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拇指行动”、“亚运志愿信使”、“志愿彩”、“志愿礼”、“传说亚运”……跨入亚运年,一系列创新亚运志愿者活动品牌,让来自联合国志愿服务考察团的专家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亚运在即,100多万亚运志愿者已全情投入服务。形式多样、品牌创新的亚运志愿服务,能给广州的社会发展、市民生活、文化传承留下什么?开放的广州正试图给世界一个答案。
【专业·时髦】 亚运志愿服务成羊城新时尚 上下九步行街“西关小屋”,80岁的周家祯、向韵平夫妇第一次走上街头当志愿者。夫妇俩尽管步履略显蹒跚,举手投足却颇具专业“范儿”:头戴小红帽,手腕上缠着色彩斑斓的志愿彩,一手举着“大拇指”一手相互搀扶,请路人留下亚运祝愿,或者为游客指路。
最小亚运志愿者李思缘,来自“大拇指”志愿服务家庭。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今年只有5岁的小思缘已经多次出现在志愿者行列中。
亚运前夕,最老和最小志愿者一起活跃在广州街头。据统计,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招募59万志愿者,最终吸引了超过151万人报名,报名人数接近计划招募人数的3倍,而亚运安保、社区志愿者接近80万人。
同时,广州师法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并主动向联合国志愿组织伸出橄榄枝,全面学习借鉴国际志愿者培训的先进经验。
亚运前一周,一轮轮紧锣密鼓的专业培训后,59万亚运志愿者正式上岗;600多个独具岭南风情特色的“西关小屋”也全面投入使用,广大宾客及市民在这里享受到导乘、导购、导游、住宿咨询等专业化志愿服务。
亚运,让志愿服务更时髦、更专业。
【深入·普及】 书记市长带头当志愿者 在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鸟巢一代”的百万奥运志愿者用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广州亚运会,这座城市将用什么“款待”全亚洲的宾朋?
人人都是东道主,个个都是志愿者。这是广州的回答。为此,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带头做志愿者,擦洗亚运体育场馆桌椅。
9月11日,“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城市文明志愿服务全民行动启动,次第开展了文明出行、唱响亚运、微笑使者等九大行动。据统计,广州市民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全民行动共超过300万人次。
同时,“老广”还自发创造了种种民间交流的方式推介广州亚运。比如,酷爱骑自行车的“拜客”王卫,带领着“齐天下”亚运信使团从广州出发,历时83天,自费穿越东南亚6国,行程长达5000多公里,在骑行中宣传绿色亚运、环保低碳理念……
亚运,让志愿服务更深入、更普及。
【活力·创新】 广州或成志愿服务国际合作试点 今年7月,有两条广州亚运志愿者的新闻,接连登上了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官方网站。这个过去通常只和北京、上海打交道的最高级别国际志愿者组织,为何突然间频频注视广州?
这缘起于今年广州志愿者的几件国际交流盛事。
5月19日,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考察团飞抵广州,考察亚运会志愿服务的筹备工作。“大拇指行动”、“亚运志愿信使”、“志愿彩”、“志愿礼”等一系列创新亚运志愿者活动,让考察团成员竖起了大拇指。他们认为,这些活动将志愿文化与广州本土的岭南文化相互融合,为志愿事业植入了新的活力,值得国际同行参考和借鉴。
7月22日,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等联合主办的“志愿中国·和谐亚洲———奥运亚运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随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又飞抵广州,与亚运志愿者领袖分享国际先进志愿服务理念。
频繁的国际交往和深入的沟通了解,让国际志愿人员组织重新打量广州。现在,他们正有意向在未来三年与广州开展志愿服务的国际合作试点。
“过去,他们一直有误解,认为志愿者组织是政府性质,但是看到广州志愿者组织的活力与政府的积极参与,认为代表了中国志愿服务创新的方向。”著名志愿服务研究专家、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说。
现在,亚运会终于要来了。国际志愿组织人员组织最关心的问题是:广州如何开发“亚运志愿服务文化遗产”?“亚运志愿服务,能给广州的社会发展,市民生活,文化传承留下什么?”开放的广州也正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亮点 志愿彩让志愿者更“潮” “志愿彩”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识物,为全体注册志愿者佩戴的,承诺为亚运会服务的多用头巾。“彩”寓意“七彩”、“多彩”和“精彩”,代表着“新生活”学习、健康、礼仪、诚信、科技、公益、环保七大领域。为了应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志愿彩共发布了6版22款。
全国首创志愿时激励模式 “亚运志愿时”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而建立的一个新系统。它通过网络平台教育和维系志愿者,详细记录每个人进行志愿服务的时间,并相应地根据服务情况进行激励。
全国首家志愿者学院 广州志愿者学院是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兴办的志愿者学院。该校副校长涂敏霞说,广州志愿者学院将借鉴国际志愿事业发展的经验、结合岭南文化的特色,走出一条“志愿者培训专业化、专业培训项目化、项目培训模块化、模块培训课程化、课程培训精品化”的新路子。
短评 以志愿精神催生公民社会 美国知名社会活动家约翰·加德纳曾说:“美国社会几乎所有的重大突破都植根于志愿事业。如果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从我们的国民生活中消失,我们美国人的特征就不那么明显了。”作为志愿文化较为成熟的国家,美国志愿者的年贡献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
100多万亚运志愿者,能给广州留下什么亚运遗产?这一宏大命题,不应只有联合国专家在关心。
笔者认为,亚运志愿服务,最重要的是它将加速广州公民社会的成长。
志愿者让广州城市管理更加走向人性化。通过志愿者组织,政府和市民相互倾听,相互理解。在政府—市民的二元管理模式之外,志愿者组织充当了传递声音的中介,带动市民自我管理。
志愿服务进一步促进公民素养的普及。除了少数赛会志愿者,大多数志愿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指路。这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的历练和塑造,这个过程,本身就培育着理性思考、开放心态、创新精神和包容胸怀等公民素养。
在当下中国,囿于现实和民意考量,志愿者冥冥中成为公民社会最有效的构建方式。广州曾被媒体誉为最有公民社会气象的城市,能否借助亚运精神和志愿精神,加速公民社会的培育进程,这考验着官民的智慧。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雷雨统筹:谭亦芳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曾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