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海地地震救援障碍重重 > 海地地震消息

海地震后九个月伤痛难愈 救援反令经济扭曲(图)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0年10月30日00:31
9月29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市区,一名男子拄着拐杖等待穿越马路。
9月29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市区,一名男子拄着拐杖等待穿越马路。

  曾经收治过万灾民的太子港圣心战地医院如今已遭废弃。
  沦落的海地中产阶级艾迪把自己贩卖电子产品的路边摊称作"电子大世界"。

  脆弱的卫生系统

  仿佛是一个怪圈:一次又一次,海地遭受灾害,然后接受不带任何长期建设目标的海外救援。这些救援与海地政府无关,也与民间机构无关。从腐败的政府官员、沆瀣一气的精英群体,到好心却自以为是的围观者,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地震夺去了至少25万人的生命,太子港沦为一片废墟,超过100万人无家可归。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打破以往的恶性循环,真正地重建海地。

  这场大地震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与同情,国外的救援当然不是做无用功,但这些都没有、也不能为人们创造就业机会。最能突显这一困局的,莫过于海地的农业和私人医疗机构了。

  混乱的太子港几乎每个角落都挤满了帐篷,130万的帐篷居民散布在残垣断壁之间。其实,他们大部分都能获得干净的自来水、医护服务和食物。虽然能获得的医护服务水平难以与国际标准相提并论,但这已经比震前还要好得多了。

  然而,还是没有就业。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地人也没有机会。在一个营地里,美国护士贝丝从包里拿出当天早上收到的半打简历,这些都是在找工作的海地医生。他们有学历,是海地目前急需的人才,却仍在破旧的帐篷里苦苦挣扎。

  “本来地震前还好好的医疗机构,现在都被救援工作给废掉了,药店都关门了,因为所有药都免费,也没有病人找医生看病了。”贝丝说。

  地震灾区中,几乎2/3的医院都遭到严重损毁,甚至完全倒塌。

  波利卡普·让·伊夫的药店就在地震中倒掉了。这些天来,他一直坐在向朋友借用的一间小药店门口,身后的货架上几乎是空的,只搁着几盒零碎的药品。

  他那间旧店铺的贷款却不能不还,每月4到5个点的利息也照旧,可生意已经做不下去了。

  海地国内充斥着免费的外国药品,帐篷居民拿药不用给钱,还可以把这些免费药品拿到黑市上去卖,价格很低廉。没有医生,过去凭处方开药的那一套完全不存在了。

  “现在没有生意可做,我只是坐在这里,想想还有什么可做。”波利卡普边听着收音机边说。

  混乱的救济管理

  1840年,一场农民叛乱让海地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现在这个国家却成了“不会管理他国救济”的代名词。

  因为可以带来的好东西,外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已经凌驾在当地政府之上,这些救援还推高了工资水平、租金和物价,让海地国内经济严重扭曲。

  外国企业和组织挖走了海地政府部门里优秀的人力资源。海地原本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惨败,国家对进口货品和援助物资的依赖达到空前的程度。

  穆莱特是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的负责人,他说对于海地目前的贫弱,这些国际社团也要负起部分责任,因为海地有稳定的政府,但是这么久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机构、组织信任它,相反,却一直当它“不存在”。

  “这里大概有10000个非政府组织,都快成了一个NGO共和国了。这些国际组织充当了海地政府的角色,甚至有各种平行的机构: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等等,这些机构和职能本来应该是海地人自己去想的事情。”穆莱特说。

  联合国海地特使、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在海地的废墟上喊出“重建更美好”的口号。但震后至今,依然看不到什么“重建”的迹象。

  国际组织似乎无法从紧急救援行动中转身,转型至目光更长远的援建。每个人都在埋头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彼此之间却格格不入,完全谈不上什么配合。过往的国际援助中都出现过的问题在海地再次上演,程度和范围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境外流入的免费救援食品也让海地的农业濒临夭亡:农作物卖不了钱,农民即将破产。英国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本月发布的报告称,海地传统上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到现在还是没有看到任何发展的迹象。

  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救援食品应该更多使用海地国内出产的东西。

  为了援助太子港周边的农村人口,美国国际开发署在5年间已经花出12.6亿美元。今年8月,它又投入了两笔款项,让海地的家庭有钱购买国产食物。国际开发署的一名发言人说,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打破眼下救援急功近利的模式,向长期发展转型。

  这个愿望并不容易实现。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说,美国有一道禁令: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些行业发展可能会抑制美国出口,则不得直接扶持这些行业。

  可悲的是,海地居然是美国大米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对美国大米征收的关税平均高达38%,而海地只收3%,差距之大着实惊人。美国依仗政治上的强势,让稻米的主要产地,如加州、阿肯色州和得克萨斯州得以拼命捞钱,吃亏的只有海地农民。

  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海地地区负责人菲利普·马修指出:“如果真要帮助海地脆弱的农村经济取得发展,这些国际组织就不能再采用互相矛盾的贸易和救济政策了。”

  迷失的中产阶级

  海地是个人口流动性很高的国家。地震发生前,平均每年有7.5万人从乡下到太子港来寻求工作和发展机会。

  海地总理贝勒里夫对媒体坦言:要想解决现在挤在太子港的130万帐篷户问题,只有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到外商的投资。这是唯一的办法。

  贝勒里夫说,农村没有投资,没有工作机会,没有社会服务,一味让帐篷居民回迁农村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钱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救援只是出于人道主义,而没有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他在一次采访中说:“我相信我不会找到更多的钱,因为那些国家的政府这样关爱海地:它们承诺会给我们支援,但是它们也不会让海地得到投资。”

  “唯一的办法就是吸引更多私人投资到海地来做生意,并且还要让他们赚钱。”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私人投资还能解决海地的人才流失问题,这个国家大多数的中产阶级都已经移民到美国和加拿大去了。

  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拥有大学学历的海地人超过80%都离开了祖国,这在不发达国家中比例是最高的,海地的经济几乎要靠他们寄回国内的汇款支撑,可这并非长久之计。

  当救济只停留在针对穷人、为出大钱的人欢呼的级别时,中产阶级成了一个被遗忘的群体。贝勒里夫说:“这次地震中最大的受害者是中产,很明显,上至政府下至民间,没有一个人关心他们。”

  42岁的马克·艾迪·让·弗朗索瓦正是受害者之一。地震前,他拥有一所计算机学校和一家电子产品商场。他大部分的存货都毁于地震,房东不但不退回房租,反而要他支付修缮房屋的费用。

  如今,艾迪只能在街边用破铁皮和旧门板搭起一个临时货摊,他诙谐地将其称之为“电子大世界”。他的存货只剩下一台修过的笔记本电脑、一个数码摄像机、几个U盘、几块电池和一个塑料手电筒——这还都是向供应商赊来的。

  艾迪家里以前是经营百货商店的,他学习过经营管理,梦想最终可以像自己出了国的哥哥那样做个成功的商人。现在看来,这个梦想还很遥远。

  “中产阶级看不到前行的希望。”艾迪坐在他的“电子大世界”前的一条板凳上说,旁边一只狗在嗅着一摊死水,垃圾在不远处堆积如山。他耸肩,笑了一下:“他们只会考虑个人利益。”

  (本版文字 张晨)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