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初二女生退学“自修” 每日读《论语》《周易》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2010年11月06日00:57

  初二女生退学记

  文/片 本报记者 徐洁

  济南市一名初二女生孙晓晓在初二升初三的节骨眼上退学,这给为学考冲刺的50多名同学带来不小震动。但很快,这不小震动也淹没在浩渺的题海中。

  离孙晓晓原来的学校3里路远的一家课外培训学校,孙晓晓已经习惯了另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每天早上7点,她搭爸爸的车从家里出发,8点开始上课,直到下午5点。

  “她只是换了一种学习方式。”孙晓晓的爸爸孙德建说。退学后,孙晓晓专心读《论语》、背《周易》。学国学是别人的业余爱好,却成了孙晓晓的主业。

  对于这场“赌博”,孙德建一家人看得倒十分轻松,学习知识不一定非去学校,如果没有欲望,养活自己也是很容易的事。这名15岁女孩未来目标很清晰:学习中医,给人治病,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15岁女孩的“主业”

  读《论语》、《周易》、《莎士比亚诗文集》、《论语别裁》

  11月1日是星期一,孙晓晓的课表是上午读《论语》、《周易》,下午读《周易》和《莎士比亚诗文集》。开学两个月来,她在课堂上背的书只有这3种。《周易》已经背到了第15卦“谦卦”,教材是学校统一发的,大大的汉字配着拼音。

  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诵读,老师的职责并不是讲解,而是检查每个人背得怎么样。对于《周易》,孙晓晓多有不解,比如读到“谦卦”中“谦受益、满招损”时,她总要停下来琢磨一会儿,书上没有注解,“不懂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有了经历自然会参悟。”爸爸和老师都这样告诉过她。

  吃过外送的午饭后,孙晓晓在有着黄色桌椅的小教室里练习钢笔字。中午,暖暖的阳光洒满教室,她就安静地坐在阳光里看课外书。

  最近,孙晓晓在看一本课外书——《读懂心经的快乐智慧》。“可有趣了,都是佛学小故事。”

  “读书真的是件很快乐的事,不觉得其他的有什么好玩的。”放学回家后,孙晓晓会接着读经典、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爸爸书架上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直到晚上10点睡觉。

  “你退学做什么呢?”和从前学校里的老同学见面,孙晓晓总免不了被这么一问,“就是读书啊,读经典和自己喜欢的书。”孙晓晓说,总是能从老同学眼里看出几分羡慕,“我能想象出他们的初三生活,不断地考试、点评试卷,太苦了。”

  学了国学做什么?

  真正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有几个能看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的?扎实的国学基本功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孙晓晓的爸爸孙德建是1990年通过高考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一年后,就下海经商。他认为,如果没有应试教育以及其他配套的选拔,像他这样的农家子弟就很难走出农村。

  然而,他还是带着孩子选择了逃离学校。“我不是说应试教育不好,只是我们的时间来不及了。”

  女儿读初一时,孙德建到青岛听了一场讲座,他形容那场讲座为他打开了国学的一面窗,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弟子规》、《论语》这些经典,不是为小孩子准备的,大人也要读,我们寻觅的很多道理其实都已经存在于老祖宗的经典里了。”孙德建真正了解国学,不过是在今年元旦之后。他坚信,国学终有一天会有用武之地。

  学了国学做什么?幸好女儿自己给出了一个答案:学习中医,给人治病!这个答案给了孙德建额外的惊喜,使“退学”两个字在这个家庭里,从念头变为行动。

  不退学不是照样也能学中医?周围的人有诸多不解,甚至孙德建经常拜访的一位70多岁的老中医也曾苦口婆心劝他:“这就是个学历社会,考中医药大学学中医,文凭的路还是要走。”

  “真正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有几个能看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的?”孙德建认定,扎实的国学基本功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因此,真才实学的人总是少之又少,“现在的国学班就是在打基础,这个时间是3年。”

  今年7月暑假,孙晓晓第一次走进国学班,系统地学习《论语》。也是7月的一个晚上,全家人为是不是要坚持下去认真地谈了一次,如果放弃退学,女儿应该进一所课外辅导学校,预习初三的课程,老师放假前是这么建议的,大多数同学也正在这么做;如果退学,那么以后的路怎么走?将要从事哪个行业,做哪些事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分歧,在他们看来,退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她只是换了一种学习方式”

