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11月16日06:54

  这是2010年两种别样的眼泪: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每年春未到、燕未来,刘克勇背起行囊走向高原。他对战士说:“我们去给国家扛大活,尽一个军人的本分。”

  山,爬了几天几夜;车,行在云上云下。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睡三、五个小时。

  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

  没人知道,4年上雪山累倒的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

  手术后医生说:来晚了。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看他大口地吐血,妻子泣不成声:“借钱买的新房钥匙拿到了,你还没住过一天。”他摇摇头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

  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从雪山遥望秦岭,相隔千里送战友。官兵们只能捧着他的遗像,为他再熬一碗粥,为他唱起“战友,战友,亲如兄弟……”

  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牺牲时刚刚20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19岁……几年里,该团有4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过百人受伤或致残。

  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为祖国站岗尽忠。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地上他官最大,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

  工程在高海拔延伸,离天三尺三。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已如快散架的车。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望着离婚协议,他一夜没合眼。团领导过来劝他:“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张建宏说:“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雪山上这样离婚的有24人,分手前大多说过这句话:不是不爱你,可我无法愧对这身军装。

  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常年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40岁出头已掉了8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40岁,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队长……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一位将军动情地说。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

  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蜂拥跑来的官兵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

  他抱起王小龙大喊:“挺住!”王小龙眼皮动了一动,黄明付转身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挺住,挺住!”然而伤太重,路太远,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

  “女朋友来信了吗?”

  “刚分手。”

  “为啥?”

  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

  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

  “是!”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谁知这竟是这个入伍刚刚半年、年仅18岁的士兵给他敬的最后一个军礼。多么阳光的男孩,多么可爱的战士,才刚刚谈恋爱……黄团长的眼泪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

  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90后。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两次被领导强行送下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他说:“手受伤了,但眼和腿好使,可以在山上当个安全员。”

  年年上雪山的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工地上,每人平均两天消耗一双手套,20天磨破一套工作服,30天穿烂一双胶鞋。团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

  这些战士20岁上下,不管昨天的生活怎样五光十色,他们在雪山上被感动了,改变了,变得如此坚强。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退伍时,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

  那天,退伍老兵捧着军装落泪。

  树绿前出征,叶落后归营。一年又一年,他们四季在雪山上穿着厚厚的迷彩服。部队规定,战士退伍要上交军装。很多老兵走下雪山就面临退伍,入伍时发的春秋和夏季军服,他们没有机会穿一次。

  入冬的大西北,寒风刺骨,这里出现了独特的风景:老兵们穿着崭新的夏季军装相拥在一起,在营门前、宿舍旁、岗哨上,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

  军号吹响,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转过身背起简单的行囊,老兵们从五湖四海来回大江南北去。他们行囊里带走的是什么呢?老兵杨伟,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他说:“退伍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有这双鞋在身边,此生哪有跨不过的坎。”老兵蒋迪伟行囊里的几个矿泉水瓶子,装着他从工地捡的石块,他说:“看着它,一辈子记着在雪山的日子,一辈子懂得怎样做人做事。”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拥抱了雪山,拥抱了战友,一批批老兵这样离营返乡。他们化作了这棵“英雄树”的种子,撒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短评

  用热血和生命筑起新的长城

  兰州军区某工兵团是一个报效国家、不辱使命的英雄群体,是推进部队科学发展和创先争优的旗帜和标杆。他们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展现了革命军人的时代风采,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生动教材。

  工兵团常年战斗在雪域高原,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以使命重于泰山的责任担当和勇于挑战极限的精神境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他们这种为了党和人民的需要甘愿牺牲奉献的崇高价值追求,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学习工兵团,就要学习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像他们那样,面对种种艰难困苦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出色的考卷。学习工兵团,就要学会讲科学、重创新,苦干与巧干相结合,像他们那样,任务越是复杂艰险,越要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越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努力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学习工兵团,就要像工兵团的带兵人那样,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激情干事业、忠诚守边防,当好部队建设的脊梁骨、顶梁柱,越是艰险和困难越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模范行动感召和激励官兵,有“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的境界和情怀,以父母心、兄长情关心和爱护基层官兵。

  工兵团的先进事迹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在当前全党全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广大官兵团结奋斗,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用热血和生命筑起新的长城。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