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县位于滨州市最南端,全县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72.5万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建设全面小康邹平的总体目标,大力弘扬敢想、敢为、敢当的“三敢”精神,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在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之路,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4年以来,先后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名县、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糖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首届省级文明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全省最佳投资城市等1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3.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3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00元。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先进制造业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壮大经济总量
近年来,邹平县坚持把主导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力量向主导产业集中,投入向主导产业集聚,政策向主导产业倾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对县域经济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目前,初步形成了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六大主导产业。2009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63亿元,其中六大主导产业占到78%以上。
1、壮大骨干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坚持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培植起了魏桥创业、西王、齐星等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了大企业领军、产业链延伸、群体式崛起的产业发展格局。近五年来,累计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12个,其中过5000万元的242个、过亿元的156个。魏桥创业集团位列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0强第36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8位、中国500强企业纺织印染业第1位;西王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404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28位、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第331位。
2、集聚生产要素,打造发展平台
坚持工业项目园区化、产业发展集聚化,集聚发展要素,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为主导产业构筑发展平台。自2002年起,开始建设县经济开发区。截至2009年底,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5亿元,建成区面积达28平方公里;累计引进项目268个,项目总投资624亿元。2009年,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702亿元、增加值212亿元、利税58.5亿元,被评为省级科学发展示范园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3、推进对外开放,提升发展层次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入、跨越发展的生命线,围绕六大主导产业,突出招商重点,以大公司、大商社、大财团为主攻方向,多渠道地开展合资合作。近五年来,全县共计引进县外资金651.8亿元,其中境外资金8.4亿美元。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推进外经外贸发展。2009年,完成社会出口72.2亿元,其中自营出口9.4亿美元。
(二)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质量
以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为重点,积极引进开发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打造具有邹平特色的新兴产业高地。
1、积极出台优惠政策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县、镇(办)两级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对培育新兴产业情况进行专项考核评价。设立了县科学技术奖,2009年共奖励涉及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25项、县科技进步奖56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奖励、资助金额80余万元。严格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2008年1月1日后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新兴产业经费投入水平。2009年,县财政科技投入达到4197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52%,其中新兴产业研发和传统产业技改经费约占50%。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主体作用,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 以上。2009年,全县各企业累计投入技术开发经费39.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加强科技项目建设
积极向上推报高科技项目,争取列入上级扶持计划。2009年,组织实施县以上新兴产业科技计划92项,其中国家级11项,累计引进市以上无偿扶持经费1200万元。其中,长星集团承担的“500台/年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成套设备产业化”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列全省57个项目之首,争取无偿科技经费500万元,实现了单个项目引进无偿经费最多的历史性突破。实施县科技专项62项,扶持财政经费510万元,引导项目单位围绕新兴产业增加投入30亿元以上,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28项。目前,山东鸿泽太阳能光电、长星大功率风电、西王沼气发电、西王药用葡萄糖、华星陶瓷、昌润传感器等一批新能源、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光电项目相继启动达产,初步形成了邹平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2009年新增经济效益40余亿元。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
1、搭建创新平台
引导企业加快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积极搭建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平台,促进产品向产业链终端延伸,不断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截至目前,全县县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4家,其中市级17家、省级8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家。2009年全县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7%。
2、推进产学研合作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引进和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不断加快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邹平与50余家名牌大学、7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起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基地30家,80%以上的创新成果是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
3、加强人才培育
按照“高起点引才、高质量育才、高效益用才”的要求,认真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行“人事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深入开展“进企业、引人才、促发展”活动,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及精通金融、财会、贸易、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人才,为邹平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2009年,全县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72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68.4人。
