要性,三峡大坝的抗震研究比较深入。因此,可以认为,三峡大坝的抗震是安全的。这个经过全国很多专家反复论证的结论应是可靠的。
水库地震不会影响三峡工程安全
陈厚群院士说,在三峡工程的论证阶段,我国专家对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水库地震问题进行了大量工作和深入研究。三峡库区广泛出露石灰岩,库段内有仙女山、九湾溪、高桥等断层,当年论证的时候就认为,水库蓄水后会引发一些水库地震,但震级不会超过5.5级。就是按最大6级震级估计的话,到三峡坝区也不会超过6度,而三峡大坝是按7度设防的。
从地质构造和岩层条件分析,三峡库区干流可分为三个库段:从坝址至庙河为第一库段,段内无区域性和地区性断裂分布,地震活动微弱,结晶岩体透水性弱,不具备引发较强水库地震条件。从庙河至白帝城为第二库段,库段内有仙女山、九湾溪、高桥等断层。这一段库区广泛出露石灰岩,岩溶发育,不能排除局部地段产生水库地震的可能。白帝城以上为第三库段,地层由砂页岩、泥岩组成,透水性弱,断层少,规模小,地震活动微弱。在某些库段,虽也有灰岩分布,但不具备引发较强水库地震的条件。
陈厚群院士说,近坝区的16公里范围之内,不易发生水库地震。要发生地震,主要在秭归—巴东这一段,所以这一段是重点监测区。早在三峡水库蓄水以前,相关部门就按照要求设置了24个台站的数字遥测台网,这个监测台网当时在全球都是先进的,在国内更是一流的。水库地监测台网运行很规范,工作做得很细致。三峡分期蓄水到135米高程、156米高程、及2008年开始的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对库区的地震活动性一直都在严密监视中。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每次水位提高,表层岩体应力会有所调整,库区有溶洞、老矿洞等存在,因此在蓄水位升高时,地震的频次会有所增加,但震级不大,迄今所发生的水库地震,都在重点监测范围之内,且远小于论证预期的,绝大部分是震级小于3-4级的浅层小震,不会造成损害。
陈厚群院士说,发生水库地震要有很多条件,世界上现有几十万座大坝,真正发生水库地震事例的不过100多个,而且其中一些事例是否与水库蓄水有关还存在争议,被普遍确认的不到一半。这个比例是很少的。三峡试验性蓄水已经两年了,随着水位上升,微震会增加,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岩溶、矿洞分布地区、震级小于3级的浅层微震。2008年11月发生在秭归的4.1级震级也远低于预期值,那是截至目前为止最大的一次。相关部门都密切关注2010年三峡蓄水,水库地震监测台网记录完整规范。总的趋势是,今年汛期的地震日频度小于2009年汛期。
三峡工程进行175米蓄水以前,对三峡枢纽工程的抗震安全、水库地震安全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论证,并通过了国家验收。蓄水到175米,也可能因为水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微震频度会有所增加,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会发生4级—4.5级地震,但不会超过专家论证的预期震级。
175米蓄水非常必要
陈厚群院士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至175米对工程的全面检验、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隐存的问题,保证今后正常运行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关各方对蓄水准备工作都非常认真,非常慎重。试验性蓄水涉及到库岸稳定、地质灾害治理、地震、枢纽工程安全、航运、防洪等方方面面,关系到很多部门。试验性蓄水期间,通过众多部门互相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方面,相信会为今后正常运行积累十分宝贵的经验。在水库优化调度上也积累了经验。特别是今年汛期,面对每秒70000立方米大流量的洪峰,三峡工程发挥了非常明显的防洪效益,通过削峰和错峰,减轻了下游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三峡工程有220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今年汛期可说只是初露锋芒。此外,今年汛期,三峡电站第一次所有的机组满负荷发电,最高一天的发电量达4.3亿千瓦时。航运也有相应改善。
加强蓄水期间监测工作
当记者问到在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应当重视哪些工作?陈厚群院士表示,他对这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有限,只能谈一些个人的初浅想法。他认为,首先,要抓住试验性蓄水的宝贵机遇,加强各方面的监测。
比如,对库区的库岸稳定的监测。水位升高后,在库岸再造过程中出现局部不稳定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三峡库岸本来就不是很稳定的。在135米、156米高程蓄水过程中,都曾出现过一些有关库岸稳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预料之中的。从报道中了解到,国家投入了很大力量,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对库岸作了勘查,对有问题的库岸,分三期进行了治理,同时,库区设有二百多个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站,有三千多个群策群防站点。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没有发生太大的地质灾害和伤亡事故。再如,要加强加密库区泥沙、地震和枢纽工程运行的监测,及时整理上报各项监测资料,并在各有关部门间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进一步加强分析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试验性蓄水期间的各项监测资料,对验证三峡工程的设计和论证结果,以及今后的正常运行和调度,也都是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料。
陈厚群院士对三峡工程完成175米试验性蓄水工作充满信心。他同时认为,对175米蓄水工作要非常慎重,因此,在蓄水到170米高程后,不妨把蓄水速率适当稍放慢一点,以便周详分析研究各方面的监测资料和情况,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充分的估计,各部门和地方各级能把应急预案做得更好,稳扎稳打,确保175米蓄水工作安全、顺利地完成。(中国三峡工程报)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