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城市版图扩大催生寄宿热 学生住校“一床难求”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1月10日08:46
  杭州的城区在变大,交通拥堵,家长上班时间的不固定,求学的多元化,导致很多学生的求学路线也在变化,一些身处闹市区、不设宿舍条件的中学,最近屡屡收到学生们递交的住校申请,因僧多粥少,一床难求的现象,和每年争重高入学名额可以一拼。

  一个年级就有200多学生住校

  孙女士的女儿雯雯,今年从杭州文澜中学考入学军中学后,对她来说,初中住校了3年,高中开始走读了。开学第一周,孙女士夫妇得跟着女儿连轴转:6:00起床—晨跑—吃饭—6:40赶路上学。这么一来,雯雯到校是准时了,但原本8点半上班的孙女士不得不每天7点就准时出现在了单位。加上每天晚高峰接女儿回家,孩子在家学习也不能完全做到自觉,这样一盘算,孙女士觉得孩子走读的代价太大。于是几经努力,雯雯最后向学校申请到了住校机会,和4个同是杭州人的姑娘住在一个宿舍。

  住校以后,雯雯节省了大块在路上的时间。周一到周五,从早晨6点起床,到晚上8:50晚自修下课,雯雯和同年级的200多个住校学生一样,保持了平淡而有节奏的学习生活,状态让家长都很满意。

  据孙女士说,学校里想住宿的孩子特别多,有不少本地生的家长,把自己原有的房子租出去,再和孩子一起在学军附近租个房子住。

  住校生活学习很有规律

  杭四中高一女生金澜入学两个月,从市中心的家来到了地广人少的下沙杭四中,吃住行一切都靠自己来打理,全新生活方式让她的人生有了新的起点。

  她给本报写来的住校心得这样写道:

  学校里每天抓得很紧,每天上课、晚自习、寝室内务,生活学习很有规律,一切都是那么紧凑。以前的我,做事松散,拖拖拉拉,现在可不一样了,一个寝室的6个室友互相配合,团结友爱,特别是晚餐后的一小段时间,大家洗衣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可热闹了。在下沙,还有一种快乐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市中心体会不到的,那就是清晨从钱塘江上冉冉升起的朝阳和晚自习下课后能看到月亮和满天的星星,那真叫美!

  有了学校独立生活的锻炼,周末回家我会自觉地帮着大人做些家务,聊着各自在这一周的生活趣事,当然还会在一起疯闹或讲些笑话,有时星期六还会一起出外游玩,爸妈都说我住校后就是不一样了,懂事了不少。

  住宿床位为何“一床难求”

  事实上在杭州几所老牌的重点中学中,近年已先后有杭二中、杭四中、杭师院附中等异地重建成寄宿制高中,地方选在滨江、下沙、三墩等东、南、西不同方位。去年已动工兴建、计划两年建成的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新城校区,规划也是以全寄宿制为主,预计到时可能有48个班的规模。地处闹市区的杭州第十四中有近300个床位,但这两年常常一个年级就有300多名学生申请住校,由于申请人太多,学校干脆将住宿名额作为奖励好学生的措施之一。而浙大附中的200余张床位、甚至杭州高级中学的600张床位也同样供不应求,为公平起见,这两所学校均以路程远近为原则,照顾住得远的学生。

  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马里松告诉记者,学校近年在校内深挖潜力,通过宿舍楼改造等已腾出了600多张床位,看来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住校需求。他分析,有几种因素促使高中生要求住校,一是随着杭州居住版图的扩大,很多学生居住的地方像滨江、三墩等与学校的确存在很大距离,有的来回一个多小时,住校是客观需要;二是现在有一批学生很特殊,他们的父母是外地人,平时也不在杭州的,但这些孩子从小就入读在杭州的小学和初中,按照政策可以就读杭州高中,光学军中学,每年这样的孩子要接收100多个,无疑高中就有责任安排他们住校;三则现在市区交通拥堵,家长接送存在困难,让不少原可以居家走读的学生希望能住校学习。

  寄宿制,让学校管理压力骤增

  一向以教学管理见长的杭州四中,自从2004年搬至下沙新校区开始全寄宿制后,学校已琢磨出一套颇具人性化的管理程序,也得到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认可。有的家长就提到,家长接送孩子时,能通过出入刷卡,直接进入学生宿舍帮助孩子收拾,很方便;有学生则提到,每周五下午,学校考虑到学生归家心切的心理,会提前放学,剩余的课则移至每周日下午,学生入校后来上,从教学管理上有“收心”的效果。

  杭四中校长于爱萍昨天向记者谈起了寄宿制管理的一系列新挑战。学校现有2000多名学生住校学习,每周五学校放学,学校安排的公交车就有30多辆,设计成不同线路,还要细分成男生车、女生车等;晚自修结束时,为应对千余学生涌向校园小超市的现状,学校又安排食堂提供夜宵服务。现在有的学生要吃中药,学校得配上冰箱、微波炉等设施;学生下午下课后,学校还得组织健美操、篮球比赛、管弦乐团等一系列活动等,各种细节听起来琐碎,又容不得一丝马虎。

  杭二中下周专门要举办寝室文化节,2100位住校生都要参加。各中学在住校条件上大花心思,其实也是一种吸引优秀生源的表现。毕竟,随着学生住校需求增长,能不能住校也成为优秀学生报考选择的一种因素。

  一切为了孩子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但最近几年大中城市兴起的寄宿制中学,倒不是面向农村,而是解城市家长之需。

  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运行并非仅仅盖宿舍和游泳池那样简单。学生24小时在校,管理压力很大。杭州某位女校长坦言:“每天拎着一颗心睡觉,这真不是人干的。”

  而面对走读与寄宿的选择,家长也出现了两种态度:欢迎或反对。欢迎者认为,寄宿保证了学习时间,又能锻炼学生自理能力;反对者认为,这是变相束缚学生,是在迎合应试教育,在一些县市高中,规定高三学生每月才回家一次。

  一切为了孩子。面对寄宿热,我们期待更上层楼的规范管理和政府投入。寄望校方带着强烈的责任心、爱心办学,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序有效,同时减轻家长负担。记者 章咪佳 沈蒙和 王慧华 (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