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三峡大坝175米蓄水 > 三峡蓄水消息

三峡防洪处长经历三次蓄水 称这次压力不大(图)

来源:重庆晨报
2010年10月26日05:46
三峡运行管理局防洪处处长亲历三次标志性蓄水 王海接受本报采访。 记者 李斌 摄
昨日拍摄的长江三峡库区湖北巴东杨家棚水位标尺。新华社发


  135米,156米,175米

  三次蓄水我都在

  这次防洪压力不大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王海还在办公室里忙着。他是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防洪处处长。正值175米试验性蓄水最关键的时候,王海一点儿也不敢懈怠。

  从2003年的135米蓄水,到2006年的156米蓄水,再到现在的175米试验性蓄水,三峡工程这3次标志性的蓄水,王海都是亲历者。

  对很多人来说,能在大坝坝顶上见证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到175米,是一种难得的机遇。王海也想去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135米蓄水

  大坝上游的漂浮物好厚

  2003年2月,王海从葛洲坝电厂调到当时的三峡总公司,也就是现在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当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到135米。几乎不用回忆,王海就能“回放”当时的情形:“蛮闹热!来蛮多记者!可惜我在现场看了一下就回办公室了。”王海用的普通话里,偶尔蹦出宜昌话。

  那段时间,王海几乎24小时在办公室值班。135米蓄水时,双向五级船闸还未投用,永久船闸停航60天,每秒的下泄流量才3400立方米。

  “我们之前做了很多预案,但是因为是第一次标志性的蓄水,还是有点紧张。”王海承认。

  因为135米蓄水,王海第一次坐船到了涪陵。他此行的目的是“巡库”,即135米蓄水到位后,立即乘船溯流而上,查看沿途的地质情况、水质、漂浮物等等,以便及时整治、清理。

  “你采访过135米蓄水,晓得当时大坝上游的漂浮物很厚,现在很少了。”曾经,大坝坝前堆积的漂浮物,人可以安全地站在上面而不至于落水。

  156米蓄水

  重庆船只在茅坪港积压

  正是175米试验性蓄水最关键的时候,王海在他的两个办公室之间来回跑。一个办公室在集团公司总部,位于宜昌市区内。另一个办公室在坝区,距宜昌城区30公里。

  2006年156米蓄水前后,王海也同样来回跑。蓄水前,他和同伴为了做蓄水相关方案,再一次从宜昌溯流而上,调查地质灾害、库区水质等情况。

  “最主要的还是研究。”王海研究的核心是水文和气象资料。并要根据研究结论,提出156米蓄水的防洪方案,报国家有关部门、机构批准。那段时间,王海被海量的资料淹没。堆在他面前的水文和气象资料,其中部分是清朝的。

  “最早的是1877年的。”王海笑着说,研究100多年以来的长江上游水文、气象资料,把自己都研究成“老古董”了。

  蓄水期间,“坐办公室”的王海经常到大坝现场去,了解正在进行完建的五级船闸———蓄水156米,船闸第一闸首的底坎加高。“那段时间,从重庆来的船还是有些积压在坝区上游的茅坪港。”王海说。

  156米蓄水到位后,王海照例“巡库”。这一次,他溯流而上到了长寿。“没有再往上游走,回水到了长寿,但是朝天门到铜锣峡的航道还有险滩。”

  175米蓄水

  想带老婆娃儿到重庆

  蓄水已成为王海工作的一部分。不过,135米和156米蓄水,他还是在蓄水到达目标水位的当天留影纪念。

  “明天也要去照一张,说是留念也好,其实也是一种资料。”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王海都把自己和大坝框进了同一个镜头里。

  “这次175米试验性蓄水,防洪的压力不大。”即便如此,王海几乎每天都要到大坝去看一看,了解最新的动态。

  从9月10日175米试验性蓄水开始,隔不了几天,王海会坐船溯流而上查看一段江岸,“主要是查看库岸、地质灾害、水质是不是有变化这些情况。”

  135米和156米蓄水后“巡库”,王海都没能到重庆主城。

  他早就想好了,175米试验性蓄水到位后,找个时间,带着老婆、孩子,还有跟他们住在一起的岳父岳母,坐船到重庆去走走,看看。

  特派记者 杨光毅 宜昌专电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