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从“国强”到“民富”

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
2010年11月02日17:12

  从“国强”到“民富”

  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与其弟谈话时表达过这样的远虑: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级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看来,邓小平不愧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该想到的他早已有了预见。

  所幸的是,这个问题也被当代领导人注意到了。

  最近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正是着重准备解决改革之后的深化改革的中国问题。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善民生、风险决策与综合改革是三个关键词。引人瞩目的,有三个新提法:“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公报提出了两个“较快”,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也就隐含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同步的意思。可以看出,领导层对民生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正由“国强民富”向“民富国强”转变。

  公报特别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解读出,国家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被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不但提到了一次分配,还提到了再次分配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变。

  长期以来,国企垄断、传统户籍和不平等的就业制度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阶层收入差距的体制原因。公职人员收入的不透明,是公众认为收入分配不公的具体表现。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的不公导致贫富悬殊和不公正,成为发展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

  要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还必须化解好既得利益群体阻碍社会改革的这个最大障碍。“包容性增长”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化解这个最大障碍提供了新思想、新思路。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就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重视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胡锦涛总书记曾两次提到包容性增长这个词,它是包含“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

  “国强”更要“民富”,同样,“民富”也能促“国强”。 只有包容极大多数人的利益来发展,以绝大多数国民收入为导向的改革,才能凝聚社会合力,才能形成扩大内需的制度基础。只有确定了改革的国民收入导向,才能为其他一系列改革确定标杆。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尤其要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才能使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人们希望“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片面强调GDP的增长速度,注重投资出口而忽略消费,重国家税收但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导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加大,贫富分化严重……过去这些重“国强”而轻“民富”的做法明显不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劳动收入报酬比率低导致中国消费率低。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而如果通过提升劳动者报酬等措施,消费率就有可能从2008年的36%,到“十二五”结束时上升到46%,使扩大内需落到实处。

  人们渴望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做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应当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一些基本的约束性指标来明确收入分配改革与民生保障的目标预期,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公共服务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覆盖。人们建议,第一、国家应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税费,并加大税收调节;第二、制订增资计划,严格执行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第三、取缔特殊行业非法灰色收入,规范垄断企业福利行为;第四、捍卫宪法尊严,真正落实“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同时,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第六、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充分就业。

  根深方能叶茂。没有“国强”,“民富”将失去根基;而没有“民富”,“国强”也将徒有虚名。欲使国强,必先富民。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这才是国家真正强大的表现。《管子》之《治国》篇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可以预期,要从“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国民收入为导向”的改革目标转变,存在很大难度。正如30年前一样,还应该进行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其关键就在于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国强”与“民富”的协调发展。而实践包容性增长,可以达到“国强民富”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new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