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曹禺巴金通信将重见天日 互诉衷肠温暖彼此(图)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2010年11月13日16:30
巴金写给曹禺的信之一
巴金写给曹禺的信之一

巴金(右)与曹禺的友情延续半个世纪
巴金(右)与曹禺的友情延续半个世纪

  本报讯 (记者 乐梦融)巴金的女儿、《收获》主编李小林昨日向本报记者透露:近日,86封曹禺先生和巴金先生的通信在上海巴金故居被整理出来。除5封巴金的信和3封曹禺的信分别入选过《巴金全集》和《曹禺全集》,其余均为首次和世人见面,部分信件连家属都未曾见过。

  这批信件是整理巴金故居时的新发现。86封通信(含2封电报)历时半个世纪,从新中国成立前夕至曹禺病逝。大部分信写于“文革”以后,见证了两位文坛巨匠晚年的遥望与相守。忧国忧民的急切,衰老和病痛的磨难,相互间的鼓励和扶持,曹禺晚年内心的挣扎与苦痛,巴金对“真话”的执着追求……激情、兴奋、自怨、寡欢、无奈、痛苦,各种情绪在彼此的倾述中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这批通信能让读者看到活生生的大师,看到作品背后的大师的真实人生。

  今年正值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也是巴金先生逝世5周年,这些珍贵的信件见证了中国文坛两位泰斗长达60多年的友谊,也反映出两位作家最真切、最诚实的内心思想,为曹、巴作品研究增补了价值甚高的材料,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打开新的窗户。

  李小林透露,巴金纪念馆将于明年年末开馆(暂定),这批书简也将入藏纪念馆。这些书简将全部刊登在新一期《收获》(11月15日上市)上,本报副刊也将在当日选摘部分书简刊登。

  用火热的话彼此温暖

  ——曹禺和巴金在信中说了些什么

  乐梦融

  两位文坛巨匠历经半个世纪的对话,字里行间流淌着赤子情怀,搏动着火热而诚挚的心。本报记者昨日有幸先睹这86封书简,摘取其中若干,以飨巴金和曹禺的忠实读者。

  曹禺自感才思枯竭

  巴金劝其放胆写作

  曹禺有着辉煌的青年时代。从23岁到33岁,他写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7部戏。可39岁后,他只写了两部半戏——《明朗的天》《王昭君》及与人合作的《胆剑篇》。女儿万方曾回忆那段时间的曹禺:“他几乎天天有活动,日历本儿上记得满满的,参加座谈会、会见国外代表团、去机场接送,等等。每次参加活动回到家,他都极为疲倦,还有一股说不出的沮丧。”

  在与老大哥巴金的通信中,这种“俗务缠身”的悲哀与才思枯竭的无奈也一直笼罩着曹禺。1978年,他就在信中抱怨:“各种会议真叫‘铺天盖地’而来,又不能不参加,因此时间还是很少。我现在还得开一两个会,然后便躲起来,写点东西,写《王昭君》。”1979年年底,曹禺无奈地告诉巴金:“我感觉肚子空了,有时,确实有点‘丧气’,觉得自己不行了。”巴金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3天后迅速回复:“你有很高很高的才,但有一个毛病,怕这怕那,不敢放胆地写,顾虑太多。你应当记住,你心灵中有多少宝贝啊。”

  心系剧院忧国忧民

  挂念《收获》亲自催稿

  作为北京人艺的老院长,曹禺对剧院的关心从未间断。坐落在王府井大街22号的首都剧场是北京人艺的专用剧场,剧场盖好后,巴金来了,40岁的曹禺孩子似地带着巴金到处参观,还带他爬上了舞台后的铁梯子。上世纪80年代,与巴金的通信中,曹禺一次次提及这个他心心念念的中国话剧根据地:“我在医院,仍旧日日忙于办事,尤其使多年相处的北京人艺能得一个好书记,好的第一把手,做今后的领导,不然,这个老剧院也是岌岌可危,苟混时日。一个小小的剧院,改革一下都如此困难,大机构可想而知。”

  至于巴金,同样为着自己的“阵地”牵念,甚至当起了“逼债人”:“小林要你为《收获》写篇短文,我看你一定能办得到。几百字到两千字,都可以,分几天写。文章能写成,可以加强你的信心。”最终,起初推却这份约稿的曹禺没能推却这位亦师亦友的兄长的盛情,为《收获》撰写散文《雪松》,刊登在1991年12月的杂志上。

  而1991年全国多地暴雨,洪水灾情也牵动着两位作家。曹禺除了关心身在他方的巴金,更是忧国忧民:“我想你也为国内这次大水灾着急。这次水灾,实在太大,万分令人着急!”巴金也立即回复:“我不能工作,不能执笔,为着大灾干着急,叫人多痛苦啊!”

