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_不让战争的代价白白付出

老志愿军不解之缘:同在一战场 同在一单位(图)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2010年11月01日13:44
图为:一起缅怀曾经的岁月 记者卢亚明 摄
图为:一起缅怀曾经的岁月 记者卢亚明 摄

图为:陈天刚(右一)和阿姆妮(左二)的合影
图为:陈天刚(右一)和阿姆妮(左二)的合影

  楚天都市报讯  见习记者祝兆林

  75岁的陈天刚和82岁的曾广海,都是土生土长的襄樊人。抗美援朝时,两人虽同在疆场,却从未谋面;战争结束后,两人回国共事一家医院。昨日,两位老志愿军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战场故事和他们的不解之缘。

  文工团战士陈天刚:我教朝鲜人民唱《东方红》

  1949年5月,14岁的陈天刚投身革命,成为一名文工团战士,并随军征战大西南。同年12月底,部队回到沙市,驻扎在此垦荒种地。

  1950年6月,国际形势紧张,陈天刚所在部队挥军北上,集结到丹东、长春一带。10月30日,趁着夜色,陈天刚随军进入抗美援朝战场。

  过江后,因年纪尚小,陈天刚等文工团战士被送回丹东,学习朝鲜语言、文化艺术等知识。

  当时,捷报不断从前线传回,陈天刚和战友们在丹东编排了许多歌舞,如以解放汉城、夜袭水源、消灭英国皇家坦克旅为故事背景的歌舞等等。

  1952年上半年,陈天刚再次入朝,在西海岸沿线,随部队做宣传工作,提高部队作战士气。“虽然没上前线,但是我们走在大部队前面。”陈天刚说,每次行军时,最前面是尖兵连,紧接着就是文工团,因为他们要在行军沿线设立“鼓动站”,负责调动大家士气。

  行军危险重重,因有敌机轰炸,白天主要隐蔽休息,晚上才能行动。陈天刚说,当时,睡觉都不能睡踏实。为了不掉队,睡觉时,大家两个人相互靠着睡,其中有一个人醒了,另外一个人也就跟着醒了。

  除了鼓舞志愿军士气,文工团还要负责与当地军民联谊、互动。

  每次驻扎后,文工团都要和当地组织联系,宣传志愿军的政策,有时候还要给当地群众送去文艺节目,增进军民感情。“中国的歌舞在朝鲜非常受欢迎。”陈天刚说,他们为朝鲜人民表演过中国的二人转、蒙古舞,群众非常喜欢看,他还教当地居民唱《东方红》。

  对志愿军了解后,朝鲜群众对他们非常热情,有些事情让陈天刚至今记忆犹新。

  一次,在定州郡的一个小村庄,为了躲避敌机轰炸,陈天刚和战友躲进了防空洞,朝鲜一位阿姆妮(音译,意为妈妈)不畏炮火,为他们送去“打糕”(一种朝鲜食品)。

  后来,部队文工团在定州郡盖了一个礼堂,用于文工团的排练,平时也为群众表演节目。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5年元月,陈天刚和战友返回该村庄,并住在阿姆妮家中。陈天刚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非常好,让他们睡最好的炕,生活上也特别照顾,“至今还怀念朝鲜的大米,很好吃。”

  同年5月,陈天刚所在部队从朝鲜撤军,他随军回国,加入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建设。1983年,转业回樊城一家医院,任党委书记一职直至退休。

  工兵团战士曾广海:三年立下14次战功

  虽然转业回了地方,但是陈天刚似乎和抗美援朝有着不解之缘,他供职的医院创办者中就有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曾广海。

  今年82岁的曾广海,也是土生土长的襄樊人,原是国民党41军的一名排长,后来部队易帜,改编为3野17军80师工兵团,并入朝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曾广海所在部队刚跨过鸭绿江,就遭遇了美军,一场恶战后,部队返回丹东休整,改走临江再赴朝鲜。

  曾广海虽是一名卫生员,但也要和战友们一起铺路、架桥、清扫地雷,为大部队扫清行军障碍。

  1952年7月,在一次架桥任务中,敌机在施工现场投下了一枚燃烧弹,曾广海身上的衣服被点燃,为了保命,他跳进河里,但河面也是一片火海,他只得拼命往上游,才捡回一条命。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曾广海的头部右侧有一块伤疤。他说,一次扫雷任务中,一位营参谋长负伤,在上有飞机轰炸,前有机枪扫射的情况下,他将受伤的参谋长抢下火线,这块伤疤就是当时头部被弹片击伤留下的。

  因为此事,曾广海被授予一次二等功。除此之外,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还立了13次三等功。

  1953年11月,朝鲜战场停战以后,曾广海回国,并于1954年转业回襄樊柿铺。

  1958年,襄樊成立人民公社时,曾广海组织了该医院,当时,全体医护人员共28人。

  从战友到同事——两位老人格外亲

  抗美援朝战场上,两人从未谋面;战争结束后,两人也各奔东西,但最终都供职于一家医院,他们一个是创办者,一个是发展者。

  如今,陈天刚、曾广海两位老人都已经退休,又同住在一个院内,没事的时候经常串串门,一起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

  陈天刚说,转业回来的那几年,因为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人,感觉特别亲近,走动非常勤,只要在一起就聊战场上的事情。

  如今,两人年事已高,加上曾广海因中风腿脚不太利索,两人串门的频率少了许多,但是遇到难事,两人仍坚持一起商量。

  昨日,在陈天刚家中,陈天刚、曾广海在回忆战争岁月的同时,也感慨两人的缘分。“我们当时在西海岸线,他们驻守东海岸线。”陈天刚说,他们虽然不在一条战线上,但抗美援朝时,陈天刚写了一本剧本,名叫《炸不烂的运输线》。剧本反映工兵、运输队的战士,不畏艰险给前方运送物质。曾广海就是工兵中的一员,“这也算一种缘分吧。”

  在陈天刚家客厅的墙壁上,挂着数张大幅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一名身着朝鲜服的老妈妈身旁依偎着一个小女孩,还有两个穿志愿军军装和一个穿白衬衣的年轻人。“穿朝鲜服的就是阿姆妮,小女孩是她的孙女,牵着小女孩的是我。”陈天刚告诉记者,撤离朝鲜时,阿姆妮非常舍不得,一名战地记者见状,就为他们拍了这张照片。这些年来,他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并将它放大后,挂在客厅的墙壁上。

  说起这些往事,两位老人眼中都泛着泪花,曾广海说,当时他们坐火车离开时,前来送行的朝鲜群众哭着喊着,从四面八方围着火车,往他们手里拼命塞东西。“当时的场面,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陈天刚说,这一晃就是60年,当时阿姆妮已经50多岁了,如今可能早已不在人世。许多年前,他就想回去看看,但一直没能成行,现在年纪也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也只有从这些照片、军功章中回忆以前的故事了。

(责任编辑:news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