  他给女儿初步定了一个计划,学国学的同时,学习英语和化学,英语是工具,化学从没学过,应该多少有所了解,有了国学基础后,带她拜师学中医。

  退学出乎意料地容易。

  学校也没有要求填任何表格,孙德建对学校的这个反应有些意外。

  “我女儿成绩一般,如果她考不好,我就帮她找找问题,成绩好了也会鼓励。”孙德建说,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学得好不好不仅表现在分数上,他告诉女儿,知识不分主科副科,谁说劳动课就没用?“还有许多东西也很重要,比如好的性格和习惯。”

  从孙晓晓小时候起,孙德建就常对她说:“你会做家务比考100分都让爸爸高兴,这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他发现这句话还真起作用,女儿小学五年级起,寒暑假的午饭自己解决,煮面条、炒鸡蛋都做得来。

  “如果非要说学校教育有什么问题,我只能说,它不适合我女儿,她在学校里注定只能是成绩平平、没有任何特点的孩子。”

  退学,怎么看怎么像在赌博。万一赌输了,谁来补偿孩子已经过去的时光?

  “孩子其实没有退学,她只是换了一种学习方式。”7月间的那次家庭谈话已经很明确,孙晓晓以后要学中医,给人治病,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他给女儿初步定了一个计划,学国学的同时,学习英语和化学,英语是工具,化学从没学过,应该多少有所了解,有了国学基础后,带她拜师学中医。“我们不是逃避升学压力,孙晓晓走的路肯定更加艰难和漫长。”

  孙德建搬出厚厚的家谱,上面一段没有句读的文言文记载着,孙家的一位名德立的先人,会治眼疾,凡经济不富裕的求诊问药,家近的送药送钱,家远的留下病人吃住,直到病愈。“这是传统中医的精神。”

  在孙德建看来,养活自己也是很容易的事,无非就是有口饭吃、有地方住,“不幸福主要是欲望太多。”他在省城经营一家广告公司,每天大部分时间打发在了书上。

  (应本人要求,人物均为化名)

  延伸阅读

  那些读经的孩子

  本报记者 徐洁

  门轻轻地被推开了,走进来的是一个白皙的男孩。看到记者,他自然地喊:“阿姨好!”进而是一个标准的90度鞠躬,宛若一个小君子。

  他是12岁男孩胡天立,4年前,从小学退学,在济南志应培训学校里读国学、学算术,他的妈妈正是这所培训学校的校长李秀梅。

  李秀梅同样不承认儿子的“退学”,“他只是换了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只有进公立学校这一种吧。”李秀梅说,《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也只是说,适龄儿童、少年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必须接受哪种教育。

  学财经专业出身的李秀梅在儿子两岁时,教会他认300个汉字,3岁时,教会儿子读书。儿子上学后不久,李秀梅发现儿子因为家庭教育比较超前,对课堂内容失去了耐心,“老师用一节课时间教‘一’、教‘a’,孩子早都会了。”李秀梅说,孩子开始上课打打闹闹,不遵守纪律。

  现在,胡天立能够背《道德经》、《周易》、《庄子》等许多国学经典。李秀梅认为,这才是一个人的根,其他的数学、科学课本,胡天立都当课外书来读,此外,他还在课外辅导班学英文。

  这样的做法是否太偏颇了?对此,孙德建认为:“如果孩子是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你还担心他会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会担心他去做傻事吗?”

  去年,上海孟母堂遭停办再次引发议论。与事件本身相比,公众更热衷于讨论脱离了国家教学大纲、终日读经的教育方式,是成是败。

  “教育被垄断了,孩子们只能接受统一的填鸭制式教育,然后批量生产出所谓的人才。”“难道不上现行的学校就成不了材了吗?”

  另一种担忧的声音是:“不进官方的教育机构,孩子怎么升学,怎么考大学,怎么就业?”“听起来很美,但是如果让我走孙晓晓的路,我难以想象。”省城另一位初三学生说,应试这条路,既然大家都走,也不会错到哪里去。 

(责任编辑:news7)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