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济南市一农贸市场,粮店内标示着大米价格。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罗宇凡、华晔迪、苏万明)11日,备受关注的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正式公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0月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再创新高。物价的持续上涨不仅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同时也加大了保障民生的现实压力。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物价的持续上涨,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如何在抑制通胀、保障民生与保证增长之间实现平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CPI创新高 数字背后的民生压力 “看现在10块钱还能买到什么?”10日晚,在济南马鞍山地下银座超市,68岁的张大娘无奈地说。鸡蛋大的红富士苹果,已经卖到每公斤7元,张大娘挑了6个,就花了5元多。“去年,这种小苹果十块钱能买一网兜。”虽然张大娘不懂什么是CPI,但她能明显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
11日,普通人切身感觉到的物价涨幅通过统计数据表现了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0月CPI的同比涨幅达到了4.4%,创年内新高。其中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的同比上涨更是高达10.1%。
山东省农业厅经管处副处长马怀君表示,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逐渐趋于“紧平衡”,虽然我国供给比较充裕,但供需缺口逐渐增大,尤其是随着自然灾害增多以及收购加工企业需求增长,供需结构阶段性偏紧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紧俏农产品。
“目前,我国物价主要表现为结构性上涨,但民众反映非常强烈,通胀容忍度较低。”马怀君说,对于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而言,食品价格的上涨并不会过多的影响正常生活,但对于中低收入阶层而言,以食品价格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则会直接增加生活成本。“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一旦食品、生活必需品价格高涨,他们的生活质量就面临威胁。”
随着年内多种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尤其是部分农产品被游资炒作价格猛涨,使得CPI数字背后的民生压力陡增,也使物价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许多专家指出,目前,物价结构性上涨幅度较大,社会通胀预期强烈,亟待理性引导。
11月11日,银川市北环批发市场,菜贩在整理芹菜。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多重因素推动物价上涨 对于不断上涨的物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近年来,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国家一揽子振兴措施,对促进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摆脱危机阴影,宽松货币政策逐渐显现一定的负面作用,其中之一便是通胀水平上行。
高盛中国经济学家乔虹则认为,食品价格高企是CPI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乔虹表示,虽然今年秋粮丰收,产量有望实现连续第七年上升,但通胀预期上升可能会导致囤积粮食现象出现,从而阻止粮食价格在近期内下跌。来自高盛的研究数据显示,1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增长可能进一步上升,对总体CPI通胀率造成更大压力。
在食品价格高企的同时,翘尾因素的影响同样对CPI持续上涨形成了重要的支撑,除此之外,非食品CPI环比涨幅也延续9月上涨势头,达到1.6%。“上述环比新增因素和翘尾因素推升10月份CPI达4.4%。”中金公司研究员张智威指出。
不仅如此,中金公司在最近的一期分析报告中指出,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各国量化宽松条件尤其是美国上周公布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计划将继续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构成上行支撑,加大了国内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就认为,美联储超发货币,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对于像中国这种依赖海外资源市场的国家而言肯定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都在急剧上涨;第二,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第三,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减少,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第四,热钱炒作的因素。今年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现了价格上涨,其中都有资金炒作的因素。
11月11日,在银川市北环批发市场,一位摊主在摆放香蕉。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保增长、控通胀 调控走向引人关注 面对物价不断上涨形成的通胀压力,宏观调控的走向更加引人关注。如何在抑制通胀、保障民生与保证增长之间实现平衡,成为下一阶段社会关注的重点。
“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仍将是下一阶段国家货币政策的重点。”李铁岗表示,11月初央行决定继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但如何平衡“保持经济持续良性增长与控制通胀总水平”的关系,无疑考验政府执政智慧。
连续走高的CPI和持续的负利率以及百姓不断加深的通胀感受,也令再次加息的呼声高涨起来。连日来,国内众多经济学者在各种场合呼吁当前有必要加息,以缓和当前日益升高的通胀预期。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就认为,当前的通胀趋势难以扭转,要稳定通胀预期,必须加息到一定水平,“小幅调整对稳定通胀效果有限”。
不过,在如何使用货币工具的问题上,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乔虹就认为,加息并非遏制通胀唯一手段。她同时认为,通胀预期与未来价格、资源税政策的调整将主导货币政策方向。
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不赞同连续大幅加息,他认为,应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关注通胀,只有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大目标才能保证实现提高百姓收入、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化等一系列民生目标。
除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对农产品投机的监管和高物价条件下的民生保障同样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山东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说,当前,国家应密切关注农产品炒作迹象。但重点和难点是,农产品领域资金的游走情况如何监管,如何正确区分和对待农产品领域的投资与投机行为、资本逐利与游资炒作行为,仍待研究解决。
“完善物价上涨过程中的民生保障体系,完善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由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为效率、公平同等关注,同样应成为国家下一步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物价上涨的重要思路。”马怀君说。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刘士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