4、实施“名牌”战略
积极推进质量管理,引导企业打造自主特色品牌,以品牌优势提升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目前,全县90%以上的规模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产品标准动态覆盖率达到95%;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著名商标17件,中国名牌产品3个、山东名牌产品31个。大力实施专利推进工程,全县五年来共申请专利1089件,其中发明专利222件,实用新型专利540件,授权专利503件。经专家鉴定,全县取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15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18项。2009年,取得国内领先水平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6项,较上年增长44%。
(四)大力推进企业融资,增加有效投入
积极推进企业加强资本运营与管理,完善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企业资金链条安全,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1、深化银企合作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银企合作洽谈会,增进银企互信,搭建合作平台,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自2002年全市开展银企合作洽谈会以来,邹平县累计签约项目1673个,资金1812亿元,目前到位资金已达2030亿元,资金到位率112%。
2、推进上市融资
按照“提升一批、运作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积极抓好企业上市工作。目前,全县共有6家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达到85亿元,上市企业个数和融资总额均居全省县级第一,形成了资本市场特有的“邹平现象”。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三星油脂、齐星铁塔先后于2009年12月、2010年2月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上市,实现了危机形势下的新突破。同时积极储备上市后备资源,建立上市资源后备库,目前西王特钢、长星风电、方兴科技等上市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3、完善金融体系
积极吸引外地股份制银行到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健全完善企业贷款担保体系,规范运作小额贷款公司,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全省县级首家农村商业银行邹平农村商业银行、全市首家县级股份制商业银行齐商银行、全省首家浦发村镇银行相继在邹平挂牌运营。
二、走以工促农之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服务工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牵动战略,培育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粮棉油、畜牧、蔬菜、花卉、桑蚕、干鲜果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产品由原料生产向初级加工、精深加工转变。目前,全县共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其中国家级1 家,省级8 家,市级36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101家,资产总值242亿元,固定资产85亿元,销售收入达318亿元,税后利润17亿元。
2、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龙头企业创办、服务组织领办、企业与农民合办、农民自办等形式,组建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目前,全县共有农村专业协会58家,专业合作社122家,其中种植业45家,畜牧业61家,三农服务13家,林业2家,渔业1家。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1.1亿元,入社社员1.1万户,带动农户2.9万户。
3、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
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的要求,积极培育特色专业村镇,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品品皆优、业业皆强”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了好生花卉、西董林果、焦桥蔬菜、九户奶牛、台子香椿等特色产业格局。长山镇、台子镇、九户镇分别成为“中国山药之乡”“中国香椿之乡”“中国甜椒之乡”。2009年,全县投入财政资金1000余万元,扶持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30个、推进村50个;发展各类蔬菜大棚1600个、现代畜牧养殖小区280个。
(二)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1、严格标准制定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明确了30余个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15个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从农产品源头入手,不断加大对产地环境、种子和农资等投入以及生产全过程规范管理,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全面提升了邹平的农业标准化水平。
2、狠抓监测体系建设
投资450余万元,完善了县农产品和农业环境监测中心建设,建成标准化验室700平方米。定期对全县主要农产品基地和超市、商场的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例行检测,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样品合格率达到100%,市场、超市样品合格率达90%以上。被评为山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3、突出园区建设
立足本地资源、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围绕蔬菜、食用菌、观光农业等产业的生态、循环发展,走高效、生态、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创建了鹤伴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芳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1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中有9个被列入全市首批5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极大地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了邹平现代农业的优良品牌。
4、强化技术推广
大力实施农业高产创建、科技入户、农技推广示范田等项目,建立了科技指导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粮棉作物良种覆盖率始终保持在100%。2009年,小麦高产攻关亩产超700公斤、玉米高产攻关亩产超1000公斤,创我县历史新高。
(三)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1、完善基础设施
大力实施林水会战,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农业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2009年,完成投资1.54亿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89项,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建成各类方田14.3万亩,成功争取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项目—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5.1万亩。
2、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6万千瓦,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1%;棉花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65.3%。全县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79%。建成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15万亩。
3、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先后投资10亿元,改造农村公路22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等级路、村村通客车。投资近1亿元,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00余个村、23万人的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大力推进沼气入户工程,建成“一池三改”3705户,完成沼气服务网点29处。
4、着力减轻农民负担
