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勇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访谈动机
河北13县市固话将有望实现010接入,北京地铁有望将向河北延伸……近期,京冀加强合作的信号不断。“首都圈”概念是否将加速实现?京冀一体化将如何推进?昨日,本报独家专访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勇。他表示,北京现已面临人口压力、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难题,河北将通过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承接首都的“溢出”效应。
对话人物
河北省常务副省长 赵勇
男,汉族,1963年1月生,湖南益阳人,1982年6月入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3年7月——2005年11月曾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2005年11月担任河北省委常委;2006年11月担任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今年8月起任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
首都经济圈可占全国经济总量三分之一
新京报:近年来京津冀合作一直未见实质性进展。但最近,京冀合作的动向很频繁,比如010进河北、北京地铁将通河北等等。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赵勇:环首都是河北的独特区位优势。综观世界各国,首都经济圈在国家区域经济中通常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首都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占整个国家的三分之一。韩国首尔经济圈占到了经济总量的67%。我们现在首都经济圈只占整个国家经济总量的10%,发展潜力巨大。
环渤海区域是中国未来50年的一个经济增长极。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可以进一步放大首都的优势和辐射效应,推动京津冀发展水平的大幅跃升,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崛起。
从为首都分忧的角度看,河北环绕首都,为首都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可以为首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疏解首都的交通、人口、住房、养老、环境压力,为首都的人才打造创业平台,为首都市民近郊休闲旅游度假提供新场所、新形式,为首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为河北增添活力的角度看,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可以打造承接首都产业和功能转移的平台,借助首都的优势,迅速提升河北发展水平,为河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增添活力和动力。
2-3年内与北京实现“同城化”
新京报:从宏观上讲,环首都经济圈将会是怎样一种推进的形式?
赵勇:今天上午(10日),我刚刚与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一起,召集两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举行了“进一步加强冀京合作座谈会”,双方就两省市互动共赢协调发展方向高度认同,并达成了一系列的共识。总体来说,目标就是力争环首都地区2-3年内与北京实现“同城化”。
在这次会谈中,双方都非常赞同要共同突破区域合作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省、市级领导之间实现定期沟通联系,河北把“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协调办公室”设在燕郊,北京有关部门安排专门机构与河北对接。
双方还商定,将在城际轨道交通、公路方面共同规划和建设,实现同标准对接,无缝隙换乘;双方同意,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环首都13个县(市、区)固定电话使用“010”区号;双方也会在规划编制上实现统筹协调,北京市明确专人参与河北“十二五”规划特别是“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推进规划对接。
在社会保障方面,双方将共同推动建立京冀两地之间医保无障碍转移及就诊报销互认制度,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今天,双方还达成共识,将在继续加强生态、水资源、农副产品、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
举全省之力建设环首都经济圈
新京报:为什么要在现在这个时机,提出进一步推进河北省与北京的合作的举措?
赵勇:首先,国家现在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正在制订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有望很快成为国家战略。其次,首都现在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开始出现“溢出”效应。它过去是一个“虹吸”效应,而现在杯满自溢了,承载不了了,所以河北要把它接过来。第三,从河北角度讲,我们处在首都的周边,义不容辞地要为首都服务。一直以来,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包括水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治理,防沙固沙,供水,维护首都的稳定等等,河北做了大量工作。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基础,经过专门、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我们决定举全省之力,把环首都经济圈打造成为一个发展的高地,人才、科技、创新的高地,高端产业聚集的高地。
新京报:你一再强调河北要为首都分忧,您觉得北京主要面临哪些难题?
赵勇:一个是人口压力。我们了解到,北京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城市承受的压力很大。另外是交通问题,这关系到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再有就是生态环境,构筑一个环首都大的生态环境圈是有必要的。河北愿意协助北京来解决这些问题。
新京报:那么河北将如何帮助解决这些难题?
赵勇:比如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只有把人,把首都的部分功能疏散,才有可能解决拥堵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了功能性建设的思路,既要疏散首都的功能,又要建设首都需要弥补或者缺失的功能。
企业总部没必要全部放在首都
新京报:你认为首都的哪些功能是可以转移的?
赵勇:首都有一些功能是可以转移的。如一些大型企业的驻外机构,它们的后台服务完全可以转移出去。我们现在已经和中国银监会商定,把所有外资银行的服务后台都放在廊坊,这个现在已经敲定了。
另外,包括部委,一些档案、数字化的录入管理,还有会议服务等,也是可以转移的。再有就是大量的总部,包括世界各地的企业总部,没有必要都放在首都,放在CBD,因为总部会带来大量的人口聚集。
环首都经济圈规划明年1月底前完成
新京报:环首都经济圈现在的规划进展如何?
赵勇:环首都经济圈将制定一个世界一流的规划。环首都的城市生活品质一定要高于北京,才能够形成吸引效应。在这些城市不仅能够享受到与北京同城的优惠,而且还有不同的东西,比如更好的空气、环境,更宽松、舒适的生活品质,这些会和北京不一样。这就是环首都经济圈的魅力所在。我们已经邀请了日本、韩国和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加盟,预计环首都经济圈规划将在明年1月底前完成。
河北还没有考虑调整行政区划
新京报:近年来京冀地区在人口、物流方面都有所融合,今后,在公共政策方面是否也会开始走向融合,趋为一体?
赵勇:下一步,就是要在两省市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上大胆创新。从行政管理体制上,我们今天在与北京市的座谈中已经商议建立一个协作机制;下一步就是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突破,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我们都将研究建立互动协调共赢的体制。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不可能的。这将是我们两地下一步将要共同突破的难题。
新京报:河北一些邻近北京的地区的老百姓表示,他们等了好多年了,希望能够划归北京。近期会有行政区划的调整吗?
赵勇:过去总是习惯按照行政区划来决定经济社会活动,我们这次的思路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概念,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来组织经济活动。在这方面,我们在体制上要进行一个创新。现在没有讨论区划变动的问题,我们的思路是要打破行政区划,把行政区划放在一边,考虑这个地方怎么来配置生产要素。只要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生活品质提高了,我想,这比区划变动与否更加重要。
本报采写/本报记者 李欣悦 温薷 刘泽宁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李冬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