  病痛缠身死神敲门

  思念老友梦中相见

  年事渐高,两老也被各自的病痛折磨着。在逝世前5年,曹禺似已有预感,对巴金恋恋不舍道:“疾病捆着我,终于我不能不说:我不能到南方看你了。医生们早已对我说,不能行路,我现在每夜离不开氧气,饭食需要医生定下,不可乱吃。”

  千山阻隔,疾病相拦,两位文坛知交的相会只能在梦中完成。曹禺将对兄长的思念融入梦境:“午饭后,我睡着了,仿佛一个小女孩叫我到你家吃饭……你吃饭很好,鱼特别吃得多,我说:‘老巴,你身体真不错啊!’你笑呵呵地应着,眼神是那样慈祥……我就醒了。”也许是太过思念,也许是感觉时日无多,曹禺晚年一直筹划着搬至上海,与巴金比邻而居:“两个老头可以真正聚会……也许和你见面的希望推动我的生命在漫长冬天逐渐旺盛。”巴金对此也翘首以盼:“倘使这个计划能实现,我们又可以像从前那样‘畅谈’了。我期待这样的日子早些到来。”

  但两人最终未能实现这一心愿。1993年中秋夜,巴金在杭州和曹禺通了最后一次电话。曹禺听力不好,两人各讲各的,巴金说“我们共有一个月亮”,曹禺听成“我们共吃一个月饼”。不过,两个人的心是在一块儿的。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曹禺本应写出更多作品

  ——巴金女儿李小林谈父辈的通信

  在1979年致巴金的信里,曹禺写道:“结婚后,还是想写东西,不负许多朋友的盼望。”1981年,他写的是“肚里空空,我将寻找”。1989年则写:“我只是惭愧,你希望我再写些东西,我至今望着白纸,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读到曹禺的这些心里话,谁都会感到无比辛酸,这也是书信的第一读者、巴金女儿李小林的感触。

  李小林读了新发现的巴金与曹禺书信后认为,曹禺晚年的内心很挣扎,受到衰老和病痛的折磨,有很多梦想没有完成。他在“文革”中受尽苦难,身心留下了巨大的伤痕,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对民族有责任心,对国家有责任心,觉得自己应该写出好的东西,这在给巴金的信件中表露无遗。巴金也不断地鼓励曹禺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不要放下笔……你要写,要多写。”

  李小林说:“曹禺23岁写《雷雨》,被公认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天赋极高的才子,看到他在晚年这么无奈地向挚友道出心境,内心定然苍凉。读到这里,谁的感觉都是辛酸的。琢磨曹禺写给巴金的信,几乎每一篇都很有文采又饱含激情,他却说自己在创作上写不出一个字,其中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因素。如果不是健康关系和政治运动的影响,曹禺在晚年还应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总之,这真的太可惜了。”

  在李小林的记忆中,父亲巴金对一些信件很在意。巴老逝世后,在他的公文包里能找到他和曹禺、冰心的通信,这些信件巴金是随身带着的,可见巴金有多重视与挚友的联络。

  近日,信件整理完毕后,李小林立刻给曹禺女儿万方邮寄了一套。万方没有想到巴老和子女把这些信件保存得如此完好,也没有想到父辈之间的书信沟通那么紧密。她读信之后告诉李小林:非常、非常感动。

  此番新整理出的通信里,有些信件李小林也是第一次看到。“完全没有想到,家里还有这么多的信。我一边读信一边想,可能只是家人关系,感到特别亲切和激动。但《收获》编辑部的同事看后,也很震动,所以我们决定在《收获》上全文发表。”

  本报记者 乐梦融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