2005年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农民负担项目只有一项,即农业水费。2008年,改革水费征收办法,规定引黄灌区农业用水终端水价最高限价为8.3元/亩次。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2009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农业保险和良种、农机、能繁母猪等各种补贴9300万元,争取上级支农资金1.28亿元。近三年来,每年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都在2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减负200元。
(四)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
1、加强农民培训
坚持“先培训后转移,以培训促转移”的指导思想,按照“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积极协助就业
实行转移就业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五年来,全县共转移劳动力4万余人。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截至目前,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达到26万人,农民收入以纯农为主向非农收入为主转变,非农收入占到65%以上。
3、推进土地规模流转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及经营权证的换发补发工作,探索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起了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收益。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6万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走城乡统筹之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以建设鲁中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整体,从城市中心、副中心、特色镇、新型社区、行政村五个层面,不断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和各类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八个一体化”。先后完成了老城区控制性详规和城市绿地系统、城区交通网络、县城四环四桥等15项专业规划,完成了南部新区修建性详规72项、老城区修建性详规20余项。2009年,编制完成了《邹平县城乡统筹规划》、《邹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全县城乡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在村级规划上,对全县858个行政村规划单独保留36个,合并137个,撤消685个;建设社区173个,其中中心社区59个,基层社区57个,位于县城区的村庄社区22个,位于镇驻地的村庄社区35个。规划后全县社区占地69.2平方公里,约计10.3万亩,全县共节约土地58.4平方公里,约计8.8万亩。
(二)统筹城乡建设管理
坚持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档次和品位。
1、加快推进城市建设
按照东部现代工业区、南部旅游度假区、西部休闲生态区、北部特色工业区、城市核心区“五区合一”的总体布局,加快城市建设步伐。2002年以来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南部新区,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建成了九纵四横的道路框架,形成了以县政务中心为主的行政办公区,以邹平一中、广电中心、教育中心为主的教育文化区,以齐明雅苑、黛溪花园、新城中央为主的现代住宅区,以黄山广场、市民公园为主的休闲娱乐区,以商业步行街、黛溪不夜城为主的商贸服务区。积极改造提升老城区。按照“完善功能、配套设施、提升档次”的要求,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完成了老城区16条主要街道、7处住宅区和5处学校的规划改造,以及16处商贸城改扩建和5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公寓楼建设。2009年对县城主干道进行了大修改造,打通了老城区所有的竹节路和断头路,城区面貌焕然一新。近五年来,全县累计实施城建项目300个,完成投入90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8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基本搭建起了鲁中中等城市的框架。
2、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坚持以“百件实事”为抓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近五年累计完成“百件实事”618项,完成投资50多亿元。小城镇驻地建成区总体规模由2000年的30平方公里扩展到2009年的72平方公里。着力解决了小城镇一场、三区、五类问题,镇容镇貌明显改观,小城镇的综合功能大大增强。全县形成了魏桥、青阳、韩店、明集工业带动型,孙镇、九户市场带动型,好生、西董、临池资源开发型,焦桥、码头、台子农贸发展型,长山综合发展型等富有特色的小城镇群体。魏桥镇成为国家级重点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韩店镇跨入全国千强镇,长山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3、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共事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2008年,全面推广了以迁村并点为内容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树立社区建设典型,初步探索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村企发展联合型、行政村整合型、经济强村带动型、中心辐射型和整村迁建型六种建设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和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县。西王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东尉村被授予全国敬老养老模范村和生态富民家园工程典型村。
4、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
坚持规划权集中、建设权共享、管理权下放,出台了《邹平县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试行)》,建立了数字城管平台和城市管理多功能指挥中心,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坚持重心下移,加强镇村行政执法和环卫管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了“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三级垃圾处理网络,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加大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力度,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三免惠民”工程,提前一年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入3.79亿元,完成学校建设18万平方米,实施校舍安全改造8.3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24处、市级规范化学校36处,省级实验园和示范园12处,市级一类示范园59处;投资近4000万元建设了职教实训基地、鲁中职业学院综合大楼和特教学校学生公寓楼,城乡教学条件不断改善。被评为省教育示范县、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先进县和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鲁中职业学院创建为国家级高级技校。
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累计投入4235万元,完成14处镇办卫生院、226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22处村卫生室和6处城市社区卫生中心规范化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深入开展农村卫生普惠工程,为全县18万户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县财政每年拿出360万元实施家庭医生式保健服务,农村卫生普惠工程经验在全国推广。
3、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严格落实鼓励创业、稳定就业的各项政策,深入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再就业培训,突出抓好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复转军人等就业安置工作,确保城乡居民充分就业。2009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724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3%。
4、健全完善社保体系
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截至2009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6.7亿元,参保总人数达到64.5万人次。不断提高养老金和低保标准,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增资123元,城市、农村低保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840元和1600元,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深入开展各项救助活动,发放各类救助金和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近40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3万人次。大力实施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工程,全县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1%以上,被评为为全省敬老院建设先进县。
四、走绿色发展之路,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邹平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转变“两高一资”的传统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发展模式走上“绿色转身”之路。
(一)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1、严格考核问责
全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核算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节能减排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县政府制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将全县总量指标及分年度整治项目和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办和重点排污单位,并与各镇办及重点企业签订了《“十一五”环保目标责任书》,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单位和企业,取消评先树优资格。
2、把好入口关
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复建设、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全县所有化工项目和小清河沿岸5公里范围内所有涉水项目实行全面禁批,2009年共拒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30个。实行项目建设评价评估制度,坚持“先评价后建设”的原则,对新建和改建的“两高”投资项目必须经节能评估审核部门核准后方可立项。实行区域、流域、行业“增产减污”制度,对未完成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超过总量指标的区域,采取“区域限批”,暂停该区域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项目的审批。
3、加强重点工程建设
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投资2.27亿元建设的日处理能力10万吨、日中水回用10万吨的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运行。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6万吨,成为全省日处理能力最大的县级污水处理厂,县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目前,全县污水处理设施达到49(台)套,总投资达7亿多元,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7.8万吨。加快推进热电厂脱硫工程。截止目前,全县所有热电厂脱硫工程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县域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009年到位国家和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3313万元。县政府每年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00万元。鼓励、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源消耗量。截至目前,全县各企业更新设备近4万台(套),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50亿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占4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占65%。全县90%以上的公共机构更换了高效照明产品。
(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1、集约利用土地
大力增加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努力实现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县经济开发区率先在生产园区建设多层生产车间,在全国开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新模式,使企业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新项目,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
2、集约利用水资源
深入实施“一龙管水”工程,深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巩固封井并网成果,加强城市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治污管理,水资源得到有效集约利用。五年来,累计减少开采地下水2.36亿立方米,地下水位较2004年平均上升了4.8米,地下水生态修复实现了突破。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对全县重点行业开展第三轮水平衡测试工作,全面掌握了水平衡测试企业的用水流程、用水设备、计量设施运转等情况,因地制宜提出最优改进方案,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用水一级装表率达到100%,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老城区大力推广先进节水器具,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5%。城南新区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3、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积极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发展循环型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三废”排放。目前,全县省级循环经济企业有3家(创业、齐星、西王),全县企业余热、余压发电年可实现6亿千瓦时,年减少生产成本3亿元,可节约标准煤约7.4万吨。以西王集团为例,玉米深加工形成了原料循环利用、产品梯次开发的具有西王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原料总利用率高达99%以上,产品总收率达到97.5%以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居绝对的低成本优势,企业的一半利润来自循环经济。
4、整顿资源开发秩序
从2008年起,对山区5乡镇所有石材项目进行全面禁批,并对采矿权实行萎缩性管理。积极推进“建筑禁实”工作,依法关停或转产实心粘土砖(瓦)厂15家,新上或转产新型墙材生产企业25家,节约土地480余亩。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提高监控能力
投资1000多万元,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了COD在线监测设备18台、烟气在线监测设备21台,辖区内所有国控、省控和市控重点企业均已进入自动在线监控,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在小清河、杏花河建立自动监测站。加快建设县环境监控中心,对重点污染源、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环保监控能力不断提高。
2、加强污染治理
先后投资5亿多元,对重点污染企业及一批中小污染源进行治理,建设污染处理设施100多处。深入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行动,对重点耗能企业、排污企业、中小污染源等逐一进行拉网式检查,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尤其是加大对全县小炼油、小化工、小炼铁、小炼铝等“十五土小”企业的治理打击力度,坚决予以取缔和关停。近年来,全县组织开展七次集中清理行动,关停土小企业460余家。
3、加快植树造林
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优美镇”、“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创建活动,西王集团被授予“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加快荒山绿化、封山育林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打造绿色邹平。近年来,全县建成林地面积33.8万亩,完成成片造林6.03万亩,建设绿色通道311.8公里、农田林网12.3万亩,林木蓄积量突破174万立方米,经济林面积达到5万亩,种苗花卉种植面积达到500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7%。(来源:《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P263) (来源:人民网-节庆会展频道)
(责任编辑